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纪事本末·蜀盗之平》原文及翻译

        宋史纪事本末
        原文
            太宗淳化四年春,蜀青神民王小波作乱。初,蜀亡,其府库之积悉输汴京,后任事者竞喜功利,于常赋外更置博买务,禁商贾不得私市布帛。蜀地狭民稠,耕稼不足以给,由是小民贫困,兼并者益籴贱贩贵以规利。小波因聚众为乱,贫者争附,遂攻青神,掠彭山,杀县令齐元振,贼党由是愈炽,旁邑响应。十二月,西川都巡检使张玘与王小波战于江原。玘射中小波,已而为小波所杀,小波亦病创死。其党推小波妻弟李顺为帅,寇掠州县,陷邛州、永康军,众至数万。五年春正月戊午,李顺攻陷汉州遂攻成都顺入城据之僭号大蜀王遣其党四出攻劫州县两川大震。帝议遣大臣抚谕,赵昌言独请遣兵急讨,无致滋蔓。帝从之。二月乙未,李顺分遣杨广数万众寇剑门。上官正为剑门都监,麾下有疲卒数百,因勉激以忠义,勇气百倍,力战以守。会成都监军宿翰兵至,正与之合,迎击贼众,斩馘几尽。顺等奔还成都,自此气沮。时朝廷闻蜀盗甚盛,深以栈道为忧。正以孤军力战破贼,于是阁道无雍,王师得以长驱而进。后数年,复有王均之变。真宗咸平三年春正月,益州戍卒作乱,推王均为首。是月朔,戍卒赵延顺等八人为乱。益州官吏方贺正旦,闻变,皆奔窜。知州牛冕与转运使张适缒城而去,惟都巡检使刘绍荣冒刃格斗,众赛不敌。叛卒尚未有主,欲奉绍荣,绍荣摄弓矢骂曰:“我本燕人,弃虏归朝,岂能与尔同逆耶!亟见杀,终不负朝廷也。”监军王泽召王均谓曰:“汝所部为乱,盍往招安之。”叛卒见均,即拥之为主。绍荣自经死,均遂僭号大蜀,改元化顺。冬十月甲辰,雷有终复益州。初,均率贼党,由升仙桥分路袭王师,有终帅兵逆击,大败之。均既走,所过断桥塞路,焚仓库而去。己丑,有终遣杨怀忠追均,至富顺,及之,大败其众,遂入城。均缢死,怀忠取均首及僭伪法物,降其党六千人。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蜀盗之平》)


        译文
            宋太宗淳化四年春天,蜀地青神的百姓王小波作乱。当初,蜀国灭亡,府库里的物资全都被送往汴京,后来上任的官员竞相追名逐利,除了征收固定的赋税之外还设置了博买务这个垄断收购民间物产的的机构,禁止商人私自买卖布帛。为地地方狭窄百姓密集,耕田与种植的粮食不能自给,所以百姓贫困,投机取巧之人更加以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方式来获利。王小波趁机聚集众人作乱,贫穷的百姓争相依附,攻打青神,劫掠彭山,杀了县令齐元振,叛党于是更加猖狂,旁边的邑县纷纷响应。十二月,西川都巡检使张玘与王小波在江原作战。张玘射中王小波,不久又被王小波所杀,王小波也因受伤而死。乱党推举王小波妻子的兄弟李顺为首领,入侵劫掠各州县,攻陷邛州和永康的军队,势力发展至数万之多。五年春正月戊午,李顺攻陷了汉州,然后攻打成都,进入城内,占据了成都城,冒立称号为大蜀王,到处派出他的手下,去攻打掠劫各州县,两川地区非常震动。皇帝商议派遣大臣去安抚晓谕,唯独赵昌言请求尽快派兵征讨叛贼,不要致使叛乱蔓延。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二月乙未,李顺派遣杨广率领数万军队攻打剑门。上官正是剑门都监,手下有数百疲劳的士兵,于是他用忠义的精神来勉励激励士兵,让他们勇气倍增,努力奋战,坚守城池。恰逢成都监军宿翰的援兵到达,上官正和宿翰合力,迎面抗击贼党,基本了歼灭了他们。李顺等贼党奔回成都,从此气势衰落。当时朝廷听闻蜀盗猖獗,非常忧虑栈道的问题。上官正凭借孤军奋勇作战打败敌人,所以栈道不再堵塞,军队得以长驱直入。数年后,又有王均叛乱之事。真宗咸平三年春正月,益州戍守的士兵作乱,推选王均为首领。这个月初一,戍守士卒赵延顺等八人作乱。益州官吏正在庆贺新年,听闻叛乱,全都逃窜离开。知州牛冕和转运使张适由城上缘索而下,逃离城池。只有都巡检使刘绍荣不畏牺牲与贼党战斗,寡不敌众。叛乱的士兵还没有选出自己的首领,想要推刘绍荣为首领,刘绍荣拿着弓箭骂道:“我本为燕人,最终归顺朝廷,怎能与你们一起谋逆!立即杀掉我,我不会背弃朝廷。”监军王泽召来王均对他说:“你的部下谋逆,你何不前往招安他们呢?”叛党见到王均,立即拥立他为首领。刘绍荣自缢而死,王均于是冒立称号为王蜀,改年号为化顺。冬十月甲辰这天,雷有终光复益州。最初,王均率领贼党经升仙桥袭击朝廷军队,雷有终帅兵迎击敌人,大败敌军。王均逃走以后,经过的地方都被他摧毁桥梁堵塞道路,焚烧仓库以后,他才离开。己丑,雷有终派遣杨怀忠追讨王均,到了富顺,找到了他们,大败贼党,于是进入城池。王均上吊死了,杨怀忠取下王均首级以及收缴了不合礼法的仪仗、祭祀的器物,使六千多贼党投降。


        相关练习:《宋史纪事本末·蜀盗之平》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四)《宋史纪事本末·宗泽传》
        《宋史纪事本末·宗泽守汴》《宋史纪事本末·契丹和战》
        《宋史纪事本末·顺昌柘皋之捷》《宋史纪事本末·吴玠兄弟保蜀》
        《宋史纪事本末·庆历党议》《宋史纪事本末·北伐更盟》
        《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二)《宋史纪事本末·郝经之留》
        《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三)《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二)
        《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宋史纪事本末·李纲辅政》
        《宋史纪事本末·岳飞规复中原》《宋史纪事本末·帝遣曹彬等将,兵伐江南》
        《宋史纪事本末·平荆湖》《宋史纪事本末·夏元昊拒命》
        《宋史纪事本末·金人渡江南侵》(二)《宋史纪事本末·平江南》
        《宋史纪事本末·太祖代周》《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二)
        《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
        《宋史纪事本末·太宗致治》《宋史纪事本末·仁宗景祐元年冬十月》
        《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二)《宋史纪事本末·金人渡江南侵》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