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文言文
主题
作者
《新唐书·姚崇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
原文
: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
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中宗时,近戚奏度僧尼,温户强丁因避赋役。崇建言:“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乌用奸人以汩。真教?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伪滥,发而者金万二千人。
崇尝于帝前序次郎吏,帝左右顾,不主其语。崇惧,再三言之,卒不答,崇趋出。内侍高力士日:“陛下新即位,宜与大臣裁可否。今崇亟言,陛下不应,非虚怀纳诲者。”帝日:“我任崇以政,大事吾当与决,至用郎吏,崇顾不能而重烦我邪?”崇闻乃安。由是进贤退不肖而天下治。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蝗,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日:“聪伪主,德不胜袄②,今祆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黄门监卢怀慎日:“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
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会怀慎卒,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则日:“是必崇画之。”有不合,则日:“胡不问崇?’’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高医、尚食踵道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壹使语崇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
注释
】①汩:扰乱。②袄:通“妖”③赊:远④痁:shan,疟疾。
译文
: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姚崇年轻时豪爽,崇尚气节,长大后便喜好读书。
契丹进兵骚扰河北,军事文书大量送到朝廷,姚崇处理奏报快得像流水,武则天认为他贤能,立即任命他为侍郎。中宗时,近戚奏请度人为僧尼,富裕人家的强壮男丁借此逃避赋役。姚崇进谏:“信奉佛教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的觉悟。做事要给社会带来好处,要使百姓平安,这才是佛理。怎能让奸人来扰乱真正的教理?”皇帝认为他说得好,诏告天下清理裁减假冒和冗滥的僧人,让他们留发还俗去务农的,就有一万二千多人。
姚崇曾经在皇帝面前排定要提拔的郎官,皇帝环顾左右,不理会他的话。姚崇恐惧,再三陈述,皇帝始终未应答,姚崇急忙退出。内侍高力士说:“陛下新近即位,应当与大臣一起裁定行或不行。现在姚崇急切进言,陛下不表态,不是一种虚心接受进谏的态度。”皇帝说:“我将政事交给姚崇,大事我应当参与决断,至于任用郎官,姚崇难道不能做主?却要再来烦劳我。”姚崇听说后才放心。由此姚崇提拔贤能之人,罢免不称职的官员,因而天下治。
开元.四年,山东遭受重大蝗灾,民众又祭又拜,眼看着蝗虫吞食青苗却不敢捕杀。姚崇奏请捕杀蝗虫,朝廷派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灭蝗虫。汴州刺史倪若水向皇帝上书说:“消除天灾应当用德,从前刘聪除灭蝗虫没有成功反而(蝗虫)为害更大。”倪若水拒绝御史不服从命令。姚崇写信讽刺他说:“刘聪是伪主,德行不能胜过妖妄,如今之时,妖妄不能胜过德行.古时候的贤良太守,蝗虫都避而不入其辖区。说修养德行可以避免蝗虫,那你岂不是没有德行而招致了虫害了吗?如今坐视蝗虫咬食青苗,你却忍心不救,因此而遭遇荒年,还叫什么刺史呢?”倪若水害怕了,才大力捕杀蝗虫,捕得蝗虫十四万石.黄门监卢怀慎说:
“大凡天灾,哪里可以用人力去制止呢!再说大量杀虫,必定会伤害天道和气.希望您能好好想想。”姚崇说:“如今蝗虫幸而还可以驱除,如果放纵不管,谷物都要被吃光了,百姓该怎么办?如果杀虫救人(天降灾祸),灾祸都归于我吧,我不会推卸给你!”蝗害最终平息。
此时,皇帝刚刚亲政,朝夕询问政事。其他宰相惧怕皇帝的威严果断,都谦卑畏惧,唯独姚崇能够辅佐裁决,因此得以掌握大权。姚崇宅第偏远,因此他就近住在旅馆。这时适逢卢怀慎去世,姚崇因患疟疾写信告假.凡有重大政事,皇帝必令源乾曜前往姚崇处咨询。源乾曜的奏议好,皇帝就说:“这肯定是姚崇谋划的。”遇到不好的,就说:“为什么不去问问姚崇啊?”皇帝想让姚崇住得离自己更近一些,下诏让他移住到四方馆,每天派人问候饮食起居,派去的御医络绎不绝,赏赐的食物连续不断.姚崇觉得四方馆豪华宽大,不敢居住.皇帝派人对他说:“恨不得让你住在宫中,这有什么可回避的呢?
相关练习:
《新唐书·姚崇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新唐书·张孝忠传》
《新唐书·李袭誉传》
《新唐书·王重荣传》
《新唐书·李渤传》
《新唐书·张弘靖传》
《新唐书·高俭传》
《新唐书·卢坦传》
《新唐书·宗楚客传》
《新唐书·李光弼传》
《新唐书·萧颖士传》
《新唐书·陆贽传》
《新唐书·柳浑传》
《新唐书·宋璟传》
《新唐书·张志和传》
《新唐书·苑君璋传》
《新唐书·何易于传》
《新唐书·杜悰传》
《新唐书·高元裕传》
《新唐书·戴胄传》
《新唐书·杨玚传》
《新唐书·萧嵩传》
《新唐书·严郢传》
《新唐书·袁高传》
《新唐书·张九龄传》
《新唐书·卢怀慎传》
《新唐书·路岩传》
《新唐书·李嗣业传》
《新唐书·李石传》
《新唐书·丘和传》
《新唐书·李敬业传》
《新唐书·王雄诞传》
《新唐书·张巡传》
《新唐书·高祖李渊本纪》
《新唐书·杜黄裳传》
《新唐书·柳仲郢传》
《新唐书·裴行俭传》
《新唐书·白居易传》
《新唐书·狄仁杰传》
《新唐书·张濬传》
《新唐书·王道宗传》
《新唐书·裴度传》
《新唐书·苏良嗣传》
《新唐书·杜中立传》
《新唐书·窦建德传》
《新唐书·裴炎传》
《新唐书·宋申锡传》
《新唐书·薛举传》
《新唐书·裴潾传》
《新唐书·李夷简传》
《新唐书·契苾何力传》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