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北史·赵绰传》原文及翻译

        北史
        原文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稍以明于见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 其可失乎?”上忻然纳之,因谓曰:“若更有闻见, 宜数言之。”迁大理少卿。
            大理掌固来旷上言大理官司太宽,帝以旷为忠直,遣每旦于五品行中参见。旷又告少卿赵绰滥免徒囚帝使信臣推验初无阿曲帝怒命斩之。绰固争,以为旷不合死,帝拂衣入阁。绰矫言:“臣更不理旷,自有它事,未及奏闻。”帝命引入阁,绰再拜请曰:“臣有死罪三。臣为大理少卿,不能制御掌固,使旷触挂天刑,一也。囚不合死,而臣不能死争,二也。臣本无它事,而妄言求入,三也。”帝解颜。会独孤后在坐,命赐绰二金杯酒,并杯赐之。旷因免死,徙广州。
            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诨,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法不当死, 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 ”命左仆射高颍将绰斩之。绰曰:“陛下 宁杀臣,不可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 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 不敢惜死。”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
            时河东薛胄为大理卿,俱名平恕。然胄断狱以情,而绰守法,俱为称职。上每谓绰曰:“朕于卿无所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仁寿中,卒官,上为之流涕。
        (摘编自《北史》)
        [注]①辟:情绪偏颇。


        译文
            赵绰字士俾,河东人。性格朴实直率刚毅。北周初年担任天官府史,因为为官谦逊谨恭顺辛劳,被提升为夏官府下士。(他) 渐渐地因为明智和有才干被上级了解,担任了内府中士。隋文帝当时任悉相,了解到他清廉正直,荐举他担任了录事参军。隋文帝接受禅让登基,任命赵绰为大理丞。赵绰执法公正,政绩考核连年为优等。每次向朝廷上报案情,都表现得严肃刚直,渐渐地被皇上礼遇尊重。皇上因为偷盗抢掠难以禁止,将要改变刑法,加重处罚,赵绰进谏说:“法律是天下最重要的信约,难道可以失信吗?皇上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就对他说:“如果你再见到什么情况或听到什么意见,应当多多地说说。”升任赵绰为大理少卿。
            大理寺掌固来旷上言说大理寺执法官吏对囚犯量刑定罪太宽,隋文帝因此认为来旷忠诚正直,让他每天早晨站在五品官员的行列中参见。来旷又上告说大理少狮赵绰违法释放囚徒,文帝派遣使臣前去调查,发现赵绰根本没有枉法偏袒之事,文帝非常愤怒,下令将来旷斩首。赵绰苦苦谏诤,认为未旷按照法律构不成死罪,文帝不听,拂衣进入中。赵绰又假称:“我不再申理来旷的事情,我还有别的事没有来得及奏闻。“文帝让人引赵绰来到后,赵绰再拜奏请说:“我犯了三项死罪: 身为大理寺少卿,没有能管制约束住掌图来旷,使他触犯了朝廷刑律,这是第一:因犯罪不当死,而我不能以死相争,这是第二: 我本来没有别的事,而以胡言乱语诈称有事求见陛下,这是第三。“文帝听了他的话,脸色才缓和下来。当时正碰上独孤皇后在坐,就下令赏赐赵绰两金杯酒,并且连金杯也赏赐给他。因此,来旷得以免除一死,被流放到广州。
        刑部侍郎辛宣曾经穿着红色的裤子,俗说这样可以有利于升官,皇上认为这是巫术,要将他处以斩刑。赵绰说:“依据法律,辛皇不应该定为死罪,我不敢奉旨。”皇上大怒说:“你是只顾怜惜辛皇而不怜惜自己了?”下令让左仆射高颍将赵绰处斩。赵绰说:“座下宁可杀了我,也不能杀辛望。“把赵绰押到朝堂上,脱下他的官服将处以斩刑。皇上派人问赵绰说:“你终究打算如何?”赵绰回答说:“我一心一意执法,不敢顾惜自己的生命。”文帝气得拂袖而去,过了好久才下令释放了赵绰。第二天,皇上向赵绰道歉,慰劳并鼓励了他,并且赏赐给他绸缎三百匹。
            当时河东人薛宵任大理卿,与赵绰都有执法公平宽容的名声。但薛肖处理案件凭感情用事,而赵绰严格守法,两人都很称职。皇上常对赵绰说:“我对你,并不吝惜官爵,只因你的骨相不该富贵罢了。”因仁德而长寿终,赵掉在官任上去世,皇上为之伤心流泪。


        相关练习:《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北史·赵绰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北史·信都芳传》《北史·慕容白曜传》
        《北史·孙惠蔚传》《李惠断案》
        《北史·薛慎传》《北史·李大师传》
        《北史·韦珍传》《北史·元志传》
        《北史·张普惠传》《北史·李彪传》
        《北史·崔悛传》《北史·眭夸传》
        《北史·王昕传》《北史·祖莹传》
        《北史·刑邵传》《北史·元澄传》
        《北史·元顺传》《北史·刁雍传》
        《北史·王罴传》《北史·陆馛传》
        《北史·苏绰传》《北史·柳謇之传》
        《北史·崔伯谦传》《北史·长孙冀归传》
        《北史·来护儿传》(二)《北史·裴仁基传》
        《北史·李铉传》《北史·元孚传》
        《北史·王谊传》《北史·皮豹子传》
        《北史﹒郎基传》《北史·费穆传》
        《北史·蔡祐传》《北史·李绘传》
        《北史·奚康生传》《北史·薛端传》
        《北史·源子邕传》《北史·杨津传》
        《北史·李訢传》《北史·高隆之传》
        《北史·乐运传》《北史·段文振传》
        《北史·薛聪传》《北史·庾信传》
        《北史·达奚长儒传》《北史·贺拔岳传》
        《北史·高恭之传》《北史·李崇传》
        《北史·柳虬传》《北史·申徼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