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韩非子·主道》《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阅读练习及答案

        韩非子
        三、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故曰: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有智而不以虑,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尽其武。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勃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
        (节选自《韩非子·主道》)
        材料二: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鲁哀公问于孔子曰:“鄙谚曰:‘莫众而迷。’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孔子对曰:“明主之问臣,一人知之,一人不知也。如是者,明主在上,群臣直议于下。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而惠施欲以齐、荆偃兵。二人争之。群臣左右皆为张子言,而以攻齐、荆为利,而英为惠子言。王果听张子,而以惠子言为不可。攻齐、荆事已定,惠子入见。王言曰;“先生毋言矣。攻齐、荆之事果利矣,一国尽以为然。”惠子因说:“不可不察也。夫齐、荆之事也诚利,一国尽以为利,是何智者之众也?攻齐、荆之事诚不可利,一国尽以为利,何愚者之众也?凡谋者,疑也。疑也者,诚疑以为可者半,以为不可者半。今一国尽以为可,是王亡半也。劫主者,固亡其半者一也。”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注]①纪,纲领,纲纪。②表异,表现违背正常情况,即伪装。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
        今群臣A无不一辞B同轨乎C季孙者D举鲁国E尽化为一F君虽问G境内之人H犹不免于乱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文中指万物本原,与《师说》中“吾师道也”的“道”词义不同。
        B.素,本义是未经加工的丝织品,引申为本色,与文中的“雕琢”相对。
        C.门户,指派别、门派,文中指一个派别之言,即“门户之见”的意思。
        D.偃兵,指停止战争;其中的“偃”与“偃仰啸歌”的“偃”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非子主张用道来指导君主治国,认为圣明的君主一定要把握“道”这一本原和准则,去探知万物的本原、成败的原因。
        B.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好恶,去掉自己的成见与智巧,臣下才会各守其职、各尽其能,而不伪装自己去逢迎君主。
        C.正如谚语所说的,不听取众人的想法就会迷惑,君主如果只听信某一个人的话,那么就可能会被臣下蒙蔽。
        D.惠子劝说君王要明察臣子的进言,如果攻打齐、楚确实有利,且整个国家都因此获利,那就肯定有问题,因为聪明人多不这样认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
         
        (2)今寡人举事与群臣虑之,而国愈乱,其故何也?
         
        14.材料一强调君主要虚静无为,而材料二强调君主要主动察言,两者是否矛盾?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DFH(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11.D(两者意思不同)
        12.D(“因为普通人不会都这么聪明”错)
        13.(1)让明智的人完全使出他们的智慧去思虑问题,而君主借助他们的智慧去决断政事,因此君主不会在智慧上有穷尽。(4分。“尽”“因”“以”“穷”各1分)
        (2)现在我所有的事情都和群臣一起谋划,但国家却越来越乱了,原因是什么呢?(4分。“举”“虑”“愈”各1分,句意1分)
        14.不矛盾。材料一针对使臣子保持本真、各尽其能而言。材料二针对君主不被蒙蔽,不盲信盲从而言。(3分。每点1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道,是万物的本原,是非的准则。所以圣明的君主把握这个本原以了解万物的由来,研究这个准则以认识事情成败的原因。因此君主用虚静的态度对待一切,保持无成见的虚心,就能知道事物的真相;保持宁静,就能知道行动是否正确。所以说: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爱好,君主表现出自己的爱好,臣子们就将要去精心粉饰自己的言行;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意图,君主表现出自己的意图,臣子们就要去极力伪装自己的观点。所以说: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好恶,臣下就会表现出自己的本真之情;君主去掉自己的成见与智巧,臣下就会处处谨慎对待。因此君主虽然富有智慧却不用智慧思虑,让世上万物各处于自己的位置;富有才能却不凭才能去行事,以此来观察臣下言行的依据;有勇力也不用来逞威,而让群臣完全发挥出他们的武勇。群臣各尽自己的职守,百官都有常法,君主根据他们各人的才能而加以使用,这就叫做遵照常规办事。圣明君主的处事原则,是让明智的人完全使出他们的智慧去思虑问题,而君主借助他们的智慧去决断政事,因此君主不会在智慧上有穷尽。有才能的人进献出他们的才干,君主依据他们的才能任用他们,因此君主不会在才能上有穷尽。
        (节选自《韩非子· 主道》)
        材料二:
        君主观察和听取臣下的言行,如果不加验证,就不会知道实情;如果偏听偏信,就会受到臣下的蒙蔽。鲁哀公问孔子说:“民间俗语说:‘没有众人合计就会迷乱。’现在我所有的事情都和群臣一起谋划,但国家却越来越乱了,原因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明君有事问臣下,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像这样的话,明君在上,群臣就可以在下面直率地议论。现在群臣没有不和季孙统一口径的,全鲁国都变成了一个人,您即使问遍境内百姓,仍然不免于混乱。”
        张仪想凭秦、韩和魏交好的势力去征伐齐、楚,惠施想与齐、楚罢兵言和。两人争执不下。群臣近侍都帮张仪说话,认为攻打齐、楚有利,而没有人帮惠施讲话。魏王结果听从了张仪的主张,而认为惠施的主张不行。攻打齐、楚的事已经确定之后,惠子进见魏王。魏王说:“您不要说了。攻打齐、楚的事情确实有利,全国都这样认为。”惠施趁机进言:“这种情况不能不明察。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有利,全国都认为有利,聪明的人怎么会这么多啊!如果攻打齐、楚这件事确实不利,全国都认为有利,愚蠢的人又该多么多啊!凡要谋划,是因为有疑;有疑的事,如果确实是疑惑不定的,那么就会有一半人认为可行,一半人认为不可行。现在全国都认为可行,这是大王失去了一半人的意见。被挟持的君主也正是失去了半数意见的君主啊!”
        (节选自《韩非子· 内储说上七术》)
         
         



        相关文言文练习
        《韩非子·难三·文公出亡》《贞观政要·忠义》《韩非子·说二·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吕氏春秋·察传》
        《孔子家语·在厄》《韩非子·显学篇》《韩非子·十过》《战国策·韩一》
        《韩非子·爱臣》《谏太宗十思疏》《韩非子·说疑》《贞观政要·论仁义》
        《韩非子·难二·赵简子围卫之郛郭》《孔丛子·刑论》《韩非子·难二·齐桓公饮酒醉》《贞观政要·赦令第三十二》
        《韩非子·难一·晋文公将与楚人战》《韩非子·孤愤》
        《韩非子·人主》《社鼠》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韩非子·难一·襄子围于晋阳中》《孔丛子·答问》
        《不死之药》《杜子谏楚庄王》
        《韩非子·功名》《鲁人徙越》
        《韩非子·难一·历山之农者侵畔》《韩非子·说林下·荆王伐吴》
        《韩非子·喻老》《韩非子·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
        《韩非子·说林上·智伯索地于魏宣子》《管仲不谢私恩》
        《韩非子·用人》《韩非子·饰邪》
        《齐桓公好服紫》《吕氏春秋·孝行览·义赏》《韩非子·难一》
        《韩非子·解老》《韩非子·内储说上·越王问于大夫文种》
        《韩非子·有度》《说难》
        《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晋文公攻原》
        韩非子《猛狗与社鼠》《韩非子·二柄》
        《郑人买履》《鲁人身善织屦》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