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贞观治道》原文及翻译
|
|
资治通鉴
原文:
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微入卧内,访以得失,微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 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
救出,魏微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 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 负官物,悉令确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 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救云:‘已役已 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国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以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威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 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 。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微金瓮一。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 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 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毋尽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贞观治道》)
译文:
武德九年,唐太宗励精图治,多次将魏徵带入卧室,询问他自己施政的得失。魏徵知无不言, 太宗总是欣然接纳。太宗派遣使臣征募士兵,封德彝禀奏:“青年男丁虽然未满十八岁,但其中身体强壮魁梧的,也可以一并征用。”太宗同意封德彝的意见。
下诏之后,魏徵坚持认为不可,不肯签署,拒签了几次。太宗十分生气,召见并责备他说:“未满十八岁的青年男子中那些身材壮大的都是狡猾的百姓,欺骗官府妄图以此逃避兵役,征用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固执到这种程度!”魏徵回答说:“军队是否有用在于能否统领得法, 而不在人数众多。陛下征募成年男子中身体健壮的,用合适的方法统领,足够无敌于天下,何必再征募许多尚未成年的男子来增添虚假的数目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治理天下,希望带动臣民都不做欺骗和奸诈的事。’如今陛下即位没多久,就已经几次失去信义了!”皇上吃惊地问:“我做的哪些事失去信义了?”魏徵答道:“陛下刚即位时下诏书说:‘百姓拖欠官府的财物,一律免除。’但有关部门的官吏以为拖欠秦王府库的,不是朝廷的钱物,照常督促征收。陛下从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库的财物,不是朝廷的财物是什么!又下诏说:‘关中免去两年的租调,关外免一年的赋税徭役。’不久又下诏说:‘当年已经服役和交纳赋税的,就从第二年开始。’把大家上交的赋税散还以后,又重新开始征收,百姓当然不能没有怪罪之意。如今既然已经征收赋役,又征召中男为兵,怎么能说从下一年开始呢?再加上,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员,经常要接受陛下检阅,将重任托付给他们;可是到了征兵的时候,却开始怀疑他们有心欺骗, 这难道是以诚信来统治天下吗?”太宗高兴地说:“从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 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事,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诚信,那么百姓不知应当遵从什么,国家如何能治理好呢?朕的过失很深呐!”于是,不再征召青年男子,并赐给魏徵一个金瓮。
唐太宗神采英毅,群臣觐见的时候心中畏惧,经常举止失措;太宗知道以后,每每见人奏事, 必定对别人和颜悦色,希望可以听到大臣的规谏。太宗曾经对公卿说:“人想见到自己的样子, 必定要靠明镜的帮助;君王想要了解自己的过失,必定需要忠臣的劝谏。如果君王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大臣阿谀顺从,一旦君主亡了国,大臣怎么能保全自己呢!就像虞世基等人逢迎侍奉隋炀帝以求保全自身的富贵,隋炀帝遇弑以后,虞世基等人也被处死,各位应当把这些当作前车之鉴,如果我处事有过错,你们要知无不言。”
相关练习:《资治通鉴·贞观治道》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