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万石君罗文传
苏轼
①罗文,歙人也。资质温润,缜密可喜,隐居自晦,有终焉之志。里人石工猎龙尾山,因窟入见,文块然居其间,熟视之,笑曰: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於岩穴耶?乃相与定交,磨砻成就之,使从诸生学,因得与士大夫游,见者咸爱重焉。
②武帝方向学,喜文翰,得毛颖之后毛纯为中书舍人,纯一日奏曰:“臣幸得收录以备任使。然以臣之愚,不能独大用。今臣同事,皆小器顽滑,不足以置左右,愿得召臣友人罗文以相助。”诏使随计吏入贡。蒙召见文德殿,上望见,异焉。使待诏中书,久之拜舍人。
③是时,墨卿、楮先生皆以能文得幸,而四人同心,相得欢甚。时人以为文苑四贵。上尝叹曰:“是四人者,皆国宝也。”然厚重坚贞,行无瑕玷,自二千石至百石吏,皆无如文者。
④上得群才用之,诏书符檄礼文之事,皆文等预焉。上思其功,以歙之祈门三百户封文,号万石君。
⑤文为人有廉隅,不可犯,然搏击非其任,喜与老成知书者游,常曰:“吾与儿辈处,每虑有玷缺之患。”其自爱如此,以是小人多轻疾之。或谗于上曰:“文性贪墨,无洁白称。”上曰:“吾用文掌书翰,取其便事耳。虽贪墨,吾固知,不如是,亦何以见其才。”自是左右不敢复言。
⑥元狩中,诏举贤良方正。淮南王安举端紫,与文并用事。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上幸甘泉,祠河东,巡朔方,紫常扈从,而文留守长安禁中。上还,见文尘垢面目,颇怜之。文因进曰:“陛下用人,诚如汲黯之言,后来者居上耳。”上曰:“吾非不念尔,以尔年老,不能无少圆缺故也。”左右闻之,以为上意不悦,因不复顾省。
⑦文乞骸骨伏地,上诏使驸马都尉金日磾翼起之。日磾,胡人,初不知书,素恶文所为,因是挤之殿下,颠仆而卒。上悯之,令宦者瘗①于南山下。
注:①瘗:埋葬。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皆文等预焉
(2)文浸不用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最合适的一项。
(1)磨砻成就之
A.完成 B.造就 C.成果 D.成全
(2)文乞骸骨伏地
A.乞求尸骨 B.告老还乡 C.向尸骨拜 D.请求饶恕
1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隐居自晦,有终焉之意/上望见,异焉
B. 因窟入见/因不复顾省
C. 然以臣之愚/以是小人多轻疾之
D. 而四人同心/而令色尤可喜
18. 请分条概述,造成罗文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
19. 翻译下面句子。
日磾,胡人,初不知书,素恶文所为,因是挤之殿下,颠仆而卒。
20.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看似风趣幽默,实有辛酸之情。请结合文本赏析它的“别具一格”。
【答案】15. (1)参与; (2)逐渐,渐渐
16. (1)B; (2)B 17. C
18. 为人自爱自重,为小人轻疾;皇帝喜新厌旧;金日蟬挟私报复;不善与人争斗。
19. 金日磾,是胡人,起初不通文墨,一向憎恨罗文的作为,趁此(将罗文)挤摔在大殿的地上,(罗文)跌倒在地而亡。
20. “风趣幽默”指拟人手法,把罗文砚视为人,赋予它人格化的特征。这一点学生应该看不出来的。 “辛酸之情”:以罗文砚方正不阿、才学显赫却遭人嫉恨,最后悲惨而死的遭遇与苏轼自身的遭遇类比,表达了苏轼对朝廷对人才的废弃不重用的愤怨,对受到压制的人才的惋惜和同情之意。
【解析】
15.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本题中的实词解释为(1)皆文等预焉:参与;(2)文浸不用逐渐,渐渐。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如(1)磨砻成就之:造就(2)文乞骸骨伏地:告老还乡。
17. 试题分析:A. 隐居自晦,有终焉之意:句中助词/上望见,异焉:句末指示代词。B. 因窟入见:顺着/因不复顾省:于是。C. 然以臣之愚/以是小人多轻疾之:两个“以”都是介词,凭借。D. 而四人同心:并列连词/而令色尤可喜:转折连词。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原文信息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细心梳理罗文身上相关的事件,可以分析其悲剧的原因有:为人自爱自重,为小人轻疾;皇帝喜新厌旧;金日蟬挟私报复;不善与人争斗。
19.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日磾,胡人,判断句式、不知书,不通文墨、素,一向、、因是,趁此。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创作的特色解读类试题,考生可以从修辞、情感角度作答这类试题,要注意抓住题干中的“风趣幽默”指拟人手法,把罗文砚视为人,赋予它人格化的特征。这一点学生应该看不出来的。“辛酸之情”:以罗文砚方正不阿、才学显赫却遭人嫉恨,最后悲惨而死的遭遇与苏轼自身的遭遇类比,表达了苏轼对朝廷对人才的废弃不重用的愤怨,对受到压制的人才的惋惜和同情之意。
参考译文:
罗文,歙县人。性情温润如玉,心思细密令人喜爱,(他)隐居韬晦,有终老山野之意。同乡石工到龙尾山采石,在山洞里发现了罗文,罗文孤独地坐在山洞里,石工仔细地审视他,笑着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国家的俊才啊,(你)怎能把自己抛弃在山野呢?”于是与他结交为友,(石工与他)切磋探讨促使罗文成才,(随后)让他跟从一些读书人学习,(罗文)趁此得以和士大夫交游,见到罗文的人都很喜爱并且敬重他。
汉武帝正有志于求学,热衷于书札、笔墨之事,用毛颖的后人毛纯做中书舍人。一天毛纯启奏说:“我有幸被您录用得以供您的驱使。然而依我的愚钝,不能独自担当重任。如今我的同僚们,不仅才能都不高,度量都不大,又都愚妄奸猾,不足以侍奉在您的身边,希望能够征召我的朋友罗文来帮助你。”汉武帝诏令罗文随计吏荐举入朝。在文德殿被汉武帝召见,皇上看着罗文,大为惊奇。让罗文在中书省待命。不久授予罗文中书舍人的职位。
此时,墨卿、楮先生,都因为擅长文墨而被宠幸,四人同心同德,意趣相投,相处非常愉快。当时人们称他们为文苑四贵。皇上曾慨叹喟叹说:“这四个人,都是国宝啊。” 然而(罗文在四人中尤其显得)持重敦厚、节操坚定、品行高洁,(本朝)从二千石到百石的官吏中,都没有比得上罗文的。
汉武帝拥有各色人才并任用他们,各种书札公文笔墨之事,都有罗文等人参与。皇上考虑到他的功劳,就把歙县祁门的三百户分封给罗文,号称万石君。
罗文为人方正,不可侵犯,然而与人争斗不是罗文所擅长的,(罗文)喜欢与老成持重知书达礼的人交往,(他)常常说:“我与年轻后生相处,往往担心有被污损的危险。”他自爱不苟且到这般境地,因此小人们大多对他怀有轻蔑痛恨之情。有人在皇上面前说他的坏话说:“罗文天性贪墨,没有廉洁的美誉。”汉武帝说:“我用罗文掌管书札翰墨,图的是利于治国罢了。罗文虽然贪墨,我原本是了解的,但不这样又如何显现他的才能呢?”从此左右的人不敢再说什么了。
元狩年中,汉武帝诏令天下举荐贤良方正之人。淮南王刘安推荐端紫,与罗文一起掌管文墨履行职责。端紫虽然缺乏文才,但善谄媚特别讨人喜欢,因此常常伴随在汉武帝的左右,罗文渐渐不被重用。皇上幸临甘泉,(到)河东祭祀,巡视朔方,端紫往往随奉左右,而罗文留守在长安的宫中。汉武帝出巡归来,见罗文蒙尘垢面,颇怜惜他。罗文借此进言道:“陛下用人,确实如汲黯所说,后来者居上啊。”皇上说:“我并非不挂念你,因为你年纪大,不能稍有变通的缘故啊。”左右侍从听了汉武帝的话,以为皇上心里不再喜欢(罗文),于是不再顾恤省视罗文了。
罗文伏地叩拜恳请告老还乡,皇上命令驸马都尉金日磾从旁搀扶起罗文。金日磾,是胡人,起初不通文墨,一向憎恨罗文的作为,趁此(将罗文)挤摔在大殿的地上,(罗文)跌倒在地而亡。皇上深为罗文而忧伤,令宦官将罗文安葬在南山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