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梦溪笔谈之《古镜》原文及翻译

        沈括
        古   镜
                                            (宋)沈 括
        原文:
        [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翻译
        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镜面凹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大些,镜面凸的照出人脸的像要小些。用小镜看不到人脸的全像,所以作得稍为凸些,以使脸像变小,这样的镜子虽小仍可获得人脸全像。造镜时要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起的程度,使脸像和镜子大小相称。古人做工巧妙,后人造不出来了,得到古镜后,都把它们磨平了。   
          世上有透光镜,镜背面有铭文,共二十字,字体极其深奥,没人能读懂。用这个镜子承受日光,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就会透射在房壁上,清清楚楚。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是由于铸造时薄处先冷,唯独有花纹和字的地方比较厚,冷得慢,以致铜收缩得多。铭文和花纹虽然在背面,但是镜面上隐隐约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了这面镜子,认为道理确实如此。可是我家有三面镜子,又见到了别人家所收藏的镜子,都是一个式样,图案铭文没有丝毫差异,形制很古老。只有这种镜子可以透光,其他的镜子虽然也有很薄的,却都不能透光。想来古人自有特殊的制作方法。



        原文
        予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人或曰:“此夹镜也。”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就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既因抑按而响,刚铜(即青铜,是一种铜锡合金,其硬度很高。)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1]
        译文
        我在亳州谯县得到一面古镜,用手抚按它,当按到中心时,就发出像烧灼乌龟甲那样的绽裂声响。有人说:“这是夹层镜。”但是夹层不可以铸造,必须两片合起来制成。这面镜子很薄,丝毫没有焊接的痕迹,恐怕也不可能合起来。如果镜子是焊成的,那么它的声音应当像敲击钟铣那样重浊窒塞,但现在敲击它所发出的声音却清脆而纤细悠远。既然是因为按压而发声,那么刚铜就应当破裂,柔铜又不能像这样光洁澄澈。我遍访了造镜的工匠,他们都茫然不解。


        相关文言文
        《乌有先生历险记》苏轼《赵康靖公神道碑》
        《润州玉磬》《市隐斋记》
        《晏殊初仕》《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梵天寺木塔》《旧五代史·康福传》
        《南史·蔡景历传》《侠妇人》
        《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清史稿·陶元淳》
        《宫之奇谏假道》《郑庄公戒饬守臣》
        《旧五代史·张存敬传》《杜五郎传》
        《臧僖伯谏观鱼》《周郑交质》
        沈括《正午牡丹》《侯叔献治水》
        《臧哀伯谏纳郜鼎》《季梁谏追楚师》
        《魏书·李洪之传》《晋书·陶潜传》
        《三国志·魏书·邢颙传》《石碏谏宠州吁》
        《清史稿·方苞列传》沈括《雷震》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梦溪笔谈《白雁》
        《清史稿·刘衡》《牧竖捕狼》
        《蒋堂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