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世传沈征君画,多不传》《书李营丘山水图》阅读练习及答案

        尧峰文钞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世传沈征君画,多不传。余友王二樵,以画名江左。其为余画梅花,苍秀孤峭,有古士气。因自号“梅花和尚”,以方外自居。故其所作,类多佛像及诸鬼神,设色绝异,非复俗笔可拟。尝为余画秋山听瀑图仿大李将军设色净润而气韵生动。又尝为余写竹,风枝雨叶,潇潇飒飒,如闻其声。每与言画,殊有解会不能到者。余时方从京师南还,过济宁,晤二樵于汶上舟次。二樵出一卷索题,展之,乃泼墨写生,中有一鸟,威神意态,颇似朱顶鹤。余时已醉,日下夕阴,水波溶溶,望之,如在空濛间。因提笔纵书其后曰:“八大山人,南昌人也。往尝客高邮,与二樵友善。二樵尝言:‘山人画法,从口入,不在手出。’予诘之,颇不以为然。然见山人诗及字迹,脱略寒俭之状,不烦整栉,而精神炯然。久之,则沉深莽蔼,如见其人。其为画也亦然。以是知二樵之言非妄也。”
        (节选自《尧峰文钞》,有删改)
        材料二:李营丘,以笔墨自适,意在笔先,挺然秀出,有气韵生动之感。其画山也,不用皴法,而见层叠;其画水也,不施矾石,而如声响。此非深得江山之趣者不能为也。
        余尝观其画,皆天地自然之意,无一点人为强加。正如古人所云“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矣。盖李君之画,既得江山之姿,又兼笔墨之妙,使人观之,如在画中游赏,流连忘返。    
        余谓画者,莫贵乎得其意。若徒拘泥于形象,纵然纤毫毕现,亦不足贵也。李君之作,深得此理。其笔下江山,虽非世间所有,却令人心向往之。此乃画中之高境也。
        昔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画亦如此。观李君之画,知其用心良苦,用笔精良,真可谓“得其精髓,失其糟粕”者矣。
        余每观李君之画,未尝不叹服其才情出众,技艺超群。而今之人,多急功近利,少有如是用心于艺者。李君之画,实为难得之珍品也。
        (节选自苏轼《书李营丘山水图》)
        【注】①八大山人:朱耷,中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他的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尝A为余画B秋山听瀑图C仿大D李将军E设色F净润G而气韵H生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指如同,与“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赤壁赋》)中的“如”词义不同。
        B.非,指不是,与“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非”词义相同。
        C.拔,指超出,与“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中的“拔”词义不同。
        D.徒,指仅仅,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中的“徒”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二樵凭借画在江左地区闻名,其作品独具匠心,色彩运用绝妙非凡,富有气韵,不是一般的俗笔能比得上的。
        B.李营丘在山水画中善于运用笔墨,其画作具有生命力;他特别擅长表现江山的自然之美,令人如临其境。    
        C.李营丘虽然不采用传统的皴法和矾石技艺来画山水,但是能将山的层叠感和水声表现得淋漓尽致。
        D.沈征君的画作因其罕见而更添神秘色彩,李营丘的画作则因广泛流传而被认为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余时方从京师南还,过济宁,晤二樵于汶上舟次。(4分)
        (2)而今之人,多急功近利,少有如是用心于艺者。(4分)
        14.请分析王二樵和李营丘在艺术创作上的相同之处。(3分)
         
         
        答案:
        10.CEG(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
        【解析】“秋山听瀑图”为“画”的宾语,其后需断句,C处断开。“仿”为谓语动词,“大李将军”为其宾语,故“大李将军”后需断句,E处断开。“设色净润”描述了画的色彩特点,即色彩清新润泽,与后面的“气韵生动”形成并列关系,描述画的不同特点,故“设色净润”后需断句,G处断开。   
        11.A【解析】“词义不同”错误,两个“如”字都是“如同”的意思。
        12.D【解析】“沈征君的画作因其罕见而更添神秘色彩”错误,材料一只是说沈征君的画作“多不传”,这并不能直接等同于“罕见”或“更添神秘色彩”;另外,材料二中也并未提到李营丘的画作广泛流传、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13.(1)我当时正好从京师南下,经过济宁,在汶上的船中(码头)与王二樵相遇。(“方”1分,译为“正好”;“晤”1分,译为“相遇”“碰面”;“晤二檐于汶上舟次”1分,状语后置句,译为“在汶上的船中(码头)与王二樵相遇”;句意1分)
        (2)现在的人,大多急功近利,很少有像他这样专心于艺术的人了。(“而今”1分,译为“如今”“现在”;“如是”1分,译为“像这样”;“用心”1分,译为“专心”“专一”;句意1分)
        14.①两人笔墨运用都很精妙。王二樵的设色被称为“绝异,非复俗笔可拟”,李营丘的笔墨则被赞誉为“既得江山之姿,又兼笔墨之妙”。②两人都注重表达自然之意,追求意境和神韵的表达,而非仅仅形似。③两人的作品都融入了个人情感和哲思,给人以深远的感受。④两人在艺术创作中均有所创新,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境界。(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世间流传着沈征君的画作,但很多都没有传世。我的朋友王二樵,凭借画在江左地区闻名。他曾为我画过梅花,风格苍秀孤峭,融入了古人的气质。因此他自称为“梅花和尚”,并以方外之士自居。所以他的作品,大多是佛像以及诸鬼神,设色非常独特,不是一般的俗笔所能比拟的。他曾为我画过一幅《秋山听瀑图》,仿照大李将军的风格,色彩清新润泽,气韵生动。他又曾为我画竹,风中的枝条,雨中的叶子,潇潇飒飒,仿佛能听到声音。每次和他谈论画,他对于那些能够心领神会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东西都有特别的理解。我当时正好从京师南下,经过济宁,在汶上的船中(码头)与王二樵相遇。王二樵拿出一幅画卷让我题字,我展开一看,是用泼墨法写生的作品,中间有一只鸟,威严神态,很像朱顶鹤。我当时已经醉了,夕阳西下,水波荡漾,看着画,如同身处空旷朦胧之中。于是我捉笔在画后纵情书写道:“八大山人,是南昌人。过去曾客居高邮,与王二樵交好。王二樵曾说:‘山人的画法,是从口中传入,而不是从手中传出。’”我质问他,他很不以为然。然而看到山人的诗和字迹,(尽管它们)显得有些简陋、不事华丽,甚至没有繁琐的修饰和整理,但却流露出鲜明、独特的精神风貌。久而久之,则深沉广袤,仿佛能见到他本人。他的画也是这样。由此可知,王二樵的话不是妄言。”    
        材料二:李营丘擅长运用笔墨,心随意动,笔锋自然挺立,展现出清秀脱俗的气质,他的作品有着生动的气韵。他画山的时候,不用传统的做法,却能表现出山峰的层叠感;他画水的时候,不使用矾石,却仿佛能听到水声。这种技巧,只有深入领悟了自然山水之趣的人才能做到。
        我曾经观赏过他的画,都是表现天地的自然意境,没有一点人为的强加。正如古人所说的“出类拔萃”。大概是因为李营丘的画,既捕捉到了江山的神韵,又兼具了笔墨的妙处,使人看到画时,就仿佛在画中游览,流连忘返。
        我认为画画最重要的是得其神韵。如果仅仅拘泥于形象,即使细微之处都画得出来,也不足为贵。李营丘的作品深深理解了这个道理。他笔下的江山,虽然不是世间真实存在的,但却让人心生向往。这才是画中的高境界。
        古人说:“文章是千古流传的事业,得失只有作者自己心里清楚。”画画也是如此。看李营丘的画,就能知道他用心良苦,笔法精湛,真可以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每次看李营丘的画,都会为他的才华和技艺所折服。现在的人,大多急功近利,很少有像他这样专心于艺术的人了。李营丘的画,确实是难得的珍品。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傅伯成传》《隋史·杨善会传》
        封演《封氏闻见记》顾炎武《拽梯郎君祠记》
        《魏书·阳固传》《北史·薛聪传》
        曾巩《张久中墓志铭》《宋史·林光朝传》
        《明史·温纯传》《万木图》序
        《梁史·褚翔传》《三国志·魏书·张郃传》
        《宋史·张逊传》《旧唐书·冯立传》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南唐书·周本传》
        《汤义仍先生文集序》《谏说之难》
        《宋史·吴奎传》《元史·敬俨传》
        《新唐书·长孙顺德传》《南史·沈炯传》
        《北史·庾信传》戴名世《蓼庄图记》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