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原文及翻译

        太上老君
        《清静经》

        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原文

        老君曰: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大道无情,运行日月;

        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译文

        老子说:

        大道本来没有形态,但是能够生养天地。

        大道本来没有情感,可是能够运转日月的周流。

        大道本来没有名称,确实可以生发消长养天地万物。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什么,起了一个名字,就叫作“道”。


        原文

        夫道者:

        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译文



        有清澈,也有浑浊;有动,也有静。

        天为清,地为浊;天为动,地为静。

        男为清,女为浊;男为动,女为静。

        事物遵循从本到末,而滋生万物。

        清是浊的起源,动是静的根基。

        人若是能够常清常静,那么天地的能量都会聚集到你的生命中来。


        原文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

        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译文

        人的心神喜好清澈,心会扰乱它。

        人的内心喜好安静,欲望会牵动引诱它。

        如果能够时常将一切私欲杂念排除,心自能平静了,心澄清了神也会澄清。

        生、死、耳、目、口、鼻六欲就不会生发,贪、嗔、痴三毒也就消灭无踪了。


        原文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译文

        之所以不能做到,是因为心中的杂念没有澄清,私欲没有除尽的缘故。

        能够去除欲望的人,内观自心,连心也看不见了;

        外观其形,连形也没有了。

        远观天下的万物,连万物也没有了。


        原文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译文

        心、形、物三样明悟,只见到空。

        见到空也是空,空不能再空了

        没有再空就是无,所有的无也是无

        到了无所再无,这时就处于清幽常久的安静境地。

        寂静到了极点,私欲杂念怎能够再生起来呢?

        私欲杂念不能再生,这才是真实的清静。


        原文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

        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

        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

        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译文

        用那不变的理来应对万事万物,便能得万物的性理。

        经常应对则经常获得静,则长久的处于清静之境。

        既然能如此的清静,就可以渐次的步入真道了。

        虽然得入真道的门径,只是称呼为得到大道。

        只为教化众生,才成为得的大道。

        还必须普化有情,同登彼岸,方可称为得道。

        能悟透了这个道理的人,才可以传布圣人的心法。


        原文

        老君曰: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

        上德不德,下德执德。

        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译文

        老子说:

        上等的人不会争贪,下等的人好起争贪。

        上等的德不以为是德,下等的德自持有德。

        执着于德的人,是因他不明白德是什么。


        原文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

        既惊其神,即著万物;

        既著万物,即生贪求;

        既生贪求,即是烦恼;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

        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译文

        众生之所以不能得到大道,是因为有妄心。

        有了贪妄心,就会惊扰心神。

        心神被惊扰,就会执着于外在事务。

        执着于外在事务,就会贪婪。

        贪婪就会生烦恼。

        烦闷就会给身心带来无穷的苦恼。

        便会被污浊羞辱,执着于生死得失,永久沉沦在无边的苦恼中,永远的失去真常不朽的“道”。

        常久不变的大道,只有能明悟的人得其真意,得到大道的人,则长久的处在清静之境地。








        附全文: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仙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诵此经万遍。此经是天人所习,不传下士。吾昔受之於东华帝君,东华帝君受之於金阙帝君,金阙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乃口口相传,不记文字。吾今於世,书而录之。上士悟之,升为天官;中士修之,南宫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长年。游行三界,升入金门。

        左玄真人曰:学道之士,持诵此经者,即得十天善神,拥护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炼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经,悟解之者,灾障不干,众圣护门。神升上界,朝拜高真。功满德就,相感帝君。诵持不退,身腾紫云。




        相关文言文
        《乌有先生历险记》《江天一传》
        《市隐斋记》《陈书·吴明彻》
        《齐桓公下拜受胙》《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南史·蔡景历传》《清稗类钞·傅青主善医》
        《清史稿·陶元淳》《陈书·周文育》
        《史记·管晏列传》《宫之奇谏假道》
        《郑庄公戒饬守臣》《魏书·刘廙字恭嗣》
        《臧僖伯谏观鱼》《周郑交质》
        《臧哀伯谏纳郜鼎》《季梁谏追楚师》
        《魏书·李洪之传》《晋书·陶潜传》
        《石碏谏宠州吁》《清史稿·方苞列传》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牧竖捕狼》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