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马融《忠经》原文及翻译(全文)

        马融
        《忠经》

        东汉·马融



        《忠经》者,盖出于《孝经》也。仲尼说《孝经》而敦事君之义;则知孝者,俟忠而成之,所以答君亲之恩,明臣子之分。

        忠不可废于国,孝不可弛于家。孝既有经,忠则犹阙。故述仲尼之说,撰《忠经》焉。

        今皇上含庖轩之道,韫勋华之德,弼贤俾能,无远不举。

        忠之与孝,天下攸同。

        臣融岩野之臣,性则愚朴。沐浴德泽,其可默乎 ! 作为此经,庶少裨补。

        虽则辞理薄陋,不足以称焉。忠之所存,存于劝善,劝善之大,何以加于忠孝者哉!

        夫定高卑以章目,引《诗》、《书》以明纲,吾师于古,曷敢徒然。

        其或异同者,变易之宜也。或对之以象其意,或迁之以就其类,或损之以简其文,或益之以备其事,以忠应孝,亦著为十有八章,所以弘其至公,勉其至诚。

        信本为政之大体,陈事君之要道,始于立德,终于成功,此《忠经》之义也。谨序。

        译文

        《忠经)这部书,是受《孝经》的启发而写出来的。孔子说,孝是一个人侍奉君王的重要原则。由此可知,要行孝道,首先必须要有忠道观念,它是用来报答君王对臣属的恩德,表明臣属所应尽的义务。

        忠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可废弃的;孝道,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不能放松的。关于孝道已经有了《孝经》这部经典,而有关忠道的闻述仍然没有出现,所以我依据孔子的学说,撰写成这部《忠经》。

        当今皇上具有伏羲、黄帝那样的英姿,藴藏着唐尧、虞舜那样的品德,使天下贤明能干的人都受到重用,即使在偏僻边远的地方也能被发现和举用。

        忠与孝这两大人伦之常,天下都是相通的。

        我马融是山野岩居的小臣,本性十分愚钝,但受到了圣上的恩德,怎么可以沉默不语呢?因此特地写下了这部著作,或许对治世、明道多少有点帮助。

        虽然这部书言辞、道理都十分浅薄俗陋,不值得称道,但忠道是无所不在的,宣扬它可以劝世人向善,而向世人劝善,又有什么比宣传忠、孝更为重要的呢?

        本书按照职位高低不同,对“忠”的要求各异来安排内容,并引用《诗经》、《尚书》来作为论述要纲。我这样做,完全是师法古人,怎么敢自己任意虚造呢?

        其中与古人或许有不同的地方,也仅是做了一点点改易。有的是取其比喻意思作为引证,有的拿过来正好是同一类的事理,有的比《孝经》相应章数的内容有所减省,有的又比《孝经》更为充实详备。《忠经)模仿《孝经》的章节,同样写成十八章,主要是用它来弘扬至公之理,劝勉至诚之心。

        诚信本来是治理国家的主要内容,陈述侍奉君王的主要原则,从建立德行开始,到创立功业结束,这就是《忠经》所要讲述的大义。谨序。

        天地神明章第一

        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征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著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 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亲和,国一则万人理。《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译文

        古时最好的治理之道,是全国上下同心同德,以报答神灵的降福,这就是一种忠道。上天所覆盖的,大地所承载的,人类所能感知的、触及的,没有一样比忠道更重要的了。所谓忠,就是中,意思是极公正无私心。上天没有私心,所以一年四季按规律地轮换;大地没有私心,所以万事万物得以茁壮生长;人类没有私心,一切都会大吉大利。所谓忠道,就是指一心一意。立国治国的根本,为什么要在于忠呢?忠道能使君臣关系牢固不破,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能感动天地、感化神明,更何况是人呢?一个人自身懂得忠道,能使家庭兴旺发达,能使国家走向胜利,这都是一心一意、诚信可靠的自然结果。所以说,人们的言行必须专一,这是忠道的起点;对家庭忠诚不二,这是忠道的进一步发展;对国家忠诚不二,才是忠道的最高境界。一个人自身懂得忠道,可以任官得俸禄,各种福禄就会自然而来;只要全家忠诚相待,家庭就会亲密和睦;只要全国人都懂得忠道,国家就会治理得十分繁荣富强。(本经由诸子界公众号编辑发布)《尚书》上说:“要精研要专一,又要诚实保持着中道。”

        圣君章第二

        惟君以圣德监于万邦。自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庙,以临于人,则人化之。天下尽忠以奉上也。是以兢兢戒慎,日增其明。禄贤官能,式敷大化,惠泽长久,黎民咸怀。故得皇猷丕丕,行于四方,扬于后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盖圣君之忠也。《诗》云:“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译文

        只要君主帝王能够用至圣至善的品行道德统治着全国,为各个属国做出榜样,那么自下层百姓到上层官僚,对君主帝王就要各行其尊。因此,身为君王的人,应当对上侍奉天地众神,对下敬奉神灵,同时也要祭奉自己的祖宗先辈。君主帝王能够用至圣至善的品行道德为平民百姓做出榜样,百姓就会效法他,普天之下都会尽忠侍奉君主帝王。所以,君王应当小心谨慎从事,使英明之才更加贤明。只要君主给贤良之士以俸禄,起用那些有才能的人当官,施行仁政教化,长期广布恩惠德泽,他的臣民以及百姓就一定会感念他。因此君主最大的计划谋略,在于如何使仁政行于四方,并建立起辉煌的功业,宣扬于后代,以保国家基业长久不衰,同时也能使他光宗耀祖。以上就是圣贤君主的忠道呀!《诗经》上说:“明白怎样侍奉上帝,招来幸福无限量。”

        冢臣章第三

        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后化成。冢臣于君,可谓一体,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夫忠者,岂惟奉君忘身,徇国忘家,正色直辞,临难死节已矣! 在乎沉谋潜运,正国安人,任贤以为理,端委而自化,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月之明,阴阳之和,四时之信。圣德洋溢,颂声作焉。《书》云:“元首明载! 肱肱良哉! 庶事康哉!”

        译文

        作为臣子为君主办事,最根本的是恪守忠道。只有以忠道为本,然后才能收到教化、治理的功效。大臣和君主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臣子的所作所为,君主能够予以信任,臣子才能够做到对君主恪尽忠心。所谓忠道,不唯独是为君主而舍生忘身、为国家而弃亲忘家、遇事敢于直言进谏、君主如果遭难而以死明节等。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忠道应该是: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匡正国家的失误,任用贤明的人来治理国家,端正自身姿态,使民众自然而然地受到教化,使国家兴旺发达。尊信君主,可使皇恩广布天地之间,有如日月一般光明,有如阴阳那般相互调和,有如四季那样依序运转。一旦君主的圣明之德广泛传播,全国上下就会出现一片欢乐、歌颂之声。《尚书》上讲:“君主英明,大臣贤良,才能诸事安康。”

        百工章第四

        有国之建,百工惟才,守位谨常,非忠之道。故君子之事上也,入则献其谋,出则行其政,居则思其道,动则有仪。秉职不回,言事无惮。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上下用成,故昭君德,盖百工之忠也。《诗》曰:“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译文

        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有才干的官吏,但是这些官吏如果只是身居高位而谨守常规,不知变通,并不能算是坚守忠道。所以君子侍奉上级的一般做法是:上朝晋见君主时则献计献策;执行公务时则施行上级的仁政;在家休息时,就反复思考治国之道;出门活动时,ー举一动符合各种礼仪。执掌职权办事,一点也不徇情枉法;向君主进谏言事时毫不畏惧。凡是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会勇于执行,连自己的安危都不会顾惜。上下级能够互相配合,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这样,就能使君主的恩德更加广泛。以上所说的就是官吏的忠道。《诗经》上说:“认真办好本职事,亲近正直靠贤良。”

        守宰章第五

        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则无欲,平则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备矣,然后可以理人。君子尽其忠能,以行其政令;而不能理者,未之闻也。夫人莫不欲安,君子顺而安之;莫不欲富,君子教而富之。笃之以仁义,以固其心。导之以礼乐,以和其气。宣君德以弘大其化,明国法以至于无刑。视君之人,如观乎子;则人爱之,如爱其亲,盖守宰之忠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译文

        当官的人贵在办事严明,处理事情贵在公平合理,安身立命贵在清白廉洁。清白廉洁,就不会有什么私欲;公平合理,就不会邪僻不正;办事严明,就能使民众信服。清、平、明三条原则都坚持并且落实好了,才可以治理好一方百姓。一个贤能的人,能够竭尽自己的忠心和能力,并如实地推行政府政策法令,但却不能治理好一方,那是从来没有听说的事。老百姓没有不想过上安定的生活的,贤能的君子只要顺着民心民意,就能使老百姓安定下来;老百姓没有不想发家致富的,贤能的君子应当引导他们走上富裕之路,同时还要以仁义教育使百姓淳朴,借此来稳固民心;引导百姓按礼制办事,多多受音乐感化,使他们的性情温和、平静。然后宣扬君主明德,使君主的教化更广泛,使百姓明了国家法令以至不用刑罚。如果官吏们对待君主所统治的百姓视同自己的儿女一般,如此就能受到人民的爱戴,如同爱戴自己的亲人一般。这才是地方官吏的忠君之道。《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君子,你如同民众的父母啊!”

        兆人章第六

        天地泰宁,君之德也。君德昭明,则阴阳风雨以和,人赖之而生也。是故承君之法度,行孝悌于其家,服勤稼穑,以供王赋,此兆人之忠也。本文由诸子界公众号发布。《书》云:“一人元良,万邦以贞。”

        译文

        普天之下安泰祥宁,这是君王的品德感化所至。只要君主的恩德彰明广大,那么就会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百姓就能靠自然界的调顺而生存。因此民众应当恭恭敬敬地遵守君王所制定的各种制度、法令,在家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努力劳动搞好生产,以满足家用,并向君主上缴赋税。这就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所应恪守的忠道。《尚书》上说:“天子道德品行高超,天下民众都会忠于他。”

        政理章第七

        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则人日迁善而不知。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则人不得不为善。惩之以刑,理之下也,则人畏而不敢为非也。刑则在省而中,政则在简而能,德则在博而久。德者,为理之本也,任政非德,则薄;任刑非德,则残。故君子务于德,修于政,谨于刑。因其忠以明其信,行之匪懈,何有不理之人乎! 《诗》云:“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译文

        用道德教化天下臣民,这是治理国家的上策。因为民众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恶从善;用政策法律来管理国国家,这是治理国家的中策。因为人们在仁政的引导下不得不从善。用惩罚的手段治国,这是治理国家的下策。因为采取这种办法,人们容易产生畏惧感,而不敢再胡作非为了。用刑罚治理国家,应该尽量减省刑罚的使用,并做到用刑适可而止。用仁政来治理国家,讲求政令的精简有效。用德来治理国家,讲求道德推行范围的广泛和时间的长久。德治应该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如果用政令法规去统治老百姓而不讲德治,就会使人情变得淡薄。如果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不注重道德教化,就会使社会变得残酷无情。因此,自古以来君子首要的任务应该是以德化民,推广仁政,并小心谨慎地使用刑罚。只要因循忠道,并且坚持不懈去做,那么哪儿还会有不能治理的人呢?《诗经》上说:“实行政令很宽和,就会汇集各种各样的福禄。”

        武备章第八

        王者立武, 以威四方,安万人也。淳德布洽戎夷,禀命统军之帅。仁以怀之,义以厉之,礼以训之。信以行之,赏以劝之,刑以严之。行此六者。谓之有利。故得师尽其心,竭其力,致其命。是以攻之则克,守之则固,武备之道也。《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译文

        王侯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目的在于威震四方,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居,也是为了用敦厚德行对边远少数民族进行感化。对于君主任命去驾驭军队的将帅,应该用仁慈之心去感化他们,用恩义去鼓励他们,用礼仪去训导他们,用信义教育他们,用奖赏去激励他们,用刑罚严格要求他们。按仁、义、礼、信、赏、刑这六项原则去对待将领,就会一切顺利。如果那样,就能使军队忠贞不贰,全力以赴,并努力效命。在这种状况下,军队一旦向敌人发起进攻,就能取得胜利;一旦处于防守状态,也能坚固难攻。这就是军队讲求忠道的道理所在。《诗经》上说:“武士英姿雄赳赳,公侯护国好屏障。”

        观风章第九

        惟臣以天子之命, 出于四方以观风。听不可以不聪,视不可以不明。聪则审于事,明则辩于理。理辨则忠,事审则分。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伤物,不惮势以举任。惟善是与,惟恶是除。以之而陟则有成,以之而出则无怨。夫如是,则天子敬职,万邦以宁。《诗》云:“载驰载驱,周爰谘诹。”

        译文

        作为大臣按照天子的命令,察访全国各地了解民风世情。听觉不可以不敏捷,观察了解不可以不清楚。善听才能分清事由,视党敏锐才能明辨道理、辨析问题。问题能辨析清楚,才能显现其忠道之心,事情详审明白才能分辨是非。有道君子做事应该大公无私、公正处事,不其去损害事理而使任何事物受到伤害,更不因为害怕权势而举任那些没有贤オ之人。只要是好的善的就要宣扬,并举荐任用,只要是坏的差的就予以根除。根据这样的有原则任用、提升官员,他们就会做出成绩来;根据这样的原则罢免官员,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怨恨。如果一切都这样行事的话,那么天下所有的人就会各尽其职,天子也会严肃认真地履行职责,整个天下就都会安宁了。《诗经》上说:“赶着车儿快快跑,遍访天下老百姓。”

        保孝行章第十

        夫惟孝者,必贵于忠。忠苟不行,所率犹非道。是以忠不及之而失其守,匪惟危身,辱其亲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竭其忠则福禄至矣。故得尽爱敬之心以养其亲,施及于人,此之谓保孝行也。《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译文

        奉行孝道的人,最重要的是尽忠。如果一个人连尽忠都不能做到的话,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不会符合道德标准。所以,如果不能尽忠,最容易失去其应有的操守,这不仅仅是危害到本人,同时也会给他的亲人带来耻辱。所以有道德品行的君子在奉行孝道之前,首先要恪守忠道。如果能做到以忠道办事,富贵荣禄自然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因此,也就能对自己的亲人尽到敬爱之心,并很好地赡养他们,甚至还可以惠及所有的人。这样做,就称得上是真正奉行了孝道。《诗经》上说“孝子孝心永不竭,福禄永远相伴随。”

        广为国章第十一

        明主之为国也,任于正,去于邪;邪则不忠,忠则必正。有正然后用其能。是故师保道德,股肱贤良,内睦以文,外戚以武。被服礼乐,堤防政刑。故得大化兴行,蛮夷率服,人臣和悦,邦国平康,此君能任臣,下忠上信之所致也。《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译文

        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要任用那些为人正直的人做官,远离那些奸邪之入。奸邪之人往往缺乏忠心,而忠心耿耿的人必定为人正直。用人首先要看他是不是行得正,然后才能使用他的才能。所以,选用皇上和贵族子弟的老师都很有道德修养,起用的辅佐大臣都十分贤能正直,对内则以文治而和睦,对外则依靠武力而使四方归附,广泛地施行礼义之教,慎重地施行刑罚。这样的话,就能使教化盛行,少数民族归顺,平民百姓和大臣都和陸相处,国家安定康乐、兴旺发达。这就是君主能任人唯贤,在下尽忠而在上信诚的缘故。《诗经》上说:“济济一堂人才多,文王安宁国富强。”

        广至理章第十二

        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听,天下之心为心,端旒而自化,居成而不有,斯可谓致理也已矣。王者思于至理,其远乎哉! 无为而天下自清,不疑而天下自信,不私而天下自公。贱珍则人去贪,彻侈则人从俭,用实则人不伪,崇让则人不争。故得人心和平,天下淳质。乐其生,保其寿,优游圣德,以为自然之至也。《诗》云: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译文

        古时候的圣德明君以天下人的所见所闻来作为自己的知识,以天下人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利益;这样一来,君主连头上帽子的玉串也不用晃动一下,国家就得到治理;即使取得成就,也不归功于自己,如此可谓天下大治了。君主思考着治理国家的谋略,涉及极为深广。君主不胡乱作为,天下自然而然变得清静太平;信任人民,天下之人自然而然变得令人信赖;不怀私心,天下百姓自然而然变得公正无欺。不再贪恋珍贵的东西,人们心中的贪念就会去掉;改掉奢侈的习惯,世人就会变得节俭起来;崇尚务实,那么人们也就反对作假伪造;推崇忍让,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会发生争斗。所以说,只要人心平和,天下所有的人也就趋于淳厚、质朴。人们都喜欢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自然也就能获得健康长寿,悠闲自得地生活在既圣明又厚德的环境中,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诗经》上说:“虽然在不知不觉之中,但也要遵循自然法则。”

        扬圣章第十三

        君德圣明,忠臣以荣;君德不足,忠臣以辱。不足则补之,圣明则扬之,古之道也。是以虞有德,咎繇歌之。文王之道,周公颂之。宣王中兴,吉甫咏之。故君子臣于盛明之时必扬之,盛德流满天下,传于后代,忠矣夫。

        译文

        君主道德高尚,圣哲明智,作为忠臣的自然深感荣幸;君主品德不高,作为忠臣的则会感到是自己的耻辱。对于才德不足的君主,忠臣们应该设法弥补完善;对于圣哲明智的君主,忠臣们应该设法加以弘扬,这是自古以来的做法。所以,从前虞舜有圣明之德,他的大臣皋陶就用歌谣来赞美他的品行;周文王治理有方,周公就写诗来赞扬他;周宣王时国家中兴,尹吉甫以诗咏唱。所以君子们在盛世时为臣,一定会设法去弘扬、赞美他们的君王,使君王的盛德美名誉满天下,并为后代传扬。这才是真正的忠道啊

        辨忠章第十四

        大哉忠之为用也,施之于迩,则可以保家邦,施之于远,则可以极天地。故明王为国,必先辨忠。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闻之者鲜不惑矣。夫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知,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由忠而成也。仁而不忠,则私其恩;知而不忠,则文其诈;勇而不忠,则易其乱。是虽有其能,以不忠而败也。此三者,不可不辨也。《书》云:“旌别淑慝。”其是谓乎。

        译文

        忠诚的作用是多么的伟大啊!从眼前来看,它可以保家卫国;从长远来看,它可以通天达地。所以圣明君主治理国家,首要的事情是分辨忠奸之人。忠良之人所说的话,忠直而不巧言取宠,并且值得信赖;奸佞小人所说的话,虽貌似忠直但事实上并非如此,都是欺人之谈,然而听到这些话的人还很少没有不被迷惑的。任用那些既忠信又仁义的人,国家的德业就会得到彰显;任用那些恪守忠信而又富有才干的人,国家政令一定会得到实施;任用那些既忠贞而又果断英勇的人,就一定能平定国难。所以说,一个人即使具备了各方面的才能,但一定还要讲求忠道オ能真正成就大事。如果他懂仁义而不忠诚,就会因私利去偏袒那些对他有恩的人;如果他有才智却缺乏忠信,就会善于利用自己的才智来掩盖自己的欺诈行为;如果英勇无畏却不讲忠道,那就会轻易作乱。这些都足以说明,再有才干,不讲忠道,就会招致失败。这三个方面,不可不辨别清楚。《尚书》上说:“区别好的和坏的吧!”大概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忠谏章第十五

        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译文

        忠良之臣侍奉君主,最首要的莫过于诤谏。臣子能大胆向君主直言进谏,君王也能积极听取采纳,那么帝王之道就前途光明了。在臣子对帝王诤谏时,最好能在事情或过失尚未发生之前直言进谏,使缺点、错误消失在萌芽状态,这种进谏方式属于上等;事情或过失已经出现、发生了,再向帝王直言进谏,这种进谏方式属于次等;事情或错误已经造成不良后果了,再向帝王直言进谏,这种进谏方式属于下等。至于帝王们已经犯了过失,有悖常理,臣子却不去谏诤,那就不能算作是忠良之臣了。忠臣谏诤最好的方式是用可以让帝王顺心可意之辞去劝说,以便让他能够愉悦地接受。如果这样不能被接受的话,就用据理力争的办法去争取。这样帝王仍然对所言不能听取采纳,最后的办法就是以死相谏了。通过以上方式成就帝王的善举,从而保证国家的安宁祥和。《尚书》上说:“木依绳墨砍削就会正直,帝王依从谏言行事就会圣明。”

        证应章第十六

        惟天监人,善恶必应。善莫大于作忠,恶莫大于不忠。忠则福禄至焉,不忠则刑罚加焉。君子守道,所以长守其休;小人不常,所以自陷其咎,休咎之征也,不亦明哉。《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译文

        上天时时刻刻监督着人们的所作所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凡世间之人行善作恶都有报应。世上最大的善事莫过于奉行忠道,最大的恶行莫过于不忠。凡是奉行忠道之人,福禄自然就会来到身边;如果做不忠之事,就会有刑罚降到头上。君子能够遵守忠道,所以他能永保美善;奸邪之人由于常行不轨,所以往往陷入自己给自己带来的灾难、祸害之中。善恶吉凶的报应,不是十分明显吗?《尚书》上说:“做善事的,就赐给他百福;做坏事的,就赐给他灾祸。”

        报国章第十七

        为人臣者官于君,先后光庆,皆君之德。不思报国,岂忠也哉? 君子有无禄而益君,无有禄而已者也。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况忠臣之于国乎!

        译文

        作为臣子为君主做官治理天下,给祖先带来美誉,给后代带来幸福,都是由于受了君主的恩德。臣子如果不想报效国家,这难道还能算得上是忠臣吗?贤明之人有的没有俸禄却还想着为国君做有益的事,还没有受了俸禄不报答君王的。报国之道有四种方法:一是向君主举荐贤才,二是为君主出谋划策,三是建功立业,四是为国家增强收入,为民谋利。贤能之人是国家栋梁;献计献策的人,为国家提供治国方略:建功立业的人,是保卫国家的将帅之オ;为国家增强收入,为民谋利的人,是国家的有用之オ。这些都是报效国君的方法。只要是尽了自己的能力去做,就可以了。《诗经》上说:“没有一句话不予以应答,没有一次恩德不予以回报。”何况身为忠臣而对于自己的国家呢?

        尽忠章第十八

        天下尽忠,淳化行也。君子尽忠,则尽其心,小人尽忠,则尽其力。尽力者则止其身,尽心者则洪于远。故明王之理也,务在任贤;贤臣尽忠,则君德广矣。政教以之而美,礼乐以之而兴,刑罚以之而清,仁惠以之而布。四海之内,有太平焉。嘉祥既成,告之上下。是故播于《雅》《颂》,传于无穷。

        译文

        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尽行忠道,那么教化淳厚的局面就会盛行。君子行忠道,主要是竭尽其忠心;常人行忠道,主要是竭尽其体力。竭尽体力效忠的人,其绵薄之力ー般只限于他自身;竭尽其忠心的人,其巨大的影响则能传到极远极广的地方。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关键之处在于选择、任用贤明的臣子。如果臣子贤明而又恪尽忠道,那么君主的恩德就会被广泛地传播开来,从而达到天下大治。于是,国家政治教化因此而产生美好的效果,礼乐文化也因此而兴起、发达,政府管理也因此而出现清明局面,君主施予民众的仁政、恩泽也因此得以遍布天下。这样的话,整个天下就会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景象。美好吉祥的局面已经形成,于是就将它敬告上天和地下的神灵。这就是《雅)《颂》传播得很广,并代代相传、没有穷尽的原因所在。


        相关文言文
        李商隐《夜雨寄北》《望岳》
        马融《忠经》《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短歌行》《陌上桑》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注解李清照《如梦令》
        《论语》十则·《召公谏厉王弭谤》
        《过零丁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记旧本韩文后》《三峡》
        《愚溪诗序》荀况《劝学》
        杜甫《春望》《大道之行也》
        《订鬼》《梦游天姥吟留别》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荷蓧丈人》
        《晋公子重耳之亡》晏殊《浣溪沙》
        《纪昌学射》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