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清史稿·朱珪传》原文及翻译

        清史稿
        原文
            朱珪,字石君,顺天大兴人。乾隆十三年成进士,年甫十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出为安徽巡抚。皖北水灾,驰驿往振,携仆数人,与村民同舟渡,振宿州、泗州、砀山、灵壁、五河、盱眙馀灾,轻者贷以粮种。筑决堤,展春振,并躬莅其事,民无流亡。五十九年,调广东。嘉庆元年,授总督,兼署巡抚。和珅忌之,授受[注]礼成,珪进颂册,因加指摘。高宗曰:“陈善纳诲,师傅之职宜尔,非汝所知也。”会大学士缺,诏召珪,卒为和珅所沮。以广东艇匪扰劫闽、浙,责珪不能缉捕,寝前命,左迁安徽巡抚。皖北复灾,亲治振,官吏无侵蚀。三省教匪起,安徽亦多伏莽。珪曰:“疑而索之,是激之变。”亲驻界上筹防御,遍莅颍、亳所属,集乡老教诫之。民感化,境内迄无事。 
            四年正月,高宗崩,仁宗即驰驿召珪,闻命奔赴。途中上疏,略曰:“天子之孝以继志述事为大亲政伊始远听近瞻默运乾纲雱施涣号阳刚之气如日重光恻怛之仁无幽不浃修身则严诚欺之界,观人则辨义利之防。君心正而四维张,朝廷清而九牧肃。惟愿皇上无忘尧、舜自任之心,臣敢不勉仁义事君之道。”至京,命直南书房,时召独对,用人行政悉以谘之。寻充上书房总师傅,调户部尚书。诏清漕政,禁浮收。疆吏以运丁苦累,仰给州县,州县不得不取诸民,珪谓小民未见清漕之益,先受其害,力争罢之。 
            年七十六,以老乞休,温诏慰留。未几,召对乾清宫,眩晕,扶归第,数日卒。上亲奠,哭之恸。赠太傅,祀贤良祠,赐金治丧。诏:“珪自为师傅,凡所陈说,无非唐、虞、三代之言,稍涉时趋者不出诸口,启沃至多。揆诸谥法,足当‘正’字而无愧,特谥文正。”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二十七》,有删改) 
          [注]授受,此处指乾隆传帝位给嘉庆。 


        译文
            朱珪,表字石君,顺天府大兴县人氏。乾隆十三年考取进士,年刚十八,选为庶吉士,散馆考试后授编修之职。 
            朱珪离京担任安徽巡抚。皖北闹水灾,朱珪驾乘驿马飞驰前往赈灾,只带着几个随从,与村民们同舟来往,对宿州、泗州、砀山、灵壁、五河、盱眙等地进行了灾后救助,灾情略轻的就将粮食种子借给灾民。修筑溃决的堤坝,开展春荒救济,这些事全都亲自操持,灾民们没有流离失所的。乾隆五十九年,调任广东。嘉庆元年授总督之职,兼任巡抚。和珅妒忌他,乾隆把皇位交给嘉庆的大典结束后,朱珪进献颂册,和珅乘机横加指责。乾隆皇帝说:“陈述善德,给予教诲,为师之职应该如此,不是你所能懂的。”恰逢大学士缺额,皇帝下诏召回朱珪,终究为和珅所阻止。因为广东的海盗袭扰抢劫福建、浙江,指责朱珪未能缉拿抓捕,终止了先前的任命,把他降职为安徽巡抚。皖北再次闹灾,朱珪亲自掌管赈灾的事,官吏们没有侵吞贪墨。(川楚陕)三省白莲教起事,安徽也有不少潜藏的盗寇。朱珪说:“猜疑进而追拿,这是激发他们生事。”他亲自驻守到省界筹备防御之策,走遍颍州、亳州的属地,召集乡民中的长者进行教导训诫。百姓们受到感化,安徽境内终究没有出事。 
            嘉庆四年正月,乾隆皇帝驾崩,嘉庆帝即刻使驿上快马召回朱珪,朱珪闻命飞马进京。途中上疏,大致是说:“天子之孝,以继承先帝遗志承接大业为大。亲政开端,远处的事要听,身边的事要看,静静地行使君权,强力发号施令。自信强健的阳刚之气,如太阳再放光芒;而阴柔恻隐的仁爱,没有什么幽微处不能浸透。修养自身就要严守诚实与欺瞒的界线,考察他人就要明辨其守义与谋利的分野。天子之心端正,那么仁义礼智就会弘扬,朝廷清正,那么各地的官员就严正不苟了。只希望皇上不要忘了以做圣君为己任的初心,我怎敢不努力实践以仁义之心侍奉君王的正道。”到了京城,诏命在南书房值守,时时召进宫中单独问答,任用官员施行政务都向他咨询。不久担任上书房总师傅,调任户部尚书。皇帝下令清理漕政,禁止乱收费。封疆大吏们认为漕运的兵丁又苦又累,仰仗地方州县供给,州县不得不向百姓征收。朱珪认为百姓们没有看到清理漕政的好处,反先受其害,竭力争辩,这事就停了下来。 
            七十六岁时,因为年纪大了请求退休,皇上下诏亲切地抚慰挽留。没多久,皇上在亁清宫请他交谈,朱珪眩晕过去,被搀扶着回归府中,几天后就去世了。皇帝亲自举行祭奠,哭得十分伤心。赠给他太傅的名号,在贤良祠祭祀他,还赐金为他办理丧事。皇帝下诏说:“朱珪自从做了我的老师,他所说的一切,全都是尧舜和夏商周圣君明主的至言,稍微涉及趋时媚俗的东西从来不讲,竭诚开导,辅佐君王的事极多。从谥法方面考虑,完全当得起‘正’字而受之无愧,特地加谥号曰文正。” 

        相关练习:《清史稿·朱珪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清史稿·郑燮传》《清史稿·靳辅传》
        《清史稿·朱之弼传》《清史稿·阿桂传》
        《清史稿·李长庚传》《清史稿·冯光熊传》
        《清史稿·李卫传》《清史稿·豪格传》
        《清史稿·顾炎武传》《清史稿·李奕畴传》
        《清史稿·沈近思传》《清史稿·白镕传》
        《清史稿·张存仁传》《清史稿·朱轼传》
        《清史稿·王弘祚传》《清史稿·阎若璩传》
        《清史稿·赵廷臣传》《清史稿·高士奇传》
        《清史稿·曾国藩传》《清史稿·谢济世传》
        《清史稿·缪遜传》《清史稿·宋必达传》
        《清史稿·邵嗣尧传》《清史稿·马如龙传》
        《清史稿·向荣传》《清史稿·吴琠传》
        《清史稿·阮元传》《清史稿·刘永福传》
        《清史稿·张树声传》《清史稿·刘统勋传》
        《清史稿·王夫之传》《清史稿·龚鉴传》
        《清史稿·李赓芸传》《清史稿·魏琯传》
        《清史稿·魏象枢传》《清史稿·金德瑛传》
        《清史稿·张勇传》《清史稿·索额图明珠传》
        《清史稿·尹会一传》《清史稿·方苞传》
        《清史稿·左宗棠传》《清史稿·陶澍传》
        《清史稿·汤金钊传》《清史稿·邓世昌传》
        《清史稿·施琅传》《清史稿·李光地传》
        《清史稿·姚启圣传》《清史稿·杨芳传》
        《清史稿·纪昀传》《清史稿·陈宏谋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