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传习录·答欧阳崇一》原文及翻译

        王阳明
        原文
            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孔子云:“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今云专求之见闻之末,则是失却头脑,而已落在第二义矣。近时同志中,盖已莫不知有致良知之说,然其功夫尚多鹘突者,正是欠此一问。
            大抵学问功夫只要主意头脑是当。若主意头脑专以致良知为事,则凡多闻多见,莫非致良知之功。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故只是一事。若曰致其良知而求之见闻,则语意之间未免为二。此与专求见闻之末者虽稍不同,其为未得精一之旨,则一而已。“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云“择”,又云“识”,其真知亦未尝不行于其间,但其用意乃专在多闻多见上去择识,则已失却头脑矣。崇一于此等处见得当已分晓,今日之问,正为发明此学,于同志中极有益。但语意未莹,则毫厘千里,亦不容不精察之也。
        (节选自王阳明《传习录·答欧阳崇一》)


        译文
            良知(天生的智慧)不是由见闻产生的,但是见闻无一不是良知的运用。所以良知不会停滞在见闻上,也不会与见闻分离开来。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其实是说)除良知之外再没有其他的知识了。所以.致良知是学问的关键,是圣人教育人的第一要义。现在如果专门在见闻的细枝末节上探求,就是丢弃了关键,寻求的只是次要的东西了。最近在志同道合的人中,大家大概没有不知道致良知的学说了,但是他们的功夫里还有许多糊涂的地方,正好是缺你这一问了。
            大致说来,在学问上下功夫要恰当地把握住关键。如果把致良知当作关键,那么凡是多闻多见,也无一不是致良知的功夫。因为在日常生活之中,见闻应酬,虽然千头万绪,也无一不是良知的发挥和流传;去掉那些见闻应酬,也就没有良知可以致了,所以这些只是一件事罢了。如果说致良知是从见到的和听到的事中求得的,那么它的意思就是把致良知和见闻分成两件事了。这和专门在见闻的细枝末节上探寻知识虽然有所区别,但也同样地没有领会精一的宗旨。“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既然说“择”,又说“识”,可见良知也在其间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了,但是它的用意还是专门在多闻多见上去选择、认识,就已经失去关键了。你对这个地方已经认识得十分清楚,今天的这个问题,正是为了阐明致良知的学说,对大家有很大的益处。只是语意表达不大清楚,难免会出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问题,所以不得不精心体察。


        相关练习:《传习录·答欧阳崇一》《张子正蒙注·诚明篇》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王阳明《送骆蕴良潮州太守序》
        张岱《余若水先生传》《宋史·张宪传》
        《唐柳先生文集》后序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晋书·袁宏传》王阳明《答聂文蔚书》
        《两浙观风诗》序《隋书·梁彦光传》
        欧阳修《浮槎山水记》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
        苏洵《谏论》欧阳修《吉州学记》
        辛文房《白居易传》《明史·孙承宗传》
        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注》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旧唐书·裴耀卿传》《北史·李苗传》
        《隋书·李谔传》《宋史·陈师道传》
        《后汉书·李云传》《清史稿·李清时传》
        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王阳明《书黄梦星卷》
        《宋史·欧阳守道传》《晋书·荀勖传》
        《隋书·杨玄感传》王阳明《传习录》(看书不能明,如何)
        《遁石先生传》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姚鼐《朱竹君先生传》戴表元《送张叔夏西游序》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