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隋主》原文及翻译
|
|
资治通鉴
原文:
初,隋主受禅以来,与陈邻好甚笃,每获陈谍,皆给衣马礼遣之,而高宗犹不禁侵掠。故太建之末,隋师入寇;会高宗殂,隋主即命班师,遣使赴吊,书称姓名顿首。帝答之益骄,书末云:“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隋主不悦,以示朝臣,上柱国杨素以为主辱臣死,再拜请罪。隋主问取陈之策于高,对曰:“江北地寒,田收差晚;江南水田早熟。量彼收获之际,微征士马,声言掩袭,彼必屯兵守御,足得废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再三若此,彼以为常;后更集兵,彼必不信。犹豫之顷,我乃济师;登陆而战,兵气益倍。又,江南土薄,舍多茅竹,所有储积皆非地窖。若密遣行人因风纵火,待彼修立,复更烧之,不出数年,自可财力俱尽。”隋主用其策,陈人始困。于是杨素、贺若弼及光州刺史高劢,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争献平江南之策。仲方上书曰:“今唯须武昌以下,蕲、和、滁、方、吴、海等州,更帖精兵,密营度计;益、信、襄、荆、基、郢等州,速造舟楫,多张形势,为水战之具。蜀、汉二江是其上流,水路冲要,必争之所。贼虽流头、荆门、延洲、公安、巴陵、隐矶、夏首、蕲口、湓城置船,然终聚汉口、峡口,以水战大决。若贼必以上流有军令精兵赴援者下流诸将即须择便横渡如拥众自卫上江诸军鼓行以前彼虽恃九江、五湖之险,非德无以为固;徒有三吴、百越之兵,非恩不能自立矣。”隋主以仲方为基州刺史。及受萧岩等降,隋主益忿,谓高曰:“我为民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命大作战船。人请密之,隋主曰:“吾将显行天诛,何密之有!”使投其柿于江,曰:“若彼惧而能改,吾复何求!”杨素在永安,造大舰,名曰“五牙”。上起楼五层,高百余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战士八百人;次曰“黄龙”,置兵百人。自余平乘、舴艋各有等差。晋州刺史皇甫续将之官,稽首言陈有三可灭。帝问其状,曰:“大吞小,一也。以有道伐无道。二也。纳叛臣萧岩,于我有词,三也。陛下若命将出师,臣愿展丝发之效!”隋主劳而遣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
译文:
起初,隋文帝受禅即位以来,与陈国十分友好,每次抓获陈国的间谍,都赠送衣服、马匹,客气地予以遣返。然而陈宣帝还是不断地让军队侵扰边境。所以在太建末年,隋国军队对陈国发动了一次进攻,适逢陈宣帝去世,隋文帝即下令班师退军,又派遣使者前去吊唁,在给陈后主的信中有“杨坚顿首”之语。陈后主的回信却越发狂妄自大,信末说:“想你统治的区域内安好,我这里天下清平。”隋文帝看了回信很不高兴,并把它展示给朝臣,上柱国杨素认为君主受辱,臣下应当受死,再一次跪拜叩头请罪。隋文帝向高颍询问平定陈的策略,高颍回答说:“长江以北地区天气寒冷,田里庄稼的收获要晩一些;而江南地区水田里庄稼要成熟得早一些。估计在对方的收获季节,我们征集少量军队,声言要袭击江南的状况,他们必定屯兵守御,这样足够使他们耽误农时。等到对方聚集了军队,我们便可以解甲散兵。如此反复,他们就会习以为常;然后我们再调集大军准备进攻,他们必然不会相信。这样,在他们还在犹豫的时候,我们的大军已经渡过了长江;我军渡江登岸与敌军作战,士气就会大增。再说江南水浅土薄,房舍多用茅竹搭成,所有的储积都不是藏在地窖里。如果我们暗中派人借风纵火,焚烧他们的储积,等他们重修后,再去焚烧。这样不超出几年,对方必定力竭财尽。”隋文帝采纳了高颍的计谋,陈国开始感到疲惫不堪。于是上柱国杨素、吴州总管贺若弼以及光州刺史高励、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都争着进献平定陈国的策略。崔仲方上书说:“如今必须自武昌以下,在薪、和等州增加精兵,秘密进行部署、筹划;在益、信等州,立刻建造了舟船,同时尽量壮大声势,作好水战的准备。蜀、汉二江在长江的上流,是水陆要地,势所必争。陈国虽然在荆门、巴陵。盆城等地置备了船只,但最终还是要聚集大军于汉口、峡口,通过水战来与我们决战。如果陈国断定我们只在上游部署有重兵,因而命令精锐部队赶赴上游增援,我们在下游的将帅即可率军乘机横渡长江;如果陈国把精锐部队都部署在下游守卫,我们的上游诸军即可顺流而下,鼓行向前。陈国虽然有九江、五湖之险可资凭恃,但没有德行就难以固守;仅有精锐骁勇的三吴、百越的士兵,没有恩义也就无法自立于当世。”于是隋文帝任命崔仲方为基州刺史。等到陈国接受后梁萧岩等人投降,隋文帝更加愤怒,对高说:“我作为天下百姓的父母,怎么能因为有长江一条衣带宽的水而不去拯救他们呢!”于是命令大造战船。有人建议应该秘密准备进攻,隋文帝说:“我将要替天行道进行讨伐,有什么可保密的呢!”并让造船者把砍削下的碎木片投进江里,使其顺流而下,说:“如果陈后主害怕,改过自新,我还能再要求什么呢!”隋国晋州刺史皇甫续将要赴任,在向隋文帝辞行时叩头行礼上言平定陈朝有三条理由。隋文帝问具体情况,皇甫续回答说:“第一是以大国吞并小国;第二是以有道讨伐无道;第三是陈朝接纳叛臣萧岩等人,我们师出有名。陛下如果命将出师,我愿意效微薄之力。”隋文帝对他加以慰劳,然后让他赴晋州上任。
相关练习:《资治通鉴·隋主》阅读练习及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