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明史·翟凤翀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翟凤翀,字凌元,益都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知吴桥、任丘,有治声,征授御史。疏荐钟羽正、赵南星、邹元标等,因言:“宋季邪谄之徒,终日请禁伪学,信口诋諆。近年号讲学者,不幸类此。”出按辽东。宰赛、暖兔二十四营环开原而居,岁为边患。宰赛尤桀骜,数败官军,杀守将,因挟边吏增赏。庆云参将陈洪范所统止羸卒二千,又恇怯不任战。凤翀奏请益兵易置健将开原始有备又请所在建常平仓括赎鍰节公易粟备荒帝善其议,命推行于诸边。帝因“梃击”之变,召见廷臣于慈宁宫。大学士方从哲、吴道南无所言,御史刘光复方发口,遽得罪。凤翀上言:“陛下召对廷臣,天威开霁,千载一时。辅臣宜举朝端大政,如皇太子、皇长孙讲学,福府庄田鹾引,大僚空虚,考选沉阁,以及中旨频降,边警时闻,水旱盗贼之相仍,流移饥殍之载道,一一缕奏于前,乃缄默不言,致光复以失仪获罪。光复一日未释,辅臣未可晏然也。”忤旨,切责。山东大饥,以凤翀疏,遣御史过庭训赍十六万金振之。中官吕贵假奸民奏,留督浙江织造。冉登提督九门,诬奏市民殴门卒,下兵马指挥欧相之吏。邢洪辱御史凌汉翀于朝,给事中郭尚宾等劾之,帝释洪不问。汉翀为废将凌应登所殴,洪复曲庇应登。凤翀抗疏极论贵、登、洪三人罪,且曰:“大臣造膝无从,小臣叩阍无路。宦寺浸用,政令多违,实开群小假借之端,成太阿倒持之势。”帝大怒,谪山西按察使经历。而是时,尚宾亦上疏极,忤旨,谪江西布政使检校。帝于章疏多不省,故廷臣直谏者久不被谴。至是二人同日谪官,时称“二谏”。崇祯二年起兵部右侍郎,寻出抚天津。以疾归。卒,赠兵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翟凤翀传》)


        译文
            翟凤翀,字凌元,益都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任吴桥、任丘知县,颇有政声。征兆授他为御史。上疏推荐钟羽正、赵南星、邹元标等人,于是进言:“宋季士邪恶谄媚的人,每天请求禁止伪学,随便毁谤污蔑。这些年号称讲学的,不幸和他们都类似。”外出巡按辽东。宰赛、暖兔二人的二十四营把开原围起来驻扎,每年都是边疆的祸患。宰赛尤其凶暴倔强,几次打败官军,杀了守将,趁势要挟边境地区的官吏增加赏赐。庆云的参将陈洪范所统领的只有瘦弱的士兵二千人,又怯懦不战。凤翀上奏请增加兵马,换成骁勇的将领,开原才有作战准备,又请求地方建常平仓,又搜求货币,节省公费,换成粮食备战荒年,皇帝认为他的建议很好,命令在各边疆推行。皇帝因为“梃击案”之变,在慈宁宫召见朝廷大臣。大学士方从哲、吴道南什么也没说,御史刘光复才张嘴,立刻有了罪过。凤翀向上进言:“陛下召对朝廷大臣,天威驱散云翳,也是千年的功勋在一时之间。辅臣应当把持朝端大政,例如为皇太子、皇长孙讲学,福府庄田盐引,大官僚空虚,通过考试选用人员沉阁,以及皇帝的诏谕频频降下,边疆警报时时听到,水旱盗贼相连,流民移动,饥饿满道,一一分条在皇帝面前上奏,于是闭口不说话,到光复因失仪的名义得罪。光复一天不放,辅臣不能安宁啊。”因为忤逆皇帝旨意,受到严厉责备。山东发生大饥荒,因为凤翀上疏,让御史过庭训带着十六万钱去赈灾。中官吕贵教唆一名坏人假称机户到京城来请求留下吕贵,留在浙江织造督办。慢慢登上九门提督的位子,污蔑上奏市民殴打门卒,让兵马指挥欧打相吏。邢洪在朝堂侮辱御史凌汉翀,给事中郭尚宾等弹劾他,皇帝释放邢洪不过问。汉翀被废弃的将领凌应登殴打,洪复曲包庇凌应登。凤翀抗命上疏极力论书吕贵、凌应登、邢洪三人的罪过,并且说:“大臣膝盖对着膝盖,相对近坐不能,官吏、百姓到朝廷诉冤无路。滥用宦官,政令多有违和,实在是开了小人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的头,形成了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的形势。”皇帝大怒,贬谪为山西按察使经历。而这时,尚宾也上疏极力为他辩解,忤逆旨意,贬谪为江西布政使检校。皇帝对于奏章上疏多不理会,因此朝廷大臣敢于直谏的很久不被谴责。至于这二人同日贬官,当时称为“二谏”。崇祯二年起用为兵部右侍郎,不久出抚天津。因为病回来。去世后,赠兵部尚书。

        相关练习:《明史·翟凤翀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明史·王铭传》《明史·赵贞吉传》
        《明史·吴岳传》《明史·陈洽传》
        《明史·陈循传》《明史·盛寅传》
        《明史·陈际泰传》《明史·吕震传》
        《明史·昊麟征传》《明史·陆树德传》
        《明史·章懋传》《明史·姚广孝传》
        《明史·陈继儒传》《明史·罗复仁传》
        《明史·桑悦传》《明史·丘福传》
        《明史·吴悌传》《明史·王汉传》
        《明史·周顺昌传》《明史·宋一鹤传》
        《明史·李三才传》《明史·尹昌隆传》
        《明史·杨溥传》《明史·姜士昌传》
        《明史·杨嗣昌传》《明史·张玮传》
        《明史·林锦传》《明史·陈济传》
        《明史·张骥传》《明史·舒芬传》
        《明史·宋纁传》《明史·高邦佐传》
        《明史·薛显传》《明史·吴复传》
        《明史·李震传》《明史·云南土司传》
        《明史·韩雍传》《明史·徐有贞传》
        《明史·雷演祚传》《明史·刘吉传》
        《明史·刘理顺传》《明史·马世龙传》
        《明史·吴甡传》《明史·孔有德传》
        《明史·冯胜传》《明史·李承勋传》
        《明史·杨巍传》《明史·缪昌期传》
        《明史·祁彪佳传》《明史·沈思孝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