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新唐书·张孝忠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
        原文
            张孝忠,本奚种,始名阿劳,以勇闻,燕、赵间共推张阿劳、王没诺干,二人齐名。没诺干,王武俊也。孝忠魁伟,长六尺,性宽裕事亲孝天宝末以善射供奉仗内累加左金吾卫将军赐今名宝臣以其沈毅谨详遂为姻家易州诸屯委以统制十余年,威惠流闻。田承嗣寇冀州,宝臣付兵四千,使出上谷,屯贝丘。承嗣见其军整严,叹曰:“阿劳在焉,冀未可图也。”即焚营去。宝臣子惟岳擅立,诏朱滔以幽州兵讨之。滔忌孝忠善战,虑师出为己患,使判官蔡雄往说。孝忠然之,遣将程华报滔连和,遣易州录事参军事董稹入朝。德宗嘉之,擢孝忠检校工部尚书、成德军节度使,令与滔并力。孝忠重德滔,为子茂和聘其女。定州刺史杨政义以州降孝忠,遂有易、定。时三分成德地,诏定州置军,名义武,以孝忠为节度、易定沧等州观察使。后滔与王武俊叛,复遣蔡雄说之,答曰:“吾既为唐臣,而天性朴强,业已效忠,不复助恶矣。吾与武俊少相狎,然其心喜反覆,不可信。幸谢司徒,志鄙言。”滔复啖以金帛,皆不受。易、定介二镇间,乃浚沟垒,修器械,感厉将士,乘城固守。滔悉兵攻之,帝诏李晟、窦文场率师援孝忠,滔解去,遂全其军。孝忠因与晟结婚。天子出奉天,孝忠遣将杨荣国以锐卒六百佐晟赴难,收京师。兴元初,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二年,河北蝗,民饿死如积,孝忠与其下同粗淡,日膳裁豆䜺而已,人服其俭,推为贤将。明年,检校司空。诏其子茂宗尚义章公主,孝忠遣妻入朝,赏赉甚厚。卒,年六十二,追封上谷郡王,赠太师,谥曰贞武。
        (节选自《新唐书·张孝忠传》)


        译文
            张孝忠,原本出身于奚人种族,起初名为阿劳,凭借勇敢闻名,燕、赵一带共同推崇张阿劳、王没诺干,两个人齐名。王没诺干,就是王武俊。张孝忠高大健壮,身高六尺,性格宽厚,侍奉父母孝顺。天宝末年,因为擅长射箭授予官职宫内供奉。多次升迁后任左金吾卫将军,朝廷赐给他现在的名字。李宝臣认为他沉着坚毅谨慎细致,于是与他联姻,将易州各镇兵马交给他统领。任职十多年,声威惠政辗转传闻。田承嗣进犯冀州的时候,李宝臣交给张孝忠四千士兵抵御,让他出上谷,驻屯在贝丘。田承嗣看到他的军队整齐严肃,感叹道:“张孝忠在这里,冀州不能谋取了。”就烧毁营寨连夜逃跑了。李宝臣的儿子李惟岳反叛,朝廷命令朱滔率领幽州军队讨伐他。朱滔担心张孝忠善于作战,忧虑兴兵之后张孝忠成为自己的祸患,于是派判官蔡雄前往劝说。张孝忠赞同他的意见,派遣程华回复朱滔联合,派遣易州录事参军事董稹入朝。德宗嘉奖他,提升张孝忠为检校工部尚书、成德军节度使,让他和朱滔合力。张孝忠很是感激朱滔,为儿子张茂和娶了朱滔的女儿。定州刺史杨政义率领州人投降张孝忠,于是据有易、定两地。当时朝廷把成德的地盘分成三份,下诏在定州设置军队,名为义武军,让张孝忠担任节度、易定沧等州观察使。后来朱滔与王武俊叛乱,朱滔又派蔡雄劝说他。张孝忠回复说:“我已经是唐的臣子,而生性质朴倔强,已经选择效忠朝廷,不会再帮助恶人了。我和王武俊小时候彼此亲近,然而他的性情变化无常,不可相信。希望你告诉(告诫)司徒,记住我的话。”朱滔又用金帛引诱他,他都没有接受。易、定州处于两个叛贼的辖地之间,于是张孝忠深挖壕沟、高筑堡垒,整修战具,感召激励将士,登城坚守。朱滔率领所有的军队进攻,皇帝下诏让李晟、窦文场率领军队援助张孝忠,朱滔解围而离开,于是保全了他的军队。张孝忠于是与李晟结为儿女亲家。天子出奔奉天,张孝忠派遣将领杨荣国率领六百精锐士卒帮助李晟拯救朝廷危难,收回京城。兴元初年,皇帝下诏让他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二年,黄河以北发生蝗灾,饿死的百姓到处都是,张孝忠和他的部下共同吃粗淡的饭食,每天的饭只有磨碎的豆子而已,人们都佩服他的节俭,推崇他为贤将。第二年,朝廷加封他为检校司空。皇帝下诏让他的儿子张茂宗娶义章公主,张孝忠让他的妻子入朝,皇帝赏赐非常丰厚。张孝忠去世时享年六十二岁,被追封为上谷郡王,追赠太师,谥号为贞武。


        相关练习:《旧唐书·张孝忠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唐书·张孝忠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新唐书·李袭誉传》《新唐书·王重荣传》
        《新唐书·李渤传》《新唐书·张弘靖传》
        《新唐书·高俭传》《新唐书·卢坦传》
        《新唐书·宗楚客传》《新唐书·李光弼传》
        《新唐书·萧颖士传》《新唐书·陆贽传》
        《新唐书·柳浑传》《新唐书·宋璟传》
        《新唐书·张志和传》《新唐书·苑君璋传》
        《新唐书·何易于传》《新唐书·杜悰传》
        《新唐书·高元裕传》《新唐书·戴胄传》
        《新唐书·杨玚传》《新唐书·萧嵩传》
        《新唐书·严郢传》《新唐书·袁高传》
        《新唐书·张九龄传》《新唐书·卢怀慎传》
        《新唐书·路岩传》《新唐书·李嗣业传》
        《新唐书·李石传》《新唐书·丘和传》
        《新唐书·李敬业传》《新唐书·王雄诞传》
        《新唐书·张巡传》《新唐书·高祖李渊本纪》
        《新唐书·杜黄裳传》《新唐书·柳仲郢传》
        《新唐书·裴行俭传》《新唐书·白居易传》
        《新唐书·狄仁杰传》《新唐书·张濬传》
        《新唐书·王道宗传》《新唐书·裴度传》
        《新唐书·苏良嗣传》《新唐书·杜中立传》
        《新唐书·窦建德传》《新唐书·裴炎传》
        《新唐书·宋申锡传》《新唐书·薛举传》
        《新唐书·裴潾传》《新唐书·李夷简传》
        《新唐书·契苾何力传》《新唐书·皇甫无逸传》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