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新唐书·李袭志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
        原文
            李袭志字重光,本陇西狄道人。五叶祖景避地安康,复称金州安康人也。周信州总管、安康郡公迁哲孙也。父敬猷,隋台州刺史、安康郡公。袭志,初任隋历始安郡丞。大业末,江外盗贼尤甚,袭志散家产,招募得三千人,以守郡城。时萧铣、林士弘、曹武彻等争来攻击,袭志固守久之。
            后闻宇文化及弑逆,乃集士庶举哀三日。有郡人劝袭志曰;“公累叶冠族,久临鄙郡,蛮夷畏威,士女悦服,虽曰隋臣,实我之君长。今江都篡逆,四海鼎沸,王号者非止一人,公宜因此时据有岭表,则百越之人皆拱手向化。追踪尉佗,亦千载一遇也。”袭志厉声曰:“吾世树忠贞,见危授命,今虽江都陷没,而宗社犹存,当与诸君戮力中原,共雪仇耻,岂可怙乱称兵,以图不义!吾宁蹈忠而死,不为逆节而求生。尉佗愚鄙无识,何足景慕?”于是欲斩劝者,从众议而止。袭志固守,经二年而无援,卒为萧铣所陷,铣署为工部尚书、检校桂州总管。武德初,高祖遣其子玄嗣赍书召之,袭志乃密说岭南首领随永平郡守李光度与之归国。高祖又令间使赍书谕袭志曰:“卿昔久在桂州,仍属隋室运终,四方圮绝,率众保境,未知所统。朕抚临天下,志在绥育,眷彼幽遐,思沾声教。况卿朕之宗姓,情异于常。家弟侄并立诚效公,又分遣首领,申谕诸州,情深奉国,甚副所望。卿之子弟,并据州县,俱展诚绩,每所嘉叹,不能已已。令并入属籍,著于宗正。”及萧铣平,江南道大使、赵郡王孝恭授袭志桂州总管。武德五年入朝,授柱国,封始安郡公,拜江州都督。及辅公祏反又以袭志为水军总管讨平之转桂州都督袭志前后凡任桂州二十八载政尚清简岭外安之。后表请入朝,拜右光禄大夫、行汾州刺史致仕,卒于家。

        译文

            李袭志字重光,本来是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县)人,五世祖李景在安康避难,又说是金州安康人,北周信州总管、安康郡公李迁哲的孙子。父亲李敬猷,是隋朝台州刺史、安康郡公。李袭志,最初多次担任隋朝始安(今桂林市)丞。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末年,江南盗贼特别严重,李袭志散尽家产,招墓到三千人来防守郡城。时萧铣(西梁宣帝萧詧曾孙)、林士弘、曹武彻等相继攻击,李袭志坚持防守了很久。
            后来听到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于是召集士民为他举哀三天。有一个同郡人奉劝李袭志说:“你几代是豪门世族,长期在边远郡地蛮夷畏惧你的威严,士民心悦诚服,虽然说是隋朝臣子,实际上是我们德高望重的人。现在江都宇文化及篡权夺位,全国动乱称王号的不止一人,你应该趁这个机会割据岭南,那么百越之人都会服从归顺。你效仿南越王尉佗,也是千载难遇的机会。”李袭志高声严厉地说:“我世代以忠贞为本,临危授命,今虽然江都陷落,而国家还在,应与各位合力进攻中原,一同报仇雪恨,怎么可以倚仗国家动乱而图谋反叛之举!我宁愿效忠而献出生命,不会因为违背气节求得生存。尉佗愚昧没有见识,有什么值得仰慕的呢?”于建议而是想斩杀劝告的人,听从众人的停止了。李袭志坚持防守长达二年而没有援兵,最终被萧铣所攻陷,萧铣让他代理工部尚书、检校桂州总管。武德(唐高祖的年号)初年,高祖派遣李袭志的儿子李玄嗣携带书信召唤他,李袭志秘密说服岭南首领跟随原隋朝永平郡守李光度同他一道回朝。高祖又让密使送来书信说:“你过去长期在桂州,仍然是隋朝气运终数,隋朝已经四方毁灭,你率领众人保护边境,不知国家归于一统。我统治天下,心愿在抚慰百姓,爱惜你身处边远地区,想受到你的声威教化。何况你是我的同宗,情感不同于常人。你家的弟侄都能诚心报效国家,并别担任一方的首领,告诉各州,忠心为国,很符合我的愿望。你的子弟都担任了一方州县,都要表现出好的政绩,每每让我赞叹,不能一一枚举。让你并入宗室谱籍,写上宗族的表率。”等到萧铣被平定后,江南道路大使赵郡王孝恭授予李袭志桂州总管职务。武德五年,来到朝廷,授予柱国,封为始安郡公,又授予江州都督。及辅公祏反叛,又以李袭志为水军总管征讨平定,又调任为桂州都督。李袭志在桂州前后任职二十八年,政策崇尚清正不苛细,岭南因之安定。后来上表请求入朝,被授予右光禄大夫,代理汾州刺史后退休,死在家中。



        相关文言文
        《新唐书·张孝忠传》《新唐书·李袭誉传》
        《新唐书·王重荣传》《新唐书·李渤传》
        《新唐书·张弘靖传》《新唐书·高俭传》
        《新唐书·卢坦传》《新唐书·宗楚客传》
        《新唐书·李光弼传》《新唐书·萧颖士传》
        《新唐书·陆贽传》《新唐书·柳浑传》
        《新唐书·宋璟传》《新唐书·张志和传》
        《新唐书·苑君璋传》《新唐书·何易于传》
        《新唐书·杜悰传》《新唐书·高元裕传》
        《新唐书·戴胄传》《新唐书·杨玚传》
        《新唐书·萧嵩传》《新唐书·严郢传》
        《新唐书·袁高传》《新唐书·张九龄传》
        《新唐书·卢怀慎传》《新唐书·路岩传》
        《新唐书·李嗣业传》《新唐书·李石传》
        《新唐书·丘和传》《新唐书·李敬业传》
        《新唐书·王雄诞传》《新唐书·张巡传》
        《新唐书·高祖李渊本纪》《新唐书·杜黄裳传》
        《新唐书·柳仲郢传》《新唐书·裴行俭传》
        《新唐书·白居易传》《新唐书·狄仁杰传》
        《新唐书·张濬传》《新唐书·王道宗传》
        《新唐书·裴度传》《新唐书·苏良嗣传》
        《新唐书·杜中立传》《新唐书·窦建德传》
        《新唐书·裴炎传》《新唐书·宋申锡传》
        《新唐书·薛举传》《新唐书·裴潾传》
        《新唐书·李夷简传》《新唐书·契苾何力传》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