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明史·余子俊传》原文及翻译

        明史
        原文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举景泰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为西安知府。岁饥,发廩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子俊言“请筑墙建堡。”帝是子俊言。内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成化十年闰六月,子俊具上其事。移抚陕西。水溢无所泄,乃于城西北开渠泄水,使经汉故城达渭。公私益便,号“余公渠”。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寇入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功初,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比复出,锐欲行之。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上下难之。子俊又欲责成于边臣,而已不亲其事。谤议由是起。帝入蜚语,命改左都御史,巡抚大同。中官韦敬谗子俊假修边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白。帝怒,让勤等。而给事、御史复交章劾,中朝多欲倾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往勘,平情按之。还奏所费无私。孝宗嗣位,以先朝老臣,待之弥厚。弘治元年疏陈十事,帝多允行。明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甫得请而卒。子俊沉毅寡言,有伟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属草,每夜分方寝。尝曰:“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为自全计。”故榆林始事,怨讟[注]丛起,子俊持之益坚,竟以成功,为数世利。性孝友,居母忧时,令子寊毋会试,曰:“虽无律令,吾心不忍也。”尝荫子,移以荫弟。
        (选自《明史·余子俊传》,有删改)


        译文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考取景泰二年进士,授予户部主事(的官职)。在户部十年,以廉洁干练著称。外调任西安知府。(碰上)荒年,打开粮仓拨十万石粮食救济借货,制订了计划来偿还,官府没有损失而百姓得到救助。成化初年,有关官员上报政绩应当表扬的,知府有十人,而余子俊是第一名。敌寇占据河套,(朝廷)每年调大军征讨,最终没有成效。余子俊说:“请求修建城墙、建造堡垒。“皇帝赞同余子俊的建议。内地兵患渐渐平息,余子俊得以一心开办工役,边墙以内的地方都分区屯垦,每年收获粮食六万多石。成化十年闰六月,余子俊详细地报告了这件事。改任陕西巡抚。水过满没有地方可以流出,便在城西北面开黹水渠泄水,让泄出的水流经汉代旧城到达渭水。公私都更加便利,称为“余公渠”。余子俊修筑边墙,有人怀疑城墙为沙土容易倾倒,敌人来了不能做依靠。敌人来犯,许宁等人驱逐他们。敌人被城墙壕沟围围,分散不能出来,于是大败,边疆的人由此更加怀念余子俊的功劳。当初,余子俊巡视宣、大两地,请求用延绥建边墙的办法在两镇施行,因为年成歉收而中止计划。等到(他)再次巡视,意志坚定想要施行前计。但这时候,收成连年不好,公私都受消耗而凋敝,突然开办大规模的劳役,上下都感到为难。余子俊又想让边疆守臣负责完成,而自己不亲自抓这件事。指责非议由此生起,皇帝听了流言蜚语,命令(他)改任左都御史,巡查安抚大同。太监韦敬进谗言说余子俊假借修整边防多有侵吞耗费,又弹劾余子俊私怀思怨,调换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人替余子俊辩解。皇帝生气,责备阮勤等人。而给事、御史又轮流上奏章弹劾(余子俊),朝中很多人想扳倒余子俊。工部侍郎杜谦等人前往调查,公平合理地处理了此事。还朝上奏(余子俊)所花费的公款没有中饱私囊。孝宗继承皇位,(余子俊)因为是先朝老臣,(皇帝)对待他更加优厚,弘治元年上书陈述十件事,皇帝大多允许实行。第二年,(余子俊)病情危重,还亲手修改奏稿,陈述救荒灭盗的对策,刚向朝廷提出就去世了。余子俊沉着坚毅、寡言少语,有非凡才略。凡遇奏章以及公府移文,一定亲自起草,每天都要到半夜才就寝。(他)曾说:“大臣替国家出谋策划,应当自己担当利害,怎么能远避仇怨买卖人情为保全自己做打算。”所以从榆林开始行事,怨言诋毁到处生起,余子俊坚持自己的主张更加坚决,最终得以成功,替几世人谋得了利益。(他)天性孝顺友爱,在为母亲守孝的时候,命儿子余真不要参加会试,说:“虽然没有法律敕令(规定服丧期间不得参加考试),但我的内心却不想那样做。”依照规矩可以荫封儿子做官,但他转让给弟弟荫封做官。

        相关练习:《明史·余子俊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明史·姜绾传》《明史·翟凤翀传》
        《明史·王铭传》《明史·赵贞吉传》
        《明史·吴岳传》《明史·陈洽传》
        《明史·陈循传》《明史·盛寅传》
        《明史·陈际泰传》《明史·吕震传》
        《明史·昊麟征传》《明史·陆树德传》
        《明史·章懋传》《明史·姚广孝传》
        《明史·陈继儒传》《明史·罗复仁传》
        《明史·桑悦传》《明史·丘福传》
        《明史·吴悌传》《明史·王汉传》
        《明史·周顺昌传》《明史·宋一鹤传》
        《明史·李三才传》《明史·尹昌隆传》
        《明史·杨溥传》《明史·姜士昌传》
        《明史·杨嗣昌传》《明史·张玮传》
        《明史·林锦传》《明史·陈济传》
        《明史·张骥传》《明史·舒芬传》
        《明史·宋纁传》《明史·高邦佐传》
        《明史·薛显传》《明史·吴复传》
        《明史·李震传》《明史·云南土司传》
        《明史·韩雍传》《明史·徐有贞传》
        《明史·雷演祚传》《明史·刘吉传》
        《明史·刘理顺传》《明史·马世龙传》
        《明史·吴甡传》《明史·孔有德传》
        《明史·冯胜传》《明史·李承勋传》
        《明史·杨巍传》《明史·缪昌期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