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旧唐书·韦绶传》原文及翻译

        旧唐书
        原文
            韦绶,字子章,京兆人。少有至性,丧父,刺血写佛经。初为长安县尉,遭朱泚之乱,变服乘驴赴奉天。入朝为工部员外郎,转屯田郎中。元和十年,改职方郎中,充太子诸王侍读,再迁谏议大夫。
            时穆宗在东宫,方幼好戏。绶讲书之隙,颇以嘲诮悦之。尝密赍家所造食,入宫饷太子。宪宗尝召对,绶奏曰:“太子学书,至‘依’字,辄去旁‘人’。臣问之,太子云:‘君父以此字可天下奏事,臣子不合全书。’”上益嘉太子之贤,赐绶锦彩。绶无威仪,时以人间鄙说戏言以取悦太子。太子因入侍,道绶语。宪宗不悦,谓侍臣曰:“凡侍读者,当以经义辅导太子,而绶语及此,予何望耶?”乃罢侍读,出为虔州刺史。
            穆宗即位,以师友之恩,召为尚书右丞,兼集贤院学士,甚承恩顾,出入禁中。绶以七月六日是穆宗载诞节,请以是日百官诣光顺门贺太后,然后上皇帝寿。时政道颇僻,敕出,人不敢议。久之,宰臣奏古无生日称贺之仪,其事终寝。绶在集贤,遇重阳,赐百官曲江宴;绶请与集贤学士别为一会,从之。
            帝尝问:“禳灾祈福,其可必乎?”绶对曰:“昔宋景公以一善言而法星退之三舍,此禳灾以德也。汉文帝除秘祝,每于祠祭,尽敬而已,言无所祈,以明福不可以求致也。而二君卒能变已变之灾,享自致之福,著于史传,其理甚明。如失德以祈灾消媚神以祈福至神苟有知当因以致谴非祈禳之道也”时人主失德,绶因以讽之。
            二年十月,检校户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辞日,请门戟十二,自将赴镇。又诉家贫,请赐钱二百万。又面乞授子元弼官。上皆可之。绶御事无术,洎临戎镇,庶政隳紊。二年八月卒,赠尚书右仆射。博士权安请谥为“缪”,竟不施行。
        ——《旧唐书·韦绶传》


        译文
            韦绶,字子章,京兆人。少年时就有纯厚的品性,父亲去世后,刺破手指用血书写佛经。初出仕时做长安县令,遭遇了朱泚的叛乱,遂化装乘着驴赶赴奉天。后进入朝廷做了工部员外郎,转任屯田郎中。元和十年,改任职方郎中,充任太子及各皇子的侍读官,两次升迁做了谏议大夫。
            当初穆宗在东宫时,正值年少喜欢戏耍。韦绶讲授经书的间隙,频频用嘲弄讥诮的话取悦他。曾经秘密携带家中制作的食物,进入宫中送给太子。唐宪宗曾经召见他对答,韦绶上奏说:“太子学习书法,到依字,总是去掉偏旁‘人’。我询问太子,太子说:父皇用此字来处理有关天下人的奏事,臣子不应该全笔画书写它”。皇上更加赞赏太子的贤能,赏赐韦绶锦缎丝绸。韦绶没有庄重的仪表,时常用民间粗鄙的开玩笑的话来取悦太子。太子入朝奉侍(宪宗),学说了韦绶那些话。宪宗不高兴,对侍奉的大臣说:“所有的侍读官,应当用经书的义理辅佐引导太子,但韦绶说这种话,我还指望他什么呢?”于是罢免他的侍读官,让他出京做了虔州刺史。穆宗登基后,因韦绶有师友之恩,召令他做了尚书右丞,兼任集贤院学士,还特别受到恩宠照顾,可以随时出入宫中。韦绶因为七月六日是穆宗的生日,奏请在这天文武百官到光顺门恭贺太后,然后向皇帝祝寿。当时施政方略偏颇,敕令出来,人们不敢议论。过了很久,宰相上奏古代没有在皇上生日当天贺寿的礼仪,这件事终于搁置。韦绶在集贤院,遇上重阳节,(皇上)赏赐文武百官在曲江亭宴饮,而韦绶请求跟集贤院的学士在另一处宴会,(皇上)答应了他。皇上曾经问:“消除灾祸祈求赐福,这一定能灵验吗?”韦绶回答说:“从前宋景公因为一句好话而让主管惩罚的法星退避三舍,这是用德行来消除灾难。汉文帝废除秘祝一职,每次在祭祀时,只是敬意罢了,语言上没有任何祈祷,来表明福佑不能够靠祈求得到。但是二位君主最终能改变已经发生的灾异,享受自己招来的福气,这都在史传中记载着,这里面的道理很明确了。若有缺失德行来祈求灾难消除,靠讨好神灵来祈求福祉到来,神明如果有知,应当借机来给以惩罚,这不是祈福消灾的方法。”当时君主缺失德行,韦绶因此用这种方式委婉讽谏。二年十月,韦绶被任命为检校户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辞别当天,他请求朝廷给他十二门戟,自己带着前往镇守。又申诉家中贫苦,请求赏赐二百万钱。还当面乞求授予他儿子韦元弼官职。皇上都同意了。韦绶治事无方,等到了军事重镇,各种政务败坏而紊乱。二年八月去世,追赠尚书右仆射。博士权安请求追谥为“缪”,最终没有施行。

        相关练习:《旧唐书·韦绶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旧唐书·阳城传》《旧唐书·严武传》
        《旧唐书·阳峤传》《旧唐书·杨发传》
        《旧唐书·薛讷传》《旧唐书·许孟容传》
        《旧唐书·吐蕃传》《旧唐书·魏徵传》
        《旧唐书·姚思廉传》《旧唐书·温造传》
        《旧唐书·李勉传》《旧唐书·桓彦范传》
        《旧唐书·李景俭传》《旧唐书·令狐彰传》
        《旧唐书·杜鸿渐传》《旧唐书·窦参传》
        《旧唐书·李祎传》《旧唐书·齐映传》
        《旧唐书·姚瑞传》《旧唐书·于頔传》
        《旧唐书·李嗣业传》《旧唐书·姜师度传》
        《旧唐书·崔知温传》《旧唐书·张濬传》
        《旧唐书·苏弁传》《旧唐书·诸遂良传》
        《旧唐书·毕諴传》《旧唐书·李芃传》
        《旧唐书·白居易传》《旧唐书·魏玄同传》
        《旧唐书·魏征传》《旧唐书·颜籀传》
        《旧唐书·王雄诞传》《旧唐书·孔述睿传》
        《旧唐书·刘乃传》《旧唐书·苏世长传》
        《旧唐书·李尚隐传》《旧唐书·杨绾传》
        《旧唐书·罗艺传》《旧唐书·吴少诚传》
        《旧唐书·封伦传》《旧唐书·孔祯传》
        《旧唐书·李渤传》《旧唐书·太宗本纪》(二)
        《旧唐书·王晙传》《旧唐书·牛徽传》
        《旧唐书·李昭德传》《旧唐书·叶蕃传》
        《旧唐书·曹确传》《旧唐书·张嘉贞传》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