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修阙里庙记
归有光
隆庆三年,阙里重修先圣庙成。某官某,以书币走京师,来请记于丽牲之碑。先是,嘉靖四十二年,衍圣公某,以庙之圮告于巡抚都御史张某,方行相度,以用之不赢而止。及是年,巡抚都御史姜廷颐,巡按监察御史罗凤翔、周咏,与藩臬诸君,会议捐岳祠之香税,与司之赎锾,得一千六百,其役人则用州县过更之卒,而以兖州府通判许际可董其役。知府张文渊时督视之。经始于仲夏,岁尽而讫工,轮奂规模,视昔若增。左布政使某,左参政吴承焘,副使吴道会,皆首为赞议者也。
唯先圣生于尼山,讲学于泗上,殁而葬于此。其地初名阙里,后亦曰孔里。先圣之殁,弟子庐其冢上而不忍去。鲁人从而家者,百余室。而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诸儒讲礼、乡饮、大射于其间。汉高祖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祠。其后人主登封巡狩,无不过而拜。我太祖高皇帝龙兴海内,干戈未戢,亟命遣祭、绍封子孙,修饬其祠宇。列圣承统,世世增修。今天子隆庆之元年,御正殿传制,遣官告祭,而车驾临幸太学,亲释奠,命儒臣坐讲。海内慕学之士,喁喁向风。圣人之道,益以光大。则鲁之有司,与其有事兹土者今兹之举,固所以虔奉先圣,亦以宣明圣天子之德意,不可以不记。
夫今夫子之庙学,遍于天下。而深山穷徼,皆知诵法其书。其在天之灵,无所不之也。然孟子曰:“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荀子曰:“学莫便乎近其人。”盖孔子殁数百年矣,学者至观其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习礼其家,有低回而不能去者;固以想象于远,不若景慕于近之为切也。抑诸君子知虔奉圣人矣,亦岂徒事于其外乎?昔者子游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夫不知学道,则施于喜怒哀乐,无一而当其则,必不能有望于安上治民,而移风易俗也。颜渊问仁,夫子告以克己复礼。及请其目,夫子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颜子之资,犹“请事斯语”以终其身。以颜子而夫子使之治天下国家,以为不可一日而离于礼乐法度之中。此即克已复礼之义也。后之学者于视听言动已之身不能治何以谓之学道故观感于圣人者求仁为近求仁以学颜子为近。
余嘉是役之成也,敬述所闻,以申告学者云。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议捐岳祠之香税 会议:会聚商议。
B.而以兖州府通判许际可董其役 董:理解。
C.弟子庐其冢上而不忍去 庐:建造房屋。
D.而深山穷徼 徼:边塞。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用之不赢而止 以乱易整
B.殁而葬于此 蟹六跪而二螯
C.鲁人从而家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D.夫今夫子之庙学 不知老之将至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衍圣公在嘉靖四十二年将孔庙坍圮之事上报给当时的巡抚,因资金缺乏未能整修,这一年姜廷颐等官员经过多方集资,完成了对孔庙的修缮。
B.历代帝王都崇奉孔子,太高祖皇帝朱元璋征战天下,战争未结束就开始修缮孔庙,派人祭孔,对孔子的后代进行封赏,孔子的思想得以不断发扬光大。
C.作者认为国家主持修缮孔庙,既宣扬了国家的统治思想,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瞻仰孔子、学习儒学的场所,同时也指出尊孔之义在于学其思想。
D.归有光的散文主张复古同时又联系现实生活,追求平淡雅洁、自然淳朴的语言风格,本文以叙事为主,兼以抒情、议论,内容真实,情感真挚。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后 之 学 者 于 视 听 言 动 己 之 身 不 能 治 何 以 谓 之 学 道 故 观 感 于圣 人 者 求 仁 为 近 求 仁 以 学 颜 子 为 近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经始于仲夏,岁尽而讫工,轮奂规模,视昔若增。
(2)抑诸君子知虔奉圣人矣,亦岂徒事于其外乎?
答案:
14.B
15.C
16.A
17.后之学者/于视听言动/己之身不能治/何以谓之学道/故观感于圣人者/求仁为近/求仁以学颜子为近
18.(1)(修缮工事)从农历五月开工,到这年年终完工。孔庙的规模,跟以前比较有所扩大。(2)难道众君子知道虔诚地尊奉圣人,却只奉行外在的礼仪吗?
参考译文:
隆庆三年,曲阜阙里重新修建孔庙完成。某官某,带着书札礼单来到京城,前来请求我写一篇祭祀碑记。这之前,嘉靖四十二年,衍圣公(孔子嫡长子孙的世袭封号)将孔庙将要坍圮这事报告给巡抚都御史张某,都御史各方考虑,因为用度不足而停止。到了这一年,巡抚都御史姜廷颐,巡按监察御史罗凤翔、周咏,与藩台臬司诸官员,一起商议拿出岳祠中征收的香税钱和官员赎罪的银钱,得到一千六百钱,那些工人就使用各州县服役的士兵(过更:古代徭役制度的一种规定,应服役的人出钱入官,由官府另外雇人代为服役),让兖州府通判许际可监督工事,知府张文渊时常督察重修孔庙这项工程。从农历五月开工,到这年年终完工。孔庙的规模,跟以前比较有所扩大。左布政使某,左参政吴承焘、副使吴道会都是首先参与谋议的人。
孔子在尼山出生,在泗上讲学,死后理葬在这里。这个地方最初名叫阏里,后来也叫孔里。孔子去世的时候,弟子们在他的坟墓边上建造房子居住,不忍心离开。鲁国人跟着安家在此的,有一百多家。鲁国人世代相传,每年按时节祭祀孔子,学者在这里讲述礼义、举行乡饮酒礼、射礼(将祭择士为大射)。汉高祖从淮南回来,经过鲁地,用太牢的礼遇祭祀孔子。之后皇帝登山封禅、视察地方,没有不前来拜访并祭拜祠堂的。我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兴起于天下,战事未停,就下令派遣有关人员前往祭祀,让孔子的子孙承袭他的封爵,修理整治他的祠堂。历代帝王承袭传统,世代修整。隆庆元年,天子坐在正殿,传下命令,派遣官员,祭祀孔庙。皇帝亲临太学,没有不祭孔子的,让有学问的大臣坐着讲学。天下爱慕学习的读书人,十分景仰。圣人的大道,更加光大。那么鲁地的官员和那些与这块土地有关的人现在的这些举措,足以用来虔诚地尊奉圣人,也可以来宣扬圣明天子布施恩德的心意,不可以不记录下来。
现在,孔子的庙学,遍布于天下。即使深山老林、荒远的边境,也都知道诵读他的著作,他在天之灵,没有到不了的地方了。但是孟子说:“距离圣人的故乡竟然这么近。”荀子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孔子去世几百年了,求学的人到孔庙观看庙堂、车舆服饰、祭祀器具,他们在孔庙里修习礼义,有留恋徘徊不能离开的,本来就是在远处想象不如在近处景仰更为深切啊。难道众君子知道虔诚地尊奉圣人,却只奉行外在习礼的行为吗?以前子游听孔子说:“有地位的人学习礼乐之道就会爱人,卑贱的人学习礼乐之道就容易使唤。”如果不知道学习道,那么对于喜怒哀乐的表达,没有一处符合准则,一定不能期望他管理好百姓,使君主安心改变风俗习惯。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用“克已复”礼来告诉他。等到他询问实践仁德的细目,孔子就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凭借颜回的资质,尚且终身“照这些话去做”。凭颜回的资质,孔子让他治理国家,孔子认为不可以一天离开礼乐法度。这就是克已复礼的意思啊。后世求学的人,对于看的、听的、说话、行动各个方面,自己的身体都不能修治,凭什么说学道呢?所以看古代圣人的行为,想到追求仁是最切近的;(后世求学的人)寻求仁义又以学习颜渊为近便。
我赞颂这件事情成功,恭敬地记叙我所听到的,来反复告诫世上求学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