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贞观政要·悔过》《苏轼集·补遗》阅读练习及答案

        贞观政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封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并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贞观中,太子承乾多不修法度,魏王泰尤以才能为太宗所重,特诏泰移居武德殿。
        魏微上疏谏曰:“魏王既是陛下爱子,须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居,时人以为不可,虽时移事异,犹恐人之多言。又王之本心,亦不宁息,既能以宠为惧,伏愿成人之美。”
        太宗曰:“我几不思量,甚大错误。”遂遣泰归于本第。
        ——《贞观政要·悔过》
        材料二:
        孔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自孔安国以下,解者未有得其本指者也。《礼》曰:“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闻之于师曰:此《论语》之义疏也。请得以论其详。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扬雄有言:“有人则作之,无人则辍之。”夫苟见其作,而不见其辍,虽盗跖为伯夷可也。然古有名知从者,其效如影响,其信如著龟,此何道也?故彼其观人也,亦多术矣。委之以利,以观其节,乘之以猝,以观其量,伺之以独,以观其守,惧之以敌,以观其气。故晋文公以壶飧得赵衰,郭林宗以破甑得孟敏,是岂一道也哉。夫与仁同功而谓之仁,则公孙之布被与子路之缊袍何异,陈仲子之螬李与颜洲之箪瓢何辨。
        何则功者人所趋也过者人所避也审其趋避而真伪见矣古人有言曰:“鉏麑违命也,推其仁可以托国。”斯其为观过知仁也欤!
        ——《苏轼集·补遗》
        【注】①鉏麑,春秋时晋国力士。《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何则A功者B人所趋也C过者D人所避也E审其趋F避而G真伪H见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法度,指法令制度,与《答司马谏议书》“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中的“法度”词义相同。
        B.第,指府第,与《红楼梦》第三八回“这场我又落第了!”中的“第”用法不相同。
        C.义疏,是疏解经籍的著作,如《论语义疏》是现今完整流传下来的南北朝时期的唯一义疏体著作。
        D.“浮云”一词最早出于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本文的浮云意为“不值一提的事物”。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是武将出身,登基后开始专注于以儒学治国,明白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成为一个能干的皇帝。对于年轻时没能好好学习治国之道,深感懊悔。
        B.魏徵认为太宗下诏让魏王移居武德殿不妥,有违尊卑有别、上下有序的礼制,逾越彼此身份行事,那就会打乱本来的秩序,是非常危险的。
        C.苏轼以三个比喻句,说明人心之深、之险、之变如江海、山谷、浮云般难知难测,所以非常认可扬雄所谓“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的观点。
        D.古人从过的角度理解鉏麑违命而自杀的行为,认为他的过是无心之过失,是真情流露,可以推论得出他是仁的,可以托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本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结合材料二中对“观过,斯知仁矣”的理解,分析材料一中能体现“唐太宗是仁爱之人”的依据。(3分)
         
         
        答案:
        10.ACE,何则?功者人所趋也,过者人所避也。审其趋避而真伪见矣。
        11.D,应为“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12.C,苏轼认为扬雄所谓“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实乃不立之论。要知人,须“多术”,而非“一道”。
        13.(1)近来四海安宁,身为君主,即使不能自己手拿书卷阅读,也要叫人读来听。(4分。“比来”“执”“使”各1分,整句信达雅1分。)
        (2)孔子说:“见到一个品德能力超过自己的人,就要想着自己要努力跟他一样;见到一个不如自己的人,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一样的缺点。”(4分。“齐”“贤”“内自省”各1分,整句信达雅1分。)
        14.①太宗悔过,已经处在帝王位置,非为“与仁同功”;②太宗悔悟自己的过往,属于内省,不避讳,勇于自省反思;③太宗善于接纳意见,闻过即改,避免自己酿成大错。(3分,每点1分)
         
         
         
        【附文言文翻译]
        材料一: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问。我当年因为各路顽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带兵打仗,没有时间读书。近来四海安宁,身为君主,即使不能自己手拿书卷阅读,也要叫人读来听。君臣父子的伦常、政治教化的种种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就像面对着墙壁,头脑一片空白,遇到事情就麻烦了。’这确实不是句空话,我现在想起小时候做的事情,觉得很多都做得不对。”
        贞观年间,太子李承乾常常不讲法度,而魏王李泰因为出众的才华深得唐太宗的喜爱,唐太宗特地下诏让李泰搬到武德殿居佳。魏徵上书劝阻,说:“魏王既然是陛下的爱子,应当知道自己的名分和地位,保证自身的
        安全,遇事应该控制骄傲奢侈的习气,不住在招惹是非的地方。现在他搬到武德殿来居住,就在太子东宫的西边,过去海陵住在那里,当时的人都认为不合适。现在形势虽受了,恐怕还是会引来风言风语,魏王的内心,也不平静,李泰既然因为受到宠爱而感到害怕,何不退居原处,成人之美呢?”
        唐太宗说:“我没仔细考虑就这么做了,差点酿成大错。”于是就让李泰回到原来的住所居住。
        材料二:
        孔子说:“人的过失,可以各自归入不同的类别。只要审察那人的过失,就能知道他是哪
        一种人了。”自孔安国之后,就没有人能解释出这句话的真实意思。《礼记》说:“和仁人共同
        获利,并不能看出他的仁爱;和仁人共同犯错的,就可以看出他的仁爱了。”听老师说:这是
        《论语》注解的。请允许我详细地做一个评说。人心难测,这大家都知道,连江海都没办法说
        明他的深,山谷没办法匹配上他的险,浮云不足以相比他的变化。扬雄说过:“有人在就做,
        没有人在就停止了。”这大约就是我们常见到他在做而见不到他没在做的原因了,即便是盗
        跖伪装成伯夷也是可能的。然而古代有名有追随者的人,影响力大得像如影随形;忠诚度高
        得像是蓍草及龟甲,这说的又是什么呢?所以观察一个人,也是有多种方法的啊。托付利
        益,可以观察他的气节;猝不及防地攻击他,可以观察他的雅量;只他一人的时候伺候他,可
        以观察他的操守;用强大的敌人恐吓他,可以观察他的气度。所以,晋文公因为一壶水泡饭
        得到赵衰,郭林宗因为一口破甑得到孟敏,这难道不是同一个道理吗?如果“和仁人共同获
        利,并不能看出他的仁爱”,那么,“公孙之布被与子路之缊袍”“陈仲子之螬李与颜渊之箪瓢”
        二者的情伪就难辨了。
        这是为什么呢?功劳是每个人都想追求的,过错是每个人都想避免的,看他所追求和避
        免的东西就能辨别真伪了。古人说:“鉬麑违抗命令,因为看到赵宣子的仁爱就推测是可以
        把国家托付给他的。”这大概也就是看一个人(组麑)犯的错也能推测他的仁爱吧。



        相关文言文练习
        《魏征为太子洗马》《贞观四年,李靖击突厥颉利,败之》
        《贞观政要·论杜谗》《贞观政要·征伐·贞观五年,康国请归附》
        《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治国如栽树》
        《贞观政要·李勣传》《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
        《贞观政要·诚信》《贞观八年,太宗将发诸道黜陟使》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贞观政要·规谏太子》
        《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贞观政要·论征伐》
        《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贞观政要·直谏》
        《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贞观政要·公平第十六篇》
        《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二)《贞观政要·房玄龄传》
        《贞观政要·论公平》《贞观政要·论行幸》
        《贞观政要·论灾祥》《贞观政要·尊敬师傅》(二)
        《贞观政要·论田猎》《贞观政要·公平》
        《贞观政要·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贞观政要·求谏》
        《贞观政要·慎所好》《贞观政要·务农》《唐太宗吞蝗》
        《贞观政要·论俭约》(二)《贞观政要·论务农》
        《贞观政要·刑法第三十一》《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贞观政要·封建第八》《贞观政要·论安边》《鸿门宴》
        《贞观政要·论择官》《贞观政要·论求谏》《贞观政要·论君道·太宗手诏答魏征》
        《贞观政要·尊敬师傅》《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反叛》
        《贞观政要·太宗初践祚》《贞观政要·俭约第十八》
        《贞观政要·君道》《论慎终》
        《国家思欲进忠良》《贞观政要·礼乐第二十九》
        《贞观政要·李绩传》《贞观政要·任贤·魏征传》
        《贞观政要·论俭约》《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