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序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惠王时蜀乱,国人相攻击,告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人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恐蜀乱;先伐蜀,恐韩袭秦之弊,犹与未决。司马错与张子争论于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子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伦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者务广其地,欲强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以豺狼逐群羊也。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服焉。服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予楚,以地予魏;以鼎予楚,以地予魏,王不能止,此臣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秦。”王曰:“善。寡人请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王更号为诸侯,而使陈叔相蜀,蜀既属秦,秦日益强富厚而制诸侯,司马错之谋也。
(节选自《新序·卷九》)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按图籍A挟B天子C以令D于天下E天下莫敢F不听G此H王I业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弊,指虚弱、弱点。与《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弊”词义相同。
B.“亲”“善”都是动词,与“亲贤臣,远小人”中“亲”“远”的用法相同。
C.戎狄,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缮兵,指给士兵改善待遇。这与成语“整甲缮兵”中“缮兵”意思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惠王在位时,蜀国发生内乱,向秦国告急。秦惠王想乘机兴兵伐蜀,扩大自己的疆域,但担心韩国军队侵犯秦境,所以犹豫不决。
B.张仪主张先伐韩国再取周室,认为三川周王室就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应该首先去那里争名夺利。出兵新城和宜阳,成就帝王之业,
C.司马错依据建立王业的三个条件,欲先拿下小的易城,再兴兵蜀国。既有“取地广国”之实,又有“禁暴正乱”之名,富国强民,无树敌之危。
D.张仪和司马错之间展开了一场有意义的争论,虽观点不同,但阐述都很有条理。本文主要记述了这场争辩,最终司马错的见解得到认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
(2)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
14.哪些事实证明秦惠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是正确抉择?
答案:
10.AEG
11.D
12.C
13.(1)请允许我陈述这样做的缘故:周王室是天下的宗室,齐国是韩国的盟国。(齐国是韩国结交亲附的国家或者交好的国家。)
(2)但是秦凭借着它小小的地盘,发展到兵车万辆的国力,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了。
14.出兵伐蜀,顺利平定了蜀国内乱;蜀君俯首称臣,蜀国归属了秦国;秦国日益强大,逐渐制服了各国诸侯。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掌握地图户籍,挟持周天子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的,这是帝王大业。
“按”作谓语,“图籍”作宾语,故应在A处断开;
“天下”作状语,“莫”作主语,“听”作谓语;“此王业也”判断句,应独立成句,故应在EG处断开;
故应在AEG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担心韩国乘虚袭击秦国。/秦国有足够的力量控制并利用他们的弱点。
B.正确。“亲”“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亲近,交好。句意:亲近魏国,交好楚国。/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C.正确。
D.“缮兵,指给士兵改善待遇”错误。“缮兵”,整治武备;/修理兵器。句意:取得他们的财富足以使我们的百姓富足,治军兴兵。/整顿甲胄,修理兵器。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C.“先拿下小的易城”错。原文是“臣愿先从事于易”,意为: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到的事情做起。可见“欲先拿下小的易城”于文无据。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请”,请允许我;“谒”,陈述;“与”,结交;“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判断句。
(2)“区区”,小小的;“致”,(发展)到;“序”,统理;“朝”,使……朝见。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概括:秦惠王出兵伐蜀,顺利平定了蜀国内乱;
(2)根据“蜀王更号为诸侯,而使陈叔相蜀,蜀既属秦”概括:蜀君俯首称臣,蜀国归属了秦国;
(3)根据“秦日益强富厚而制诸侯”概括:秦国日益强大,逐渐制服了各国诸侯。
参考译文:
秦惠王的时候,蜀国发生内乱。国人互相攻杀,向秦国告急。秦惠王要发兵讨伐蜀国,但认为道路危险狭窄,很难到达蜀国,而韩国可能乘机侵犯秦国。秦惠王要先讨伐韩国,恐怕蜀国内乱越闹越大;要先去讨伐蜀国,担心韩国乘虚袭击秦国,所以犹豫不决。司马错和张仪在惠王面前展开了争论。司马错要讨伐蜀国,张仪说:“不如讨伐韩国。”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的见解。”张仪回答说:“亲近魏国,交好楚国,然后出兵三川,堵住什谷的山口,阻挡屯留的山道;魏国断绝南阳的通路,楚国逼临南郑,我们秦国进攻新城和宜阳,兵临东周、西周的城郊,谴责周王的罪过,乘机侵夺楚国和魏国的土地。周王室自知江山不能保住,就一定会献出九鼎宝器。我们据有九鼎,掌握地图户籍,挟持周天子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的,这是帝王大业。现今,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而且是戎狄之流。使士兵疲惫,百姓劳苦,却不能够获得好名声;即使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能够获得大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到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到集市上争。现在三川和周王室正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可是大王却不到那里去争,反而到戎狄那里争,这离建立王业太远了。”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要想使国家富庶,必须扩大他的土地;要想使军队强大,就必须使他的百姓富足;要想建立王业的,必须广施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王业也就随之建立起来了!如今,大王的土地狭小,百姓贫穷,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到的事情做起。蜀国是西部的偏僻国家,而且又是戎狄的首领,现在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祸乱。用我们秦国军队进攻蜀国,就好像用豺狼去追赶羊群一样。取得他们的土地足以扩大秦国;取得他们的财富足以使我们的百姓富足,治军兴兵,没有伤害百姓就降服了蜀国。所以,降服一个国家,而天下人都不会认为我们暴戾;取尽蜀国的财富,各国诸侯也不会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一次举动就能名利双收了,而且还有禁止暴虐、平定叛乱的美名。现在如果去攻打韩国,胁持周天子,胁持周天子是个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好处。蒙受不义的名声,进攻的只是一个天下人所不愿得到的地方,这就危险了。请允许我陈述这样做的缘故:周王室是天下的宗室,齐国是韩国的盟国。当周王室自己知道将要失去九鼎、韩国自己知道将要失去三川地带的时候,两国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的支持,并向楚国、魏国求援,把九鼎送给楚国,把三川土地送给魏国;把九鼎送给楚国,把三川土地送给魏国,那么大王您无法阻止,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才是万全之策。”秦惠王说:“很好!我采纳你的建议。”秦国最终出兵讨伐蜀国,十月夺取了蜀地,于是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爵号称为诸侯,秦国派陈叔去辅佐蜀侯。蜀国归属秦国以后,秦国日益强大富庶,逐渐制服了各国诸侯,这都是司马错的计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