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商君书·徕民》原文及翻译

        商君书
        原文
            今泰之地,方千里者五,而谷土不能处二,田数不满百万,其薮泽、豁谷、名山、大川之材物货 宝,又不尽为用,此人不称土地。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所欲用兵者,韩、魏也。彼土狭而民众, 其宅参居而并处;其寡萌贾息民①,上无通名,下无田宅,而恃奸务末作以处;人之复阴阳泽水者过 半。此其土之不足以生其民也,似有过秦民之不足以实其土也,意民之情,其所欲者田宅也,而晋 之无有也信,秦之有余也必。如此而民不西者,秦士威而民苦也。臣窃以王吏之明为过见。此其所以弱不夺三晋民者,爱爵而重复也,其说曰:“三晋之所以弱者,其民务乐而复爵轻也。秦之所以强 者,其民务苦而复爵重也。今多爵而久复,是释秦之所以强,而为三晋之所以弱也。此王吏重爵爱 复之说也,而臣窃以为不然。夫所以为苦民而强兵者,将以攻敌而成所欲也。 兵法曰敌弱而兵强此 言不失吾所以攻而敌失其所守也。今三晋不胜秦,四世矣。自魏襄以来,野战不胜,守城必拔,小大 之战,三晋之所亡于秦者,不可胜数也。若此而不服,秦能取其地,而不能夺其民也。
            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 胜,而天下不服。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 效也。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 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王行 此,十年之内, 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选自《商君书•徕民》,有删节)


        译文
            现在秦国的领地,有五个方圆千里的地方,可是耕种庄稼的田地还占不到十分之 二,田数还不到一百万,其中的湖泽、溪谷、名山、大川中的财货宝物,又不能全部被 利用,这就是人口不能与土地相称。秦国所毗邻的,是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三国; 想要出兵攻打的,是韩、魏两国。这些国家土地狭小而人口众多,房屋错杂而聚集一处,  在那里客居和借贷的民众,向上不能申报户籍,在下不能拥有田宅,而依靠奸诈以从事 工商业来维持生活:人们在山坡南北和湖泽低洼处挖洞居住的超过半数。在这些国家, 土地不足以供养民众生存的程度,似乎还超过了在秦国民众不足以充实土地的程度。推  测其民众的心意,他们所想要的是田地和住宅,而三晋对此匮乏是确实的,秦国对此有  余也是肯定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可是三晋的民众还是不肯西向入秦,是因为秦国的 士人害怕而民众劳苦啊。我私下认为,大王的官员中的所谓明察,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见 解。他们之所以能力薄弱,无法争取三晋之民前来,是因为他们吝惜爵位而舍不得免除  徭役。他们说:“三晋之所以衰弱,是因为其民众追求享乐,而免除徭役和获取爵位都 很容易。秦国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其民众甘愿劳苦,而免除徭役和获取爵位都很困难。 现在如果多给民众爵位而长期免除徭役,这是抛弃秦国之所以强盛之道而采取三晋之所 以衰弱之法。”这就是大王的官员吝惜爵位而舍不得免除徭役的说法,而我私下认为是  不对的。我们之所以让民众劳苦而加强兵力,是为了能攻击敌国而得偿所愿。兵法上说:  “敌人的兵力弱了,我们兵力就强了。”这就是说,我们没有失去进攻的能力,而敌人就 失去了防御的能力。现在三晋不能战胜秦国,已经有四代了。自魏襄王以未,他们野战  无法战胜秦国,守城必定会被秦国攻破。在各种大小战争中,三晋割让给秦国的东西, 是数不胜数的。可即便是这样,他们却仍然没有屈服,就是因为秦国只能攻取他们的领  地,却不能夺取他们的民众。

            秦国所担心的是,如果出兵伐敌,那么国家就会变得贫穷;如果安居务农,那么 敌人就会获得休息。这是大王难以两全其美的事。因此,过去三代的国君都打胜仗,可 天下诸侯却还是不肯屈服。现在用秦国原有的民众对付敌人,而让新招来的民众从事农 耕,那么即便军队在国外驻扎上百天,国内也不会耽搁片刻的农时,这就是富国强兵得 以两全的成效啊。我所说的用兵,不是说要全部发动尽数使用,而是根据境内的能力来 调配军士、战车和马匹,让秦国原有的民众当兵打仗,让新招来的民众供给粮草。天下 诸侯中若有不服的国家,那么大王就用这些军队,在春天去包围他们的农田,在夏天去 食用他们的粮草,在秋天去收割他们的庄稼,在冬天去发掘他们的储藏,用强大的武力 去动摇他们的国本,用宽厚的文德去安抚他们的后代。大王如果能这么做,那么十年之 内,各诸侯国中就将没有离心离德之民,那么又何必吝惜爵位而舍不得免除徭役呢?

        相关练习:《商君书·农战》《商君书·徕民》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新唐书·元德秀传》《宋史·薛奎传》
        《唐才子传·温庭筠传》《梁史·兰钦传》
        《蔡文姬求情》《旧唐书·杜伏威》
        《明史·黄道周传》《阳桥与鲂》
        《明史·戚继光传》《晋书·王济传》
        《商君书·定分第二十六》《明史·蒋瑶列传》
        《风俗通义·穷通》苏轼《叶嘉传》
        《商君书·君臣》《汉书·韩延寿传》
        汪琬《申甫传》《新唐书·王及善》
        《芮伯献马贾祸》《班昭续《汉书》》
        《北齐书·王纮传》《父子性刚》
        《薛奎识范镇》《梁史·陈庆之列传》
        《景公好弋》《北齐书·循吏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