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荀子·解蔽》原文及翻译

        荀子
        原文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妒谬于道而人诱其所怡也。岂不蔽于一曲而失正求也哉?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纣是也。桀蔽于末喜、斯观而不知关龙逢,以惑其心而乱其行;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贤良退处而隐逃,此其所以丧九牧之地而墟宗庙之国也。桀死于鬲山,纣悬于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谏,此蔽塞之祸也。
        成汤鉴于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州也。文王鉴于殷纣,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长用吕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夫是之谓至盛。此不蔽之福也。
            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乱之本也。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
            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作之则。将须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将思道者,静则察。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夫恶有蔽矣哉?
        (取材于《荀子·解蔽》)
        注释:【1】虚壹:虚心专心。【2】作之则: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

        译文
            大凡人的毛病,是被事物的局部所蒙蔽而不明白全局的大道理。整治思想就能回到正道上来,在局部与全局两者之间拿不定主意就会疑惑。天下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正确原则,圣人不会有两种对立的思想。现在诸侯各国的政治措施不同,各个学派的学说不同,那么必定是有的对,有的错,有的能带来安定,有的会造成混乱。扰乱国家的君主,扰乱学派的学者,这些人没有不真心想找一条正道来为自己服务,只是由于他们对正确的原则既嫉妒又带有偏见,因而别人就能根据他们的爱好去引诱他们。这难道不是被事物的一个局部所蒙蔽而失去了对正道的追求吗?
            从前君主中有被蒙蔽的,夏桀、商纣就是。夏桀被末喜、斯观所蒙蔽而不赏识关龙逢,因而使自己思想被迷惑而行为混乱;商纣被妲己、飞廉所蒙蔽而不赏识微子启,因而使自己思想被迷惑而行为混乱。所以,群臣都抛弃了对他们的忠心而去谋求私利,百姓都怨恨责怪他们而不为他们效劳,贤能优秀的人才都辞官在家而隐居避世,这就是他们丧失九州的土地而使建有宗庙的国都成为废墟的原因。夏桀死在鬲山,商纣的头被悬挂在红色的旗帜飘带上,他们自己不能预先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别人又没有谁劝阻他们,这就是被蒙蔽的祸害啊。
            商汤以夏桀为前车之鉴,所以拿定主意而谨慎地治理国家,因此能够长期地任用伊尹而本身又不背离正确的治国原则,这就是他取代夏桀而得到九州的原因。周文王吸取了商纣王的教训,所以拿定主意而谨慎地治理国家,因此能够长期地任用吕望而本身又不背离正确的治国原则,这就是他取代商纣王而得到九州的原因。活着的时候天下人都歌功颂德,死了以后天下人都痛哭流涕,这叫做极其昌盛伟大。这就是不被蒙蔽的幸福啊。
            什么是权衡事物的标准呢?回答说:就是道。所以心里不可以不了解道。如果心里不了解道,就会不认可道而认可违背道的东西。用他那种否定道的思想去选取人,就一定会和不奉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会和奉行道的人志同道合。用他那种否定道的思想和不奉行道的人去议论奉行道的人,这就是社会混乱的祸根。用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去选取人,就会和奉行道的人情投意合,而不会和不奉行道的人同流合污了。用他那种赞成道的思想和奉行道的人去议论违背道的人,这是社会得到治理的关键。
            所以,把社会治理好的关键在于了解道。人靠什么了解道呢?回答说:靠心。心靠什么来了解道呢?回答说:靠虚心、专心和静心。心从来没有不储藏信息的时候,但却有所谓虚;心从来没有不彼此兼顾的时候,但却有所谓专;心从来没有不活动的时候,但却有所谓静。对于还没有掌握道而追求道的人,要告诉他们虚心、专心和静心的道理,以作为他们的行动准则。想要求得道的人,达到了虚心的地步就能够得到道;想要奉行道的人,达到了专心的地步就能够穷尽道的全部;想要探索道的人,达到了静心的地步就能够明察道。了解道十分明察;知道了道能实行,这就是实践道的人。达到了虚心、专心与静心的境界,这叫做最大的清彻澄明。他坐在屋里而能看见整个天下,处在现代而能评判远古,通观万物而能看清它们的真相,这种人哪里还会有被蒙蔽的呢?


        相关练习:《荀子·解蔽》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曲突徙薪》荀子《自知之明》
        《患盗论》李贽《又与焦弱侯》
        《济阴贾人》《荀子·法行》
        曾巩《书魏郑公传》《贤士隐居者》
        《自相矛盾》《郢人燕说》
        《荀子·非相篇》《史记·魏公子列传》
        《秋湖觞芰图序》《积微,月不胜日》
        《荀子·儒效》《荀子·赋》
        《荀子·修身》《君子之学》
        《东野稷败马》《烛邹亡鸟》
        《荀子·强国》《荀子·致士》
        《荀子·王制》《荀子·宥坐·欹器满覆》
        《劝学》全文《荀子·非相》
        《君子必辩》《夜航船序》
        《刻舟求剑》曾巩《任将》
        《张朴村墓志铭》《刺客列传·专诸刺王僚》
        李觏《袁州州学记》吴起列传之《吴起者,卫人也》
        《荀子·性恶》资治通鉴·第五卷·魏人范雎
        《掩耳盗铃》《荀子·子道》
        《傅马栈最难》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
        秦观《龙井题名记》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