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陈宜中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
        原文
            陈宜中字与权,永嘉人也。少甚贫,而性特俊拔。宝祐中,丁大全以戚里婢婿事权幸卢允升、董宋臣,因得宠于理宗,擢为殿中侍御史,在台横甚。宜中与黄镛等六人上书攻之。大全怒,使监察御史吴衍劾宜中,削其籍,拘管他州。司业率十二斋生,冠带送之桥门之外大全益怒立碑学中戒诸生亡妄议国政且令自后有上书者前廊生看详以牒报检院。由是,士论翕然称之,号为“六君子”。宜中谪建昌军。
            贾似道入相,复为之请,有诏六人皆免省试令赴。景定三年,廷试,而宜中中第二人。六人之中,宜中尤达时务。由绍兴府推官、户部架阁、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数年迁监察御史。德祐元年二月,似道丧师芜湖,乃以宜中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宜中以为似道已死,即上疏乞正似道误国之罪。似道行时,以所亲信韩震总禁兵,人有言震欲以兵劫迁者,宜中召震计事,伏壮士袖铁椎击杀之,以示不党于似道。
            时命张世杰等四道进师,二丞相都督军马而不出督。王爚请以一丞相建间吴门,以护诸将;不然,则己请行。七月,世杰等兵果败于焦山。爚奏言:“事无重于兵,今二相并建都督,庙算指授,臣不得而知。比者,六月出师,诸将无统。盖大敌在境,非陛下自将则大臣开督。今世杰以诸将心力不一而败,不知国家尚堪几败邪?臣既不得其职,又不得其言,乞罢免。”不允。
            爚子乃嗾京学生伏阙上书,数宜中过失数十事。书上,宜中竟去,遣使召之,不至。命临安府捕逮京学生。召之亦不至。太皇太后自为书遗其母杨,使勉谕之,宜中始乞以祠官入侍。十月壬寅,始造朝,寻为右丞相,然事已去矣。已而,常州破,兵薄独松关,邻邑望风皆遁。
        (节选自《宋史·陈宜中传》)


        译文
            陈宜中字与权,是永嘉人。年少时十分贫困,但(他的)性格特别超群出众。宝祐年间,丁大全因为同乡侍婢的女婿的关系事奉权贵卢允升、董宋臣,于是得到理宗的宠幸,擢升为殿中侍御史,在御史台特别骄横。微信搜:高三答案公众号。陈宜中与黄镛等六人上奏章攻击他。丁大全恼怒,让监察御史吴衍弹劾陈宜中,削夺了他的官籍,(将其)拘禁、监管在其他州府。司业带领十二学斋的学生,穿着整齐地送他到桥门之外,丁大全更加恼怒,在学校中立碑,戒令学生们不要妄自议论国家的政事,并且下令从此以后(凡是)有上书的,前廊的生员审阅过以后用牒文报送检院。从此,士大夫们一致盛赞他们,称(他们)为“六君子”。陈宜中被贬谪到建昌军。
            贾似道入朝为相,再次为他们请求,诏令六人都可免去省试让(他们)到京城(赴考)。景定三年,殿试,陈宜中考中第二名。六个人中,陈宜中尤其通晓时事。由绍兴府推官、户部架围、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几年后升迁至监察御史。德祐元年二月,贾似道在芜湖兵败,于是任命紧宜中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陈宜中以为贾似道已经死了,立即上奏章请求治贾似道的误国之罪。贾似道率军出发时,让他的亲信韩震总管禁兵,有的人说韩震想用兵胁迫迁都,陈宜中召来韩震商量事情,暗中埋伏壮士在袖中铁椎击杀了韩震,以表明(自己)不与贾似道亲附。
            当时(朝廷)命张世杰等人分四路进军,两位丞相督管军马而不外出督率。王爚请求派一位丞相在吴门设立都帅府,来统率诸将;不这样做的话,就请派自己前往。七月,张世杰等人所率军队果然在焦山打了败仗。王爚上奏章说:“没有什么事比军务更重要,现在两位丞相一起担任都督,妙算计谋,指挥授任,我不能够知道。近来,六月出兵,众将缺乏统率。大敌当前,不是陛下亲自统率就是大臣们督师出征。现在张世杰因为各位将领不能齐心协力而失败,不知道国家还能够经受几次失败呢?我既不能担任此职,提建议又不被接受,请求罢免(我的官职)。”(他的请求)没有获得允许。
            王爚的儿子于是唆使京学生到朝廷拜伏上书,历数陈宜中的几十件过失之事。书文递上,陈宜中最终离职,派遣使者去召他回朝,(他)不回来。(朝廷)命令临安府逮捕(上书的)京学生。(以此)召陈宜中,他还是不回朝。太皇太后亲自写书信给陈宜中的母亲杨氏,让她劝说陈宜中,陈宜中这才请求以祠官进京入侍。十月壬寅,(陈宜中)才到朝廷,不久被任命为右丞相,然而国家大势已去。不久,常州被攻下,敌军逼近独松关,邻县的人听到风声全都弃城而逃。


        相关练习:《宋史·陈宜中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宋史·范致虚传》《赵普直谏太祖》
        《宋史·道学传》《宋史·孙长卿传》
        《宋史·刘宰传》《宋史·李弥逊传》
        《宋史·陈宓传》《宋史·梁颢传》
        《宋史·张大经传》《宋史·马亮传》
        《宋史·薛怀让传》《宋史·杨廷璋传》
        《宋史·王登传》《宋史·李舜臣传》
        《宋史·宋祁传》《宋史·王臻传》
        《宋史·侯延广传》《宋史·杨偕传》
        《宋史·娄机传》《宋史·钱若水传》
        《宋史·董槐传》《宋史·张凝传》
        《宋史·章频传》(二)《宋史·谢枋得传》
        《宋史·王全斌传》《宋史·李溥传》
        《甲子,监进奏院刘巽、大理评事苏舜钦并除名勒停》《宋史·胡宗愈传》
        《宋史·李公麟传》《宋史·郭永传》
        《宋史·尹谷传》《宋史·李筠传》
        《宋史·杜范传》(二)《宋史·钱惟演传》
        《宋史·贺铸传》《宋史·袁粲传》
        《宋史·赵瞻传》《宋史·刘文质传》
        《宋史·胡寅传》《宋史·陈禾传》(二)
        《宋史·王随传》(二)《宋史·姚坦传》
        《宋史·吕景初传》《宋史·张枃传》
        《宋史·任福传》《宋史·汪藻传》
        《宋史·项安世传》《宋史·曾巩传》(二)
        《宋史·薛季宣传》《宋史·谢方叔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