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五)文言文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孟德传后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而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知之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
24.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虎亦卒去( ) 必坐守之,以俟其醒( )
25. 对“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但是,世上没有见到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的有与无,终究没有什么可以试验。
B. 这样,世上没有见过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有理或无理,终究没有什么可以证明。
C. 这样,世上没有见到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是真是假,终究没有什么可以检验。
D. 然而,世上没有见过老虎不惧怕的人,那么这句话是实是虚,终究没有什么能得到验证。
26. “子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的______,本文中“子由之说”的具体内容指的是______。
27.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子由写的《孟德传》中“虎畏不惧己者”一事展开议论,认为老虎吃人,必定要先“被人以威”,只要人不害怕老虎的威风,老虎就不会吃人。
B. 苏轼的散文平易流畅,读起来毫无艰涩、局促之感。本文借议论来说理,据事推理,富有意趣。
C. 苏轼认为,老虎不敢吃人且怕人的主要原因是人在气势和心理上首先占了上风,老虎的威风自然就消失了。我们平常说的“无知者无畏”也就是这个道理。
D. 子由在《孟德传》中借孟德之口阐述了一个观点:人只要不怕死,什么猛兽都不会怕,苏轼在本文中对此怀疑态度,觉得这是未经验证的毫无根据的说法。
28. 文中指出婴儿、醉人、夜归人所以“不惧虎”,都是因为“无知”,根据文意,请指出各自“无知”的具体内容。
【答案】24. (1). 最终 (2). 等待 25. D
26. (1). 字 (2). 老虎害怕不惧怕它的人 27. D
28. 婴儿无知是指婴儿不知虎为可畏之物;醉人无知是指不知身边有可畏之虎;夜归人无知是指不识此物为无畏之虎。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考生要利用上下文的语意和逻辑关系推测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词语在文中的释义。第一段写“而儿痴,竟不知怪”,居然不怕老虎,“去”写老虎的离开,是故事结局,故“卒”译为“最终”;第二段“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虎守着醉人,“醒”和“惧”的主语都是醉人,老虎的“守”显然是让醉人怕,“俟”的意思容易理解:等待。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注意一些虚词也有意义;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对应前文“虎畏不惧己者”和后文“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可知,句间关系为转折,“然”应译为“但是”,排除BC。“斯言”指“虎畏不惧己者”,“有无”指有无道理,而不是有没有,所以排除A。故选D。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文化常识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据第一段“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可知子由讲述的具体内容是“虎畏不惧己者”,翻译为:老虎害怕不惧怕它的人。这就是答案。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据第一段“苏轼在本文中对此怀疑态度,觉得这是未经验证的毫无根据的说法”和第二段“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可知,苏轼都辨明相信子由的说法。故D项“对此怀疑态度,觉得这是未经验证的毫无根据的说法”概括不当,曲解文意。故选D。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联系文意思考三者“无知”的内容各有何不同,找准原文,翻译理解,即可概括出答案。“而儿痴,竟不知怪”表明婴儿不知虎为可畏之物是因为婴儿幼小无知;“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表明醉人不怕虎是因为还未醒,不知老虎在身旁;“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表明夜行人是因为夜色中看不清,错把老虎当猪狗,所以敢打老虎。
译文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世上说老虎不吃喝醉的人,一定要坐那儿看着他,等他醒来。不是等他醒酒,而是在等他害怕。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直到它跑到月光明亮处,才知道是只老虎。这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使人不害怕,都像婴儿、喝醉的人和来不及知道他的时候,那么老虎就怕他,没有什么值得怪异的。所以在结尾书写,用来 (让人们)相信子由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