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下者而有私财》原文及翻译
|
|
王夫之《读通鉴论》
原文:
有天下者而有私财,业业然守之以为固,而官天地、府万物之大用,皆若与己不相亲,而任其盈虚。鹿桥、钜台之愚,后世开创之英君,皆习以为常,而贻谋不靖,非仅生长深宫、习奄人污陋者之过也。灭人之国,入其都,彼之帑皆我帑也,则据之以为天子之私。唐克西京,而隋氏之有在唐;宋入周宫,而五代之积在宋;蒙古遁,而大都之藏辇而之于南畿。呜呼!奢者因之以侈其嗜欲,俭者因之以卑其志趣,赫然若上天之宝命、祖宗之世守、在此怀握之金赀而已矣。祸切剥床,而求民不已,以自保其私,垂至其亡而为盗资,夫亦何乐有此哉!
汉王之入秦宫而有艳心,见不及此。樊哙曰:“将欲为富家翁邪?”英达之君而见不及哙者多矣。范增曰:“此其志不在小。”岂徒一时取天下之雄略乎!以垂训后嗣,而文景之治,至于尽免天下田租而国不忧贫,数百年君民交裕之略,定于此矣。
天子而斤斤然以积聚贻子孙,则贫必在国;士大夫斤斤然以积聚贻子孙,则败必在家;庶人斤斤然以积聚贻子孙,则后世必饥寒以死。周有大赉,散之唯恐不速,故延及三十世而亡之日,上无覆宗之惨,民亦无冻馁攘夺之伤。后之王者,闻樊哙富翁之诮,尚知惩乎!
译文:
拥有天下的人却占有私财,世世代代兢兢业业地死守这份私财,以此作为稳固自身的方法,而对管理天下、开发万物这样关系国计民生的大财政,却好像与自己毫不相关一样地不管不问,听任其自然地盈亏消长。灭掉别的国家,长驱直入其都城,敌方府库里的钱财全都变成了我方的,则统治者自然会占据这些钱财作为天子的私藏。唐军攻占西京长安后,隋朝所积累的财富都被唐朝占有;宋军进入后周的宫殿,五代的积蓄全归宋人所有;蒙古远遁漠北后,大都的府藏都被运往明朝都城南京。唉!本性奢侈的人因此而更加放纵自己的嗜好和欲望,本来节俭的人因此而降低了自己的志趣,赫然就像上天所眷顾的、祖宗世代所守护的,仅仅就是自己手中所掌握的这点资财而已。大祸已经迫在眉睫,而统治者仍在不停地盘剥民众,以维持自己的私产,等到政权覆灭之际,这些资财却全都成为了造反强盗的囊中之物。既然如此,当初得到这些私财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汉王刘邦进入秦朝的宫殿,看到其帷帐、珠宝、美女众多而产生了艳羡之心,不愿离去,可见他还没有认识到占有私财的害处。樊哙劝谏说:“您这样是只想当一个富家翁吗?”刘邦是英明通达的君主,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识却远不如樊哙。范增说:“这说明刘邦的志向不在小的方面。”刘邦的宏伟志向难道仅仅是一时夺取天下吗?他将这一事件的教训谆谆教诲子孙后代,所以到了文景之治的时候,政府全部免除百姓的田租而国家也不必担心财政困难,汉朝数百年君主和民众共同富裕的方略,正是汉高祖在此时定下的。
帝王如果斤斤计较地敛钱聚财以便留给子孙,则国家必定贫困;士大夫如果斤斤计较地敛钱聚财以便留给子孙,则家族必定败落;百姓如果斤斤计较地敛钱聚财以便留给子孙,则其后代必定会因为饥寒而死。周代有重大的赏赐,统治者唯恐不能尽快地将赏赐物分散到各家各户,所以周朝的政权能延续到三十代;而国家灭亡之日,统治阶层没有宗族覆灭的悲惨,普通百姓也没有遭受冻饿和掠夺之苦。后世的君王听了樊哙称刘邦为富家翁的责备后,能够引以为戒吗?
相关练习:《沛公西入咸阳》《有天下者而有私财》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