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梁书·萧琛传》原文及翻译

        梁书
        原文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琛年数岁,从伯惠开抚其背曰:“必兴吾宗。”琛少而朗悟,有纵横才辩。起家齐太学博士。时王俭当朝,琛年少,未为俭所识,负其才气,欲候俭。时俭宴于乐游苑,琛乃著虎皮靴,策桃枝杖,直造俭坐,俭与语,大悦。俭为丹阳尹,辟为主簿,举为南徐州秀才,累迁司徒记室。永明九年,魏始通好。时魏遣李道固来使,齐帝宴之。琛于御筵举酒劝道固,道固不受,曰:“公庭无私礼,不容受劝。”琛徐答曰:“《诗》所谓‘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座者皆服,道固乃受琛酒。东昏①初嗣立,时议以无庙见之典,琛议据《周颂·烈文》、《闵予》皆为即位朝庙之典,于是从之。
            梁台建,为御史中丞。始琛在宣城,有北僧南度,惟赉一葫芦,中有《汉书序传》。僧曰:“三辅旧老相传,以为班固真本。”琛固求得之其书多有异今者而纸墨亦古文字多如龙举之例非隶非篆琛甚秘之及是行也以书饷鄱阳王范范乃献于东宫。
            迁吴兴太守。郡有项羽庙,甚有灵验,遂于郡厅事安施床幕为神座,公私请祷,前后二千石②皆于厅拜祠,而避居他室。琛至,徙神还庙,处之不疑。又禁杀牛解祀,以脯代肉。琛频莅大郡,不治产业,有阙则取,不以为嫌。琛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年长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衰。”而琛性通脱,常自解灶,事毕馂③余,必陶然致醉。中大通元年,为晋陵太守。以疾自解,改授金紫光禄大夫。卒,年五十二。遗令诸子,与妻同坟异藏,祭以蔬菜,葬日止车十乘,事存率素。乘舆临哭甚哀。诏赠本官,加云麾将军。谥曰平子。
        (节选自《梁书·萧琛传》)
        【注】①东昏:南朝齐第六位皇帝萧宝卷,后被近臣所害,年仅十九岁,被贬为东昏侯。②两千石:指郡守,当时郡守的俸禄为两千石,因有此称。③馂(jùn)在此意为吃祭品。

        译文
            萧琛,字彦瑜,兰陵人。萧琛几岁时,堂伯萧惠开抚摸他的背说:“(这孩子)必定能振兴我们的家族。”萧琛小时候颖悟聪敏,有奔放的辩才。初任职齐太学博士。当时王俭在朝中掌握重权,萧琛年轻,不为王俭所赏识,萧琛依仗着自己的才气,想要看望问候王俭。一次,王俭在乐游苑设宴,萧琛就穿着虎皮靴子,拄着桃枝拐杖,径直走到王俭的座位前,王俭和他交谈,非常高兴。王俭担任丹阳尹,征召萧琛为主簿,又推举他为南徐州秀才,萧琛屡次经升迁任司徒记室。永明九年,北魏开始与齐建交友好,当时北魏派遣李道固作为使者来齐,齐帝设宴招待他。萧琛在筵席上举杯对李道固劝酒,李道固不接受,说:“公庭上没有私人礼节,所以我不能接受您劝这杯酒。”萧琛慢慢地回答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说法‘雨点洒到公田里,同时私田也跟随承受雨点的恩惠’。”在座的人都佩服萧琛的口才,李道固于是接受了萧琛的劝酒。东昏侯继承皇位后,当时议论认为没有入庙拜见的典章制度,萧琛建议依据《周颂·烈文》、《闵予》都是即位拜见宗庙的典章制度,于是听从了他的建议。 
            梁朝建立以后,萧琛担任御史中丞。起初,萧琛外出任宣城太守,有位北方的僧人渡江到南方,仅带了一个葫芦,里面有《汉书序传》。僧人说:“京城的遗老相传,认为这是班固的真本。”萧琛执意请求得到这部书,书中很多与梁代时刻的版本不同的地方,纸张和墨迹都很陈旧,文字多如龙头昂起的样子,不是隶书不是篆书,萧琛十分珍视。到这次外出,他把书赠送给鄱阳王萧范,萧范就把它献给太子。 
            萧琛不久调任吴兴太守。吴兴郡中有座项羽庙,当地民众称很有灵验,于是当地人就在郡府中厅堂设置帐幕作为神座,公私事务都来此请示祈祷,前后两任太守都在厅堂拜祭,自己避居于其他房屋。萧琛到来,把神位迁移回项羽庙中,处理此事毫不犹豫。又禁止杀牛供奉神座,祭祀以肉干代替新鲜肉。萧琛频繁治理大郡,从不经营家产,有缺少时就征取,不把这视为被疑忌的事。萧琛曾经说:“青壮年时我有三个喜好:音律、书、酒。年老以后,两件事都废弃了,仅读书一项兴趣不减。”萧琛性格开朗洒脱,经常自己祭灶神以解祸求福,祭祀完毕吃祭余剩下的食物,必定欢乐畅饮而醉。中大通元年,萧琛担任晋陵太守,因疾病自己请求免职,改任金紫光禄大夫。萧琛时年五十二岁。遗言令儿子们把他和妻子同一座坟而不在一个墓室安葬,用蔬菜祭祀,安葬的时候仅十辆车,一切事情尽量简朴。皇帝前往送葬哭祭十分哀伤。诏令追赠本来职位,加授云麾将军。谧号为平子。 


        相关练习:《梁书·萧琛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书·萧琛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相关文言文
        《吕僧珍不仗势》《梁书·朱异传》
        《梁书·韦睿传》《梁书·陈庆之传》
        《吕僧珍为官》《梁书·王珍国传》
        《梁书·萧颖达传》《梁书·萧昱传》
        《梁书·康绚传》《梁书·孝行》
        《梁书·王志传》《梁书·萧秀传》
        《梁书·沈约传》《梁书·冯道根传》
        《梁书·萧恢传》《梁书·到洽传》
        《梁书·柳忱传》《梁书·江淹传》
        《梁书·刘峻传》《梁书·萧伟传》
        《梁书·周舍传》《梁书·乐蔼传》
        《梁书·阮孝绪传》《梁书·傅昭传》
        《梁书·王锡传》《梁书·何敬容传》
        《梁书·张文蔚传》《梁书·浔阳王大心传》
        《梁书·羊侃传》《梁书·儒林传》
        《梁书·萧渊藻传》《梁书·子云传》
        《梁书·良吏传》《梁书·王僧辩传》
        《梁书·张充传》《梁书·袁昂传》
        《梁书·裴子野传》《梁书·王僧孺传》
        《梁书·王瞻传》《梁书·何胤传》
        《梁书·贺琛传》《梁书·明山宾传》
        《梁书·谢举传》《梁书·谢胐传》
        《梁书·王亮传》《梁书·范述曾传》
        《梁书·吉翂传》《梁书·柳庆远传》
        《梁书·夏侯详传》《梁书·桥玄传》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