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赤壁赋(节选)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B.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C.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D. 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日,与《赤壁赋》中“七月既望”的“望”相同。
B.诸,兼词,“之于”,与《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的“诸”相同。
C.冯夷,一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也泛指水神;二是上古诸侯名。文中指后者。
D.壬戌,是中国古代干支纪年中的一年。这年的前一年是辛酉年,后一年是癸亥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赤壁赋》中,两位客人跟随我一起走过黄泥坂,听到我如何度过美好夜晚的叹息,客人和妻子先后解决了无菜肴和酒的问题。
B.《后赤壁赋》写苏轼幡然醒悟鹤为道士所化,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苏轼藉此传达出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C.与《赤壁赋》仅舟游不一样,《后赤壁赋》一文在游览时还写了舍舟登山,游山后复舟游,行踪曲折复杂,景色也因之繁富多变。
D.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记游,《赤壁赋》以叙事写景为主,而《后赤壁赋》则主要是谈玄说理,抒发了苏轼的达观感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4分)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4分)
14.两篇《赤壁赋》均写到“游于赤壁之下”,比较在景物选取上有何异同?(3分)
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B
11.C(文中指前者。)
12.D(应该为《赤壁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赤壁赋》则以叙事写景为主)
13.(1)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反:同“返”,返回。听:“听凭”、“任凭”。焉,兼此,于彼。各1分,句意1分)
(2)浩浩淼淼好像凌空驾风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脱离人世,升入仙境。(冯,同“凭”,乘。御,驾。各1分,句意2分)
14.(1)相同点:都写到“山”“月”“水”等典型景物。(1分) (2)不同点:《赤壁赋》 描绘的是秋景,明朗清丽(1分);《后赤壁赋》描绘的是初冬之景,寥落峭拔。(1分)(需点出景物、季节特点,概括景物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