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读通鉴论·武帝》原文及翻译

        读通鉴论
        原文
            情之所发,才之所利,皆于理有当焉。而特有所止以戒其流,则才情皆以广道之用。止才情之流者,性之贞也。故先王之情深矣,其才大矣,以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而一顺乎道。武帝曰:“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有是心,为是言,而岂不贤乎?戒后世以为情,立大法、谨大防以为才,固通志成务者所不废也。然而终以丧德而危天下者,才利而遂无所择,情动而因溢于他也。因是而慕神仙、营宫室、侈行游,若将见为游刃有余之资,可以唯吾意而无伤;而淫侈妖巫之气,暗引之而流。无他,才无所诎而忘其诎于道,情无所定而不知定以性也。固其得于天者,偏于长而即有所短。而方其崇儒访道,董仲舒、倪宽之流,言道言性,抑皆性道之邪郭①,而味其精核,无能做所不逮,而引之深思以自乐其天也。虽然,武帝之能及此也,故昭帝、霍光承之,可以布宽大之政,而无改道之嫌。宋神宗唯不知此,而司马君实被三年改政之讥,为小人假绍述以行私之口实。则武帝之为此言也,其贤矣乎!
        (选自《读通鉴论·卷三武帝》,有删改)

        译文:
            情感的抒发,才能的运用,按道理而言都应该有适当的度。必须有所节制来防范其引发祸乱,这样才能和情感都能得以用于正道。能够节制才情不使其引发祸乱的,是坚贞的性格。所以先王的情感深沉,才能卓越,用以会通统一天下民众的志向、成就天下的各种事务,并全都与正道一致。汉武帝说:“朕不变更制度,后世就没有可以效法的准则;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宁,做这些事就不得不使百姓劳苦。如果后世也像朕一样,则是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汉武帝能有这样的心思,说出这样的话,难道不算是一个贤明的君主吗?以告诫后世为情,以立下根本法则、树立严格的原则界限为才,这本来就是会通统一天下民众的志向、成就天下各种事务的人所不废弃的。然而他最终因为失德而危及天下,是由于才能得以施展后便无所选择,情感萌动以后便顺势泛滥到了其他事物上去。因此他羡慕神仙长生不老,营造宫室,大肆巡游,似乎现在还有游刃有余的资本,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而毫无妨碍;但是奢侈浪费、装神弄鬼之气,暗中将汉武帝的才能和情感都引向祸乱。这并没有其他的原因,只是才能没有地方屈服而忘记使其屈服于正道,情感无处安定而忘记使其安定于本性罢了。所以从上天得到的东西,如果只偏爱其长处则必定会有其短处暴露。当汉武帝热衷于崇尚儒学、访求道术的时候,董仲舒、倪宽之流,大谈本性与正道,可是他们所谈论的都是本性与正道的表层含义,因此品味出的要义,不能够指出告诫汉武帝的不足之处,引导汉武帝深刻反思而乐于顺从自己的天命。尽管如此,由于汉武帝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因而汉昭帝、霍光继承其事业后,可以施行宽大的政令却没有改先人之道的嫌疑。宋神宗唯独不懂得这一点,因而使司马光蒙受了“三年改政”的讥讽,也成为小人假借继承前人思想来满足私心的借口。则汉武帝能说出这样的话,真是贤明啊!    


        相关练习:《读通鉴论·武帝》《赞曰:汉承百王之弊》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沈括《虎豹为程》原文和译文沈括《解州盐池》原文和译文
        沈括《度量衡考》原文和译文宋史《苏轼列传》(六)
        宋史《苏轼列传》(三)宋史《苏轼列传》(十)
        沈括《汉人酿酒》原文和译文宋史《苏轼列传》(四)
        沈括《桂屑除草》原文和译文宋史《苏轼列传》(五)
        沈括《韩文公》原文和译文宋史《苏轼列传》(七)
        宋史《苏轼列传》(十一)《天下分争之余,兵戈乍息》
        《义不可袭者也》宋史《苏轼列传》(九)
        《旨深哉!司马氏之名是编也》沈括《除拜官职》原文和译文
        宋史《苏轼列传》(八) 沈括《阳燧照物》原文和译文
        沈括《阿胶》原文和译文沈括《炼钢》原文和译文
        宋史《苏轼列传》(一)宋史《苏轼列传》(二)
        沈括《古今衡制》原文和译文王恽《平湖乐》
        沈括《芸香辟蠧》原文和译文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