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公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吾犹得臣而友之乎?吾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吾谁与为君乎?”
少正卯①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评:齐所以无惰民,终不为弱国。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驭,则又未尝无济于国,而君子亦不必概摈之矣。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与同朝共事乎?华士虚名而无用,少正卯似大有用而实不可用。壬人佥士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
……
孔子行游,马逸食稼,野人②怒,絷其马。子贡往说之,卑词而不得。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九韶》乐飞鸟也!”乃使马圉③往,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予不游西海也,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野人大喜,解马而予之。
评:人各以类相通。述《诗》《书》于野人之前,此腐儒之所以误国也。马圉之说诚善,假使出子贡之口,野人仍不从。何则?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然则孔子曷不即遣马圉,而听子贡之往耶?先遣马圉,则子贡之心不服;既屈子贡,而马圉之神始至。圣人达人之情,故能尽人之用;后世以文法束人,以资格限人,又以兼长望人,天下事岂有济乎!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上智部》)
【注】①少正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②野人:农夫。③马圉:马夫。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壬人佥士A凡明B主C能诛之D闻人高士E非F大圣人不G知其H当诛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逆民也”中的“逆”意思是叛逆,与成语“逆风而上”中“逆”的意思不同。
B.而,表假设,与“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而”的用法不同。
C.“吾马安得不犯子之稼”与“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两句中“安”的意思不同。
D.《书》,即《尚书》,是一部记言的古史,后成为儒家五经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公多次派人邀请华士,华士都没有来,最终被太公处死。作者认为这一事件具有震慑作用,给齐国带来好处。
B.少正卯与孔子同处于一个时代,孔子认为少正卯同时具备心思通达而为人阴险等五种恶行,是小人中的桀雄。
C.小人有了过人的才干就能祸乱国家,因此君子必须摈弃小人,华士和少正卯都是有虚名而无实用的小人。
D.后世常以成文的法规来束缚人,以各种资格来限制人,又以拥有多种长处来期望人,这样有碍天下之事的成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4分)
(2)然则孔子曷不即遣马圉,而听子贡之往耶?(4分)
14.孔子的“上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ADE(原文标点为:壬人佥士,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
11.C(A项,“逆风而上”中“逆”的意思是迎接。B项,“子路率尔而对曰”中“而”表修饰。C项,意思相同,怎么。D项,正确。)
12.C(“君子必须摈弃小人”错误,根据“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驭,则又未尝无济于国”可知,假使小人有才能但愿意接受君子的指挥,未尝就对国家没有好处,君子也不应该一概摈弃他们。“华士和少正卯都是有虚名……”错误,文中没有说少正卯有虚名。)
13.(1)齐国有个华士,坚持(自己的)道义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为友,人们都称赞他的贤明。(“义”“称”“贤”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既然这样,那么孔子为什么不立刻派遣马夫,而任由子贡前去(劝说农夫)呢?(“曷”“即”“听”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在识人方面,能够看透闻人名士是否可任用的本质;
②在游说方面,知晓与不同人要用不同沟通方式的道理;
③在为人处事方面,能通达事理人情,任人尽其才。(每点1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太公被封在齐这个地方。齐国有个华士,坚持(自己的)道义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为友,人们都称赞他的贤明。太公多次派人请他,他都不来;太公便派人把他杀了。周公说:“华士是齐国的一位高士,为什么杀了他呢?”太公说:“他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为友,我还能以其为臣、与之交友吗?我都无法使他臣服、和他结交的人,就是要抛弃的人;多次召他而不来,就是叛逆之民。如果表彰他并让他成为榜样,让全国百姓都效法他,那我给谁当国君呢?”
少正卯与孔子同处于一个时代。孔子的学生(曾经多次离开学堂到少正卯那里去听讲课,)导致学堂由满座变为空旷。于是到了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杀了少正卯。子贡说:“少正卯是鲁国有名的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有些不合适啊?”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为人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反常却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无实但却十分雄辩,第四种是所记多为怪异之说但是却旁征博引,第五种是顺从别人的错误还为其掩饰辩白。一个人如果有这五种罪恶之一,就难免被君子所杀,而少正卯同时具备这五种恶行。这正是小人中的桀雄,这是不可不杀的。”
评:齐国因此没有懒惰之民,并始终没有沦为弱小的国家。小人没有过人的才干,就难以祸乱国家。然而假使小人有才能但愿意接受君子的指挥,那么未尝就对国家没有好处,而君子也不应该一概摈弃他们。可是少正卯煽动迷惑孔子的弟子,几乎要胜过孔子,孔子还能和他同朝共事吗?华士徒有虚名却无实用,少正卯看上去像有才能堪大用然而实际上并不可用。一般的奸佞小人,凡是贤明的君主都能(发现并)杀了他,然而对于一些所谓的名人隐士,不是大圣人不能认识到其应被处死的理由。
……
孔子有一天出行,马挣脱缰绳跑去偷吃了农夫的庄稼,农夫非常生气,捉住了他的马。子贡前去劝说农夫,低声下气地恳求却没有成功。孔子说:“用别人听不懂的道理去说服他,就好比请飞鸟聆听《九韶》般优美的音乐一样!”于是孔子改派马夫前去要马,马夫对农夫说:“你从未离家到东海边去耕作,我也不曾到过西海来,(但两地的庄稼却长得一模一样,)我的马怎么知道那是你的庄稼而不能偷吃呢?”农夫听了很高兴,便解开绳子将马还给马夫。
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农夫面前谈论《诗经》《尚书》,这是不知变通的迂腐儒生误国误事的原因。马夫的话确实是对的,但这番话假如从子贡口中说出,农夫仍然会不听从。为什么呢?(因为子贡和农夫两人的)学识、修养都相差太远,彼此的内心本来就存在距离感。既然这样,那么孔子为什么不立刻派遣马夫,而任由子贡前去(劝说农夫)呢?这是因为孔子知道如果一开始就让马夫去,子贡心中一定不服气;直到子贡在农夫面前感到理屈词穷,这时马夫的神采才真正显现出来。圣人能通达事理人情,所以才能人尽其才;后世常以成文的法规来束缚人,以各种资格来限制人,又以拥有多种长处来期望人,天下之事怎么还能有成功的希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