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新唐书·高仁厚传》原文及翻译

        新唐书
        原文
            高仁厚,初事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碹为营使。黄巢陷京师,天子出居成都。先是,京师有不肖子,持梃剽闾里,号“闲子”。京兆尹始视事,辄杀尤者以怖其余。巢入京师,人多避难宝鸡,闲子掠之,吏不能制。仁厚素知状,下约入邑闾纵击。军入,闲子聚观嗤侮,于是杀数千人,自是闾里乃安。会邛州贼阡能众数万略诸县,列壁数十,涪州刺史韩秀升等乱峡中,诸将不能定。仁厚督兵四讨,屯永安。阡能遣谍者入军中,吏执以献,谍自言父母妻子囚于贼,约不得军虚实且死。仁厚哀之,日:“为我报贼,明日我且战,有能释甲迎我者,署背日‘归顺’,皆得复农矣。”纵谍去。贼设伏诈降,仁厚遣将不持兵入谕其众,皆真降。 
            仁厚还,天子御楼劳军。敬碹与仁厚谋日:“秀升未禽,公能破贼,当以东川待公。”仁厚许之。仁厚使游军逼贼,久不战,则夜以千卒持短刀、强弩直薄营,火而噪之。秀升率舟兵救火,仁厚遣人鹜没凿舟,皆沉,众惧,多溃。秀升斩溃兵,众怒,执秀升以降。仁厚槛车送行在,斩于市。东川节度使杨师立初隶神策军,闻敬碹以仁厚代己,有望言,移檄言敬碹十罪,杀监军田绘,遣兵攻绵州,不克。帝乃下诏削官爵。敬碹即表仁厚为东川节度留后,率兵二万讨之。师立遣大将张士安、郑君雄守鹿头关。仁厚次汉州前军战德阳师立婴城阅四旬夜出兵扰北栅仁厚设两翼而伏披栅门列炬贼不敢进伏发,击走之。师立自督士,十战皆北。仁厚约城中斩首恶者赏,君雄呼于军曰:“天子所讨,反者耳,吾等何与?”乃与士安哗而进,以仁厚书示师立曰:“请以死谢众。”自沉于池死。君雄悉诛其家,献首天子。诏拜剑南东川节度使。乾宁中,追赠司徒。(节选自《新唐书8226;高仁厚传》) 

        译文
            高仁厚,当初事奉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担任营使。黄巢攻陷京师,天子逃往成都。在这之前,京城有不良子弟,拿着棍子抢掠乡里,称作“闲子”。京兆尹刚到任,总要(就)杀死其中最恶劣的来震慑其他人。黄巢进入京师,百姓大多在宝鸡避难,闲子抢掠百姓,官吏不能制止。高仁厚平时知道他们的恶行,暗中约定军队进城放手击杀。军队进城,闲子聚在一起观看,取笑侮辱军人,军队趁机杀数千闲子,从此乡里才安定。时逢邛州贼人阡能的数万部众进攻各县,扎下数十处营寨,涪州刺史韩秀升等在峡中作乱,诸将不能平定。高仁厚督兵四处讨伐,驻扎在永安。阡能派来的间谍混入军中,被官吏抓住后献给高仁厚,间谍自称父母妻儿都被贼人扣押,规定假如不能探明军中虚实,家人都要被处死。高仁厚同情他,说:“为我告诉贼兵,明日我将出战,如有能脱下甲胄迎接我的人,就在背上写上‘归顺’,都可以返回务农了。”就放走了间谍。贼兵设下埋伏,假装投降,他派遣将领不携带兵器进入敌营劝降。叛军都真心投降。 
            高仁厚返回,天子登楼慰劳军队。陈敬瑄与高仁厚商量说:“韩秀升还没有被擒获,你如能破贼,将用东川节度使来酬报你。”高仁厚答应了他。高仁厚派游兵逼近韩秀升的军队,久不交战,却在夜里派一千名士兵带着短刀、强弩袭击贼营,放火喧叫。韩秀升率水兵救火,高仁厚派人如鸭潜没水中凿叛军船底,叛军的船都沉没。韩秀升的部众畏惧,大多溃散。韩秀升斩杀逃兵,他的部众愤怒,抓住韩秀升然后投降高仁厚。高仁厚用囚车把他押送到成都,在市中处斩。东川节度使杨师立起初隶属于神策军,得知陈敬瑄以高仁厚来取代自己,颇有怨言,发布檄文说陈敬瑄有十条罪状,杀死监军田绘,派兵攻打绵州,没有攻下。皇帝于是下诏削去杨师立的官爵。陈敬瑄随即上表朝廷授予高仁厚为东川节度留后,率兵二万讨伐杨师立。杨师立派遣大将张士安、郑君雄据守鹿头关。高仁厚驻扎在汉州,前军在德阳接战。杨师立据城防守,经历了四十天。杨师立在夜里派兵出城偷袭北栅。高仁厚在两翼设下伏兵,打开栅门,点燃火炬,贼军不敢进入。伏兵杀出,打败了贼兵。杨师立亲自督战,十战皆败。高仁厚与城中约定斩杀首恶的人受赏,郑君雄在军中呼喊说:“天子讨伐的是反叛者的人罢了,我们为什么要与他守在一起呢?”于是与张士安喧哗前进,把高仁厚的书信展示给杨师立说:“请以死向众人谢罪。”杨师立投池自杀。郑君雄杀了他的全部家人,将杨师立的首级献给天子。朝廷下诏授予高仁厚剑南东川节度使。乾宁年间,追赠为司徒。 

        相关练习:《新唐书·高仁厚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新唐书·张孝忠传》《新唐书·李袭誉传》
        《新唐书·王重荣传》《新唐书·李渤传》
        《新唐书·张弘靖传》《新唐书·高俭传》
        《新唐书·卢坦传》《新唐书·宗楚客传》
        《新唐书·李光弼传》《新唐书·萧颖士传》
        《新唐书·陆贽传》《新唐书·柳浑传》
        《新唐书·宋璟传》《新唐书·张志和传》
        《新唐书·苑君璋传》《新唐书·何易于传》
        《新唐书·杜悰传》《新唐书·高元裕传》
        《新唐书·戴胄传》《新唐书·杨玚传》
        《新唐书·萧嵩传》《新唐书·严郢传》
        《新唐书·袁高传》《新唐书·张九龄传》
        《新唐书·卢怀慎传》《新唐书·路岩传》
        《新唐书·李嗣业传》《新唐书·李石传》
        《新唐书·丘和传》《新唐书·李敬业传》
        《新唐书·王雄诞传》《新唐书·张巡传》
        《新唐书·高祖李渊本纪》《新唐书·杜黄裳传》
        《新唐书·柳仲郢传》《新唐书·裴行俭传》
        《新唐书·白居易传》《新唐书·狄仁杰传》
        《新唐书·张濬传》《新唐书·王道宗传》
        《新唐书·裴度传》《新唐书·苏良嗣传》
        《新唐书·杜中立传》《新唐书·窦建德传》
        《新唐书·裴炎传》《新唐书·宋申锡传》
        《新唐书·薛举传》《新唐书·裴潾传》
        《新唐书·李夷简传》《新唐书·契苾何力传》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