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原文及翻译

        林之奇
        原文
            孟子之适魏,正当魏人败于马陵,秦人掳其公子卬, 魏之为国可谓困矣。魏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盖其兵屡败,意夫孟子之来,必有奇谋秘计以取胜于邻国,而洗其屡败之过也。故问孟子用兵何若而利,何若而不利也,而孟子则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然孟子学子思者也。 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人,亦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
            孟子之学子思,既知夫仁义为利之大,而其对魏王,则终不以利言之,何哉?善夫 温公之论:“子思、孟轲之言一也。夫惟仁者为知仁义之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 之对魏王,直以仁义而不及利者,所与言之人异故也。”此说可谓尽之矣。
            盖仁义非无利,仁义之利,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与世俗而言仁义之利,彼将以利心而求于仁义,果何以得仁义之利哉?以利心而求于仁义,虽近仁义,而卒不免于利。故惟孟子则可以与之言,非孟子而与之言,则失之矣。盖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故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何也?盖其所言之人异也。孔子之所以罕言利者,罕与世之人言也。夫子之道传之子思,子思之道传之孟子。夫子罕言利,而子思言之于孟子,此子思之所以为善学夫子也。子思既言利,而孟子则不言之于魏王,此孟子所以为善学子思也。譬如医家之用药,此人所用之药不可以用之于彼人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为墨子而言则可,为始皇而言之则不可。俭非圣人之中制,为魏晋之君俭啬言之则可,为武帝言之则不可矣。(取材于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
        注释:【1】温公,指司马光。


        译文
            孟子到魏国的时候,正赶上魏国人在马陵战败,秦国人掳走他们的公子印之时,魏国作为一个国家可 以说是处境艰难了。魏惠王问:“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是有什么对我国有利的高见吧?”大概是因为魏 国军队屡次失败,猜想孟子前来, 一定有奇谋秘计用来跟邻国作战取得胜利,从而洗刷他们屡次战败的过 失。所以问孟子用兵怎样才有利,怎样就会不利。但是孟子却说:“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只要说仁 义就行了。”
            然而孟子是求学于子思的人。孟子曾经向子思请教治理百姓的方法什么是第一位的,子思说:“先让 百姓得到好处。”孟子说:“君子用来教育百姓的方法,只需要仁义就够了,何必要去说好处呢。”子思 说:“仁义本来就是用来使他们获利的,在上位的统治者不仁义,那么在下位的百姓就没法得到适当的安 顿:在上位的统治者不仁义,那么在下位的百姓就会乐于做奸诈的事,这样对国家的不利就严重了。”
            孟子跟从子思学习,已经知晓仁义可以带来很大的利益,但是他回答魏惠王却始终不拿利益来谈论, 为什么呢?司马光的论断说得好啊:“子思、孟轲的言论是一致的。只有仁德的人才明白仁义的好处,不 仁德的人是不明白的。所以孟子回答魏惠王时,只谈仁义而不谈及利益,是因为跟他说话的人不同的缘故 啊。”这种说法可以说是详尽了。
            仁义并不是不讲利益,仁义的好处可以和有智慧的人说,很难与世俗的人说。和世俗的人谈论仁义的 好处,他就会用求利之心去求仁义,结果怎么能得到仁义的好处呢?用求利之心去求仁义,即使接近仁义, 但最终不免于逐利(而失去仁义之利)。所以只有孟子这样的人才可以和他谈论仁义的好处,不是孟子这  样的人和他谈论仁义的好处;就会有过失了。大概因为可以和他谈论仁义的好处却不和他谈论,就会错过 人才;不可以和他谈论仁义的好处却和他谈论,就会出言不当。有智慧的人不会错过人才,也不会言语不  当。
            所以子思对孟子谈仁义之利,孟子对魏惠王只谈仁义而不谈及利,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跟他说话的 人不同啊。孔子很少谈及利益的原因,是他很少和世俗的人谈论利益。孔子的学说传给子思,子思的学说传给孟子。孔子很少谈论利益,但子思却向孟子谈利益,这就是子思善于向孔子学习的地方。子思已经谈 到利益,但孟子却不向魏惠王谈利益,这就是孟子善于向子思学习的地方。比如医生用药,这个人所用的 药不可以用在那个人身上。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节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向墨子谈论节俭可以, 向秦始皇谈论节俭则不可以。节俭不是圣人的合乎中庸之道的典章制度,向魏晋那些节俭吝啬的君子谈论 节俭是可以的,向汉武帝谈论节俭就不可以了。

        相关练习:林之奇《论子思言利孟子不言利》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韩非子·二柄》班昭《女诫》
        严光《九诫》《宋史·唐恪传》
        张光纬《舟人传》方孝儒《幼仪杂箴恶》
        朱熹《敬恕斋铭》卞兰《座右铭》
        《明史·魏允贞传》黄淳耀《僮乙传》
        东方朔《诫子书》柳宗元《王叔文母刘氏》
        《明史·方孝孺传》李邦献《省心杂言》
        《清史稿·丁宝桢传》陈予昂《座右铭》
        真德秀《西山政训》薛瑄《戒子》
        司马光《训子孙》《明史·沈鲤传》
        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孙作《座右铭》
        江端友《家训》吕本中《官箴》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