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清史稿·魏象枢传》原文及翻译

        清史稿
        原文
            魏象枢,字环极,山西蔚州人。顺治三年进士,选庶吉士。八年,世祖亲政,有司有以私征侵帑坐罪者,象枢疏陈其弊,请仿州县依易知单造格眼册,注明人户姓名、粮银、款目及蠲贩清教,上大吏核验,印发开征:又请定布政使会计之法,以杜欺隐;请立内外各官治事之限,以清稽滞,皆见施行。
            十三年,岁三迁,至户部侍郎。会西南用兵,措兵食,察帑藏,多所规画。十七年,授左都御史。疏言:国家根本在百姓,百姓安危在督抚。原诸臣为百姓留膏血,为国家培元气。臣不敢不为朝廷正纪纲,为臣子励名节。”因上申明宪纲十事,上嘉其切中时弊。磨勘顺天乡试卷,因陈科场诸弊,请设内帘监试御史;考核各直省学道,举劳之辨、邵嘉,劾卢元培、程汝璞,上如其议以为黜陟。
            十八年,迁刑部尚书。象枢疏言:“臣忝司风纪,职多未尽。敢援汉臣汲黯自请为郎故事,留御史台,为朝廷整肃纲纪。”上可其奏,以刑部尚书留左都御史任,寻命举廉吏,象枢举雷虎、班迪凡十人。上谕日:“雷虎朕亦闻其清,以其怠惰罢黜,既经象枢特荐,授内阁学士。班迪清慎,因使往江西按事,。问以民间苦乐,又谢不知,以是镌秩①。余令更部议奏录用。”寻命与传郎科尔坤巡察畿辅,按治豪猾,还奏称旨。
            二十三年奏事乾清门踬焉即日疏乞休再奏乃许之二十五年卒谥敏果。
            昔象枢以冯溥荐再起。象枢见溥,问何以见知?溥曰:“昔余为祭酒,故事,丁祭不得陪祀者,当於前一日瞻拜。君每期必至,敬慎成礼。一岁直大雨,君仍至,肃然瞻拜而去,此外无一人至者。余以是知君笃诚。”
        (《清史稿魏象枢列传》,有删节)
        [注]①镌秩:降级或降职。


        译文
            魏象枢,字环极,山西蔚州人。顺治三年考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八年,康熙皇帝亲自处理朝政,有主管官员私自征用和侵吞府库钱财而获罪的,魏象枢上疏陈述这种现象的弊端,请求皇帝下令整顿并命令各州县依照易知单制作有标准规格的名册,注明人户姓名、粮银、款目及免除租税救济饥贫的清楚账目,呈给上级官员审核查验,然后再印发开始征收;又请求制定布政使会计法令,用来杜绝欺骗和隐瞒的行为;请求设立朝廷内外各官处理(办理)政事的期限范围,用以清理(清除)延误和阻滞的事项,(这些建议)均被朝廷(采纳)施行。
            康熙十三年,魏象框一年内多次升迁,官至户部侍郎。恰逢西南有战事,魏象枢筹划办理兵粮,巡察府库钱财,多方面有所筹措谋划。康熙十七年,魏象枢被授予左都御史一职。他上疏皇帝道:“国家的根本在百姓,百姓的安危在总督和巡抚。希望诸位大臣能为百姓保留财富,为国家培育元气,臣不敢不为朝廷端正纲纪法令,替臣子磨砺名声气节。”于是上疏申明宪纲法纪十项事务,皇帝赞许他能切中当时社会的弊病。魏象枢复核验收顺天府乡试的考卷,于是上疏陈述科场的弊端、请求设立内帘监试御史:他考核各直省的学道(提督学政),举荐了劳之辨、邵嘉,弹劾了卢元培、程汝璞,皇帝听从他的提议,(对这些人)作了升迁或罢黜。
            康熙十八年,(朝廷)迁升魏象枢为州部尚书,魏象枢上疏皇帝道:“臣不才主持整顿风教纲纪,职责大多还没有尽到。(臣)斗胆请求援引汉代太臣汲断自请担任中郎的先例,留任御史台,为朝廷整饬区正政纲法纪。”皇帝同意了他的奏请,(他)担任刑部尚书并留任左都御史一职,不久,皇帝命令魏象枢举荐清廉的官吏,魏象枢举荐了雷虎、班迪共十人。皇帝下谕旨说:“雷虎,我也听闻他清廉,因为他懈息松弛被罢黜,既然经由象枢特别举荐,就授予他内阁学士。班迪是清廉谨慎的官员,因此派他前往江西巡查事务(政务),不能明晰清查,询问他民间疾苦,又推脱不知,因此降职。其余的人让吏部商议后奏请录用。”不久,魏象枢与侍郎科尔坤巡察直求重地,查问惩办奸猾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回来的奏疏,符合皇帝的意思。
            康熙二十三年,魏象枢在乾清门向皇上奏呈事务,跌倒了(跌了一跤),当天就奏请皇上请求辞去官职,奏请了两次,(皇帝)才答允了他的请求。康熙二十五年,魏象枢去世,赐谥号为敏果
            从前,魏象枢凭借冯溥的举荐得以重新被起用。魏象枢见到冯溥,问冯溥凭什么能了解他呢?冯溥说“从前我担任祭酒,按照旧例,丁日祭祀孔子不能陪同祭祀的人,应当在前一日瞻仰参拜。先生每次都会如期到达,恭敬谨慎地完成瞻拜大礼。有一年正值天下大雨,先生仍然到达,恭敬地瞻仰参拜,而后才离开,除先生之外没有一人到达。我因此知道先生是忠厚诚信的(君子)


        相关练习:《清史稿·魏象枢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清史稿·靳辅传》《清史稿·朱之弼传》
        《清史稿·阿桂传》《清史稿·李长庚传》
        《清史稿·冯光熊传》《清史稿·李卫传》
        《清史稿·豪格传》《清史稿·顾炎武传》
        《清史稿·李奕畴传》《清史稿·沈近思传》
        《清史稿·白镕传》《清史稿·张存仁传》
        《清史稿·朱轼传》《清史稿·王弘祚传》
        《清史稿·阎若璩传》《清史稿·赵廷臣传》
        《清史稿·高士奇传》《清史稿·曾国藩传》
        《清史稿·谢济世传》《清史稿·缪遜传》
        《清史稿·宋必达传》《清史稿·邵嗣尧传》
        《清史稿·马如龙传》《清史稿·向荣传》
        《清史稿·吴琠传》《清史稿·阮元传》
        《清史稿·刘永福传》《清史稿·张树声传》
        《清史稿·刘统勋传》《清史稿·王夫之传》
        《清史稿·龚鉴传》《清史稿·李赓芸传》
        《清史稿·魏琯传》《清史稿·金德瑛传》
        《清史稿·张勇传》《清史稿·索额图明珠传》
        《清史稿·尹会一传》《清史稿·方苞传》
        《清史稿·左宗棠传》《清史稿·陶澍传》
        《清史稿·汤金钊传》《清史稿·邓世昌传》
        《清史稿·施琅传》《清史稿·李光地传》
        《清史稿·姚启圣传》《清史稿·杨芳传》
        《清史稿·纪昀传》《清史稿·陈宏谋传》
        《清史稿·李賡芸传》《清史稿·吴嗣爵传》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