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轼《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
        原文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译文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各国的诸侯及卿相,都争相收罗、供养贤才。国家有坏人,就像鸟兽中有猛禽,昆虫中有毒虫一样。把他们分别处理安置,使他们都能各安本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把他们尽数铲除掉,是没有道理的。我曾就世代的兴废考察过,知道六国之所以长久存在,而秦朝之所以迅速灭亡,原因都在这里,不可不明察。
            有智谋的人、有勇气的人、有辩才的人、有气力的人,这四种人,都是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大多是不能自己穿坏的而去奉养别人的,都是要役使别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去常业,百姓就安定了。六国的君主,虐待他们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秦二世,然而在那个时候,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百姓中的优异杰出之士,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去常业。秦始皇当初想驱逐宾客,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才没有实行。统一天下以后,就认为宾客是没有用处的,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掉了豪杰。秦朝的变乱,虽然形成于秦二世在位之时,然而假使秦始皇当初知道畏惧这四种人,设法安置他们,使他们不失去常业,那么秦朝的灭亡,还不至于这样快。


        相关练习:《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桢《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洵、苏辙、苏轼《六国论》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相关文言文
        苏轼《刑政》苏轼《答黄鲁直书》
        《答黄鲁直》《田表圣奏议叙》
        苏轼《快哉此风赋》苏轼《书蒲永升画后》
        苏轼《眉山远景楼记》《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
        苏轼《与朱鄂州书》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
        苏轼《厚货财一》苏轼《汉高帝论》
        苏轼《梁贾说》《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
        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苏轼《日喻说》
        苏轼《与参寥子书》《范文正公集》叙
        苏轼《试笔自书》苏轼《有美堂暴雨》
        苏轼《醉蓬莱·重九上君猷》苏轼《遗爱亭记》
        苏轼《答李端叔书》苏轼《与章子厚》
        《苏轼私识范仲淹》苏轼《书黄筌画雀》
        苏轼《书戴嵩画牛》苏轼《黠鼠赋》
        苏轼《净因院画记》苏轼《隐士方山子》
        苏轼《黄甘陆吉传》苏轼《食蚝》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苏轼《答谢民师书》(二)
        苏轼《晁错论》(二)苏轼《书上元夜游》
        苏轼《谏买浙灯状》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全)
        苏轼《与王定国书》《北人学没》
        《屈到嗜芰论》《猪肉颂》
        苏轼《论书》苏轼《游士失职之祸》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钱塘勤上人诗集叙》
        苏轼《魏武帝论》苏轼《墨君堂记》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