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难四》原文及翻译
|
|
韩非子
原文:
卫孙文子聘于鲁,公登亦登。叔孙穆子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也。今子不后寡君一等,寡君未知所过也。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子退而告人曰:“孙子必亡。亡臣而不后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或曰:天子失道,诸侯伐之,故有汤、武。诸侯失道,大夫伐之,故有齐、晋。臣而伐君者必亡,则是汤、武不王,晋、齐不立也。孙子君于卫,而后不臣于鲁,臣之君也。君有失也,故臣有得也。不命亡于有失之君,而命亡于有得之臣,不察。
或曰:臣主之施,分也。臣能夺君者,以得相也。故非其分而取者,众之所夺也;辞其分而取者,民之所予也。是以汤身易名,武身受詈,而海内服;赵咺②走山,田氏③外仆,而齐、晋从。则汤、武之所以王,齐晋之所以立,非必以其君也,彼得之而后以君处之也今未有其所以得而行其所以处是倒义而逆德也。倒义,则事之所以败也;逆德,则怨之所以聚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四第三十九》)
【注】①元君:古称贤明善良的君主。元,善。②赵咺(xuān): 指赵宣子,春秋时晋国执政的卿。③田氏: 指田成子,春秋末齐国执政的卿。
译文:
卫国的孙文子到鲁国进行国事访问,鲁襄公登上台阶,他也同时登上台阶。鲁卿叔孙穆子快步上前对他说:“诸侯朝见天子时,敝国君主不曾列在卫君后面。现在您不比敝国君主后一个台阶,敝国君主不知道有什么过错。您请稍慢一点。”孙文子没有回答,也没有悔改的神色。叔孙穆子回来告诉别人说:“孙文子一定会灭亡。忘记臣子的身份而不走在君主后面,有了错误又不改悔,这是灭亡的根源。”
有人说:天子失去了准则,诸侯就会讨伐他,所以有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的事。诸侯失去了准则,大夫就会讨伐他,所以有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的事。讨伐君主的臣子必然灭亡,那么因此商汤、周武王就不能称王于天下,赵、魏、韩和田齐也不能立国了。孙文子在卫国有了君主的权势,而后不以使臣的身份对待鲁君,臣子成了君主。卫国君主失去准则,所以臣子取得了君主的权势。不以为国家亡于失去准则的君主,而以为国家亡于取得了权势的臣子,这是糊涂的。
有人说:臣子和君主的设立,是等级名分制度规定的。臣子能够夺取君主的位置,是因为他比君主更能得民心。所以违反名分而取得君位的,是众人夺取的;背离名分而取得君位的,是民众给予的。因为这样,所以商汤改换名字,武王遭受责骂,而海内民众都臣服他们;赵宣子逃到山里避难,田成子装扮成奴仆逃出齐国,而齐国和晋国的人后来都跟从了他们。那么,商汤、周武王天下称王的原因,田齐、三晋中的赵立国的原因,并不是在他们原来的君主身上,而是他们得到民众拥护而后才当上君主的。现在还没有得到民众的拥护,就像君主那样去做,这是违背义和德的。违背义,是事情失败的原因;违背德,是怨恨聚集的原因。
相关练习:《韩非子·难四》《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