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原文及翻译

        方孝孺《逊志斋集》
        原文
            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尧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一允执厥中也。不及不谓之中,过亦不谓之中。请即此而论之。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父卒,叔齐逊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其后,周武王伐商,去隐于首阳山,耻食周粟,遂饿而死。孔子尝称之,曰“古之贤人”,孟子尝称之,曰“圣之清”。谁得而议之哉?虽然,抑有说也。
            先君之国,受之于祖宗者也。父子传次以嫡以长,古之制也,易此必乱。昔周太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太王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雍逃之荆蛮,以顺父志,以成王业。孔子称之以至德,且曰民无得而称焉。夷也苟知父志欲立齐,当效泰伯顺父之志,隐然退避于治命之日,不当行己之志,显然辞让于乱命之余也。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幸有中子以托国焉,苟无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汤武之征伐,即尧舜之揖让,天下归周,天之命也。洁身自远斯可已矣,何乃耻食其粟,独食其薇也,庸非周土之毛乎?斯皆过乎中者也。呜呼,廉顽立懦①,足可为百世师,过中失正,恐未臻乎尧舜禹之道。此孟子之所以讥乎其隘而孔子至德之称在泰伯而不在夷齐也厥旨深矣。(节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    
        【注】①廉顽立懦: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译文
            圣人所遵循的道,只是一个“中”罢了。尧舜禹三位圣人,被千秋万代的人效法,都是因为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达不到不能叫作“中”,超过了也不能叫作“中”。请允许我就此展开论述。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父亲临死前,留下遗命立叔齐为君。父亲去世后,叔齐想将君位辞让给伯夷。伯夷说:“(立你为国君,)这是父亲的遗命。”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继承君位就逃走了。此后,周武王讨伐殷商,伯夷、叔齐前往首阳山隐居,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最终饿死了。孔子曾经称赞他们,说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孟子也曾称赞他们,说他们是“圣人之中清高的人”。谁还能够再议论他们呢?虽然如此,但我还是要论说一番。
            已逝的国君的国家,是从祖宗那里继承而来的。父子间传位的次序是立嫡立长,这是古代的制度,改变这一制度一定会引起动乱。原来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小儿子季历。太王想传位给季历,然后再传给姬昌,泰伯知道父亲的想法,就与仲雍逃到荆楚,以顺从父亲的心愿,成就王业。孔子用最高尚的品德来称赞泰伯,并且说人们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称赞他。伯夷如果知道他父亲想立叔齐为君,就应当效法泰伯顺从父亲的心愿,在父亲临死前清醒地留下遗命的时候悄悄退避,不应该按照自己的心愿行事,在父亲临死前神志昏迷地留下遗命的时候公开谦逊推让。叔齐也不继承君位就逃走,幸亏还有次子可以交托社稷啊,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接任的人,那又能把先王的社稷怎么办呢?商汤、周武王对前代暴君征伐,如同尧舜的禅让,天下归附周朝,这是天命。保持自身的清白,自动远离那里就可以了,为什么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只吃那野菜呢?难道那野菜不是周朝领土上的草木吗?这些都超过“中”了。唉,伯夷、叔齐的行为,能够使贪婪的人变得廉洁,使懦弱的人坚定心志,他们足以成为百代之楷模,但超越了“中”又有失于“正”,恐怕不能达到尧舜禹的境界。这也是为什么孟子指责他们狭隘,孔子称赞的拥有最高品德的是泰伯,而不是伯夷、叔齐,其中的旨意太精深了。  


        相关练习:《春秋正义》《圣人之道,中而已矣》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乌有先生历险记》苏轼《赵康靖公神道碑》
        《旧五代史·康福传》《南史·蔡景历传》
        《侠妇人》《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
        《清史稿·陶元淳》《金壶丹书》
        《三国志·张嶷传》《郑庄公戒饬守臣》
        《旧五代史·张存敬传》《上辇过郎署,问郎署长冯唐曰》
        《臧僖伯谏观鱼》《周郑交质》
        《齐景公出猎》《臧哀伯谏纳郜鼎》
        《明史·花云传》《魏书·李洪之传》
        《晋书·陶潜传》《三国志·魏书·邢颙传》
        《石碏谏宠州吁》《清史稿·刘衡》
        《夔有一足》《臧谷亡羊》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