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晋书·刘毅传》原文及翻译(二)

        晋书
        原文
            刘毅,字仲雄,东菜掖人。毅幼有孝行,少厉清节,然好藏否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侨居平阳,太守杜恕请为功曹,沙汰郡吏百除人,三魏称焉,为之语曰:“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武帝践阼,以毅忠赛正直,使掌谏官,纠正豪右,京师肃然。皇太子朝鼓吹将入东掖门毅以为不敬止之于门外奏劾保傅以下诏赦之然后得入时龙见武库井中,帝亲观之,有喜色。百官将贺,毅独表曰:“昔龙降郑时门之外,子产不贺。《易》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证据旧典,无贺龙之礼。”诏报曰:“正德未修,诚未有以膺受嘉祥。省来示,以为瞿然。贺庆之事,宜详依典义,动静数示。”尚书郎刘汉等议,以为今龙彩质明焕,示人以物,非潜之谓也,意者大晋之行,戒武兴文之应也,而毅乃引衰世妖异,以疑今之吉祥,毅应推处。诏不听。后毅上言:“必有阿党之臣,奸以事君者,当诛而不诛。”毅夙夜在公,坐而待旦,言议切直,为朝野之所式瞻。尝散斋而疾,其妻省之,毅便奏加妻罪而请解斋。妻有过,立加杖捶,其公正如此。然以峭直,故不至公辅。年七十,告老。后司徒举毅为青州大中正,尚书以毅悬车致仕,不宜劳以碎务。陈留相乐安孙尹表曰:“司徒魏舒、司隶校尉严询与毅年齿相近,资涂所经,出处一致。今询管四十万户州,总摄机要,舒所统殷广,兼执九品,主者不以为剧。毅虽身偏有风疾,而志气聪明,一州品第,不足劳其思虑。毅疾恶之心小过,主者必疑其论议伤物,故高其优礼,令去事实,此为机阁毅,使绝人伦之路也。臣州茂德惟毅,越毅不用,则清谈倒错矣。”由是毅遂为州都,铨正人流,清浊区别,其所弹贬,自亲责者始。太康六年卒,武帝抚几惊曰:“失吾名臣,不得生作三公。”
        (节选自《晋书·刘毅传》)


        译文
            刘毅,字仲雄,东莱掖人。刘毅幼年孝顺父母,少年即有清刚之节,然而好品评人物,王公贵族看到他也有几分惧怕。侨居在平阳,太守杜恕请他做功曹,上任后淘汰郡吏百余人,三魏一带的人都称赞他,说道:“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武帝登基后,认为刘毅忠贞正直,使他掌谏官,纠正豪门贵族的不规行为,京师秩序肃然。太子司马衷上朝,大张鼓乐准备进东掖门,刘毅以为是对皇帝不敬,阻止于门外,上奏弹劾太子太保太傅以下官员。司马炎下诏赦免,司马衷才得入朝。当时青龙出现于武库井中,司马炎亲往观看,面有喜色。百官准备庆贺,刘毅独上表说:“昔日龙降落在郑国的时门之外,而子产不道贺。《易经》上说卦象为潜龙,则不可施事,因为阳在下。根据旧典,无贺龙的礼制。”司马炎下诏回答说:“纯正的道德尚未完备,实在没有承受祥瑞的理由。看了奏文,心中有所惊惧。关于庆贺之事,应详细依照旧典规定,有什么举措及时告知。”尚书郎刘汉等议论说:“今龙体纹彩鲜艳灿烂,形状可睹,就不是潜了,应该表示大晋应偃武修文。而刘毅却引衰世的妖异现象,用来怀疑今日的吉祥之物,刘毅应追究论罪。”司马炎下诏不同意。刘毅上言说:“必有结党营私,奸诈侍君之臣,当杀而未杀的缘故。”刘毅日夜操劳公事,坐着等待天亮,发言议论中肯正直,为朝野仰慕的榜样。曾经在散斋时发疾,他的妻子去省视,刘毅便请求加罪于妻子而解斋。妻子有过错,立即槌杖加身,刘毅就是这样不徇私情。然而正因为如此严峻刚正,不能至宰辅之位。七十岁时,告老辞官。后来司徒推举刘毅为青州大中正,尚书以为刘毅已经悬车卸任,不应再以琐事相劳。陈留相乐安人孙尹上表说:“司徒魏舒、司隶校尉严询与刘毅年纪相近,以往同为散骑常侍,后分授内外职,经历出处都一致。今严询管四十万户的州,总摄机要的重职,魏舒所统辖的也是人多地广之区,兼掌九品之事,主事者不以为事务繁重。刘毅虽有偏身风疾,而神志清醒,耳聪目明,一个州的品第之事,不足以劳其思虑。刘毅疾恨邪恶之心有些偏激,主事的人必然怀疑他的议论会伤一些人,所以提高优厚之礼,而罢去用事之权,这实际上是将刘毅搁置起来,使他再不能参与人才评议之事。我们州有高德的只有刘毅,舍刘毅不用,就会使评议之事优劣倒错。”由于石鉴等人的奏议,刘毅被任为州都,鉴定士人品流,清浊区别,其所弹劾贬斥,自亲贵者始。太康六年(285年),刘毅去世,司马炎手抚几案吃惊地说:“失去一个名臣,不能活着做三公了。”


        相关练习:《晋书·刘毅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晋书·刘毅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相关文言文
        《晋书·王雅传》《晋书·孙晷传》
        《晋书·纪瞻传》《晋书·陈寿传》
        《初,桓温自以雄姿风气是宣帝、刘琨之俦》《晋书·刘惔传》
        《晋书·石勒传》《晋书·冯跋传》
        《晋书·顾荣传》《晋书·韩伯传》
        《祖逖闻鸡起舞》《晋书·束皙传》
        《晋书·鞠允传》《晋书·张茂传》
        《晋书·吴隐之传》《晋书·孔愉传》
        《晋书·慕容翰传》《晋书·刘毅传》
        《晋书·桓彝传》《晋书·姚泓传》
        《晋书·山涛传》《晋书·阮修传》
        《晋书·谢玄传》《晋书·陆机传》
        《晋书·葛洪传》《晋书·皇甫谧传》
        《晋书·华廙传》《晋书·向雄传》
        《晋书·殷浩传》《晋书·熊远传》
        《晋书·祖逖传》《晋书·王彪之传》(二)
        《晋书·毛宝传》《晋书·孙楚传》
        《晋书·王育传》《葛洪传》
        《晋书·嵇康传》(二)《晋书·嵇康传》
        《晋书·荀崧传》《晋书·何无忌传》
        《晋书·任旭传》《晋书·王濬传》
        《晋书·车胤传》《晋书·刁协传》
        《晋书·马隆传》《晋书·范乔传》
        《晋书·王蕴传》《晋书·李含传》
        《晋书·张华传》《晋书·刘寔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