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壬申明道元年十二月,诏以来年二月躬耕籍田,先请皇太后恭谢宗庙,权罢南郊之礼。及议皇太后谒庙仪注,太后欲纯被帝者之服,薛奎独争曰:“太后必御此,见祖宗若何拜?”固执不可。虽终不纳,犹少杀其礼焉。薛奎知益州还朝,与镇俱。或问奎入蜀所得,奎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也。”八月,资政殿学士薛奎卒。奎在政府,谋议无所迎避。或时不得如志,归辄叹咤不食。家人笑曰:“何必如是?”奎曰:“吾仰惭古人,俯愧后世尔。”欧阳修、王拱辰皆其女婿也。
(节选自《宋史全文·宋仁宗》)
材料二:
薛简肃公文集序
君子之学,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而常患于难兼也。盖遭时之士,功烈显于朝廷,名誉光于竹帛,故其常视文章为末事,而又有不暇与不能者焉。至于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如唐之刘、柳无称于事业,而姚、宋不见于文章。彼四人者犹不能于两得,况其下者乎!
惟简肃公在真宗时,以材能为名臣;仁宗母后时,以刚毅正直为贤辅。其决大事定大议嘉谋谠论著在国史而遗风余烈,至今称于士大夫。公绛州正平人也,自小以文行推于乡里,既举进士,献其文百轴于有司,由是名动京师。其平生所为文八百余篇,何其盛哉!可谓兼于两得也。公之事业显矣,其于文章,气质纯深而劲正,盖发于其志,故如其为人。
公有子直孺,早卒。无后,以其弟之子仲孺公期为后。公之文既多,而往往流散于人间,公期能力收拾。盖自公薨后三十年,始克类次而集之为四十卷。公期可谓能世其家者也。呜呼,公为有后矣!
熙宁四年五月某日序。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决A大事B定C大议D嘉谋E谠论F著G在国H史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躬耕籍田”与诸葛亮《出师表》“躬耕于南阳”的“躬耕”意思相同。
B. “序”是文集序,这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序”的意思相同。
C. “末”次要的;“末事”的“末”与成语“本末倒置”的“末”意思相同。
D. “后”继承人。古代没有儿子的人,常收养同宗或亲戚的儿子作后嗣。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薛奎曾在益州任职,任职期满后和范镇一起从益州返还京都,有人问薛奎在蜀地有什么收获,他说觅得一位奇才,并且说范镇一定会以文学著称。
B. 资政殿学士薛奎去世后,为了表彰他的功劳,朝廷追赠他为简肃公;为了纪念他一生的光辉业绩,他的女婿欧阳修为他的文集写了序言。
C. 欧阳修认为历史上那些家境窘迫的人,大都想通过写文章来抒发内心郁结以及不能施展的志向,因此这些人能够费尽心思地经营所写的文章。
D. 薛奎一生写过很多文章,他的文章,追求气质纯朴深厚、刚劲正直的风格,他的文章应该是他内心志向的写照,故他的文风也和其为人一样。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施之事业,或见于文章,而常患于难兼也。
(2)既举进士,献其文百轴于有司,由是名动京师。
14. 材料一中薛奎为什么会发出“吾仰惭古人,俯愧后世尔”的感叹?请概括其原因,并选取一个相关的事例作证。
【答案】10. BDF 11. A 12. C
13. (1)君子把学到的知识,或者实施在建功立业中,或者体现在文章著述上,常常担心难以两全。 (2)考中进士后,把他写的百卷文章呈献给相关官员们看,从此名声惊动京城上下。
14. 因为薛奎是一个正直无私、纯朴刚毅、有知人之明的人,他很贤明,擅长谋划、决断,不随意迎合,更不会逃避,但有的事往往不合心意,所以会发出“吾仰惭古人,俯愧后世尔”的感叹。例如皇太后想穿帝王礼服祭拜宗庙时他据理力争,假如事情不合自己心意,他就会吃不下饭。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擅长决断大事,确定大计,具有高明的经国谋略以及正直之言,均记载于国史中,然后风教和功绩在后世留传,至今还在士大夫间称颂不已。
“大事”“大议”均为宾语,在“事”“议”后停顿;
“嘉谋谠论”为并列短语作谓语,承前共用主语“其”,独立成句,“论”后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错误,意思不同。古时天子亲自下田的礼节/亲自耕种。句意:仁宗亲自下籍田耕种/诸葛亮亲自在南阳种地。
B.正确。
C.正确。句意:所以他们常常把文章看作次要的事(细枝末节)。/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
D.正确。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C.“家境窘迫”错,文中“穷居隐约”的“穷”应该指远离闹市的偏远、荒僻之地。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见”通“现”,体现;“患”,担心、忧虑;“兼”,同时具有。
(2)“既”,已经,在……之后;“轴”,卷轴;“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由是”,从此。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仁宗母后时,以刚毅正直为贤辅”概括出性格刚毅正直;
由“其决大事,定大议,嘉谋谠论,著在国史。而遗风余烈,至今称于士大夫”概括出贤明有智谋,正直勇敢无畏无惧;
由“公之事业显矣,其于文章,气质纯深而劲正,盖发于其志,故如其为人”概括出其人纯朴刚正、有志向;
由“薛奎知益州还朝,与镇俱。或问奎入蜀所得,奎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世也。’”概括出善于发现人才,具有知人之明;
由“奎在政府,谋议无所迎避。或时不得如志,归辄叹咤不食”概括出不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无惧无畏,有的事往往不合心意。
由“及议皇太后谒庙仪注,太后欲纯被帝者之服,薛奎独争曰:‘太后必御此,见祖宗若何拜?’固执不可。虽终不纳,犹少杀其礼焉’”得出例子:皇太后想穿帝王礼服祭拜宗庙时他据理力争,假如事情不合自己心意,他就会吃不下饭。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壬申明道元年十二月,宋仁宗下诏说来年二月要亲自下籍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耕种,先请皇太后在宗庙举行祭郊大典,暂时代替皇帝完成南郊的祭天大礼。等到商议皇太后祭拜宗庙时的礼仪制度时,太后想穿帝王礼服,薛奎独自为此事争辩说:“太后如果一定要穿天子礼服拜见祖宗,怎么拜呢?”薛奎坚持说不可以穿帝王礼服。虽然最终不被采纳,但较之帝王祭拜的仪式还是稍稍降低了一些礼制。薛奎管理益州后返回朝廷,和范镇一起。有人问薛奎入蜀后的收获,薛奎曰:“发现一位伟大人物,他一定会凭借文学而知名于世。”八月,资政殿学士薛奎去世。薛奎在朝为官处理政务时,谋划商议无所迎和或规避。有时不能按照心意处事,回家后就叹息感慨以至于吃不下饭。家人笑着说:“何必如此呢?”薛奎说:“我抬头面对古人感觉惭愧,低头又感觉愧对后人啊。”欧阳修、王拱辰都是他的女婿。
(节选自《宋史全文·宋仁宗》)
材料二:
薛简肃公文集序
君子把学到的知识,或者实施在建功立业中,或者体现在文章著述上,常常担心难以两全。那些生逢好的时势的人,功业事迹得以在朝廷显扬,名声荣誉记录于史册得以名垂,所以他们常常把文章看作次要的事,并且又有事务繁忙无闲暇顾及与不能进行文学创作的人。至于那些志向不能实现的人,住于偏僻之地隐身而居不被发现,远离政务而苦心孤诣,他们有所触后感动奋发,无奈壮志难酬理想不得施展,只好全都寄寓于文辞里。所以说仕途不顺的人进行文学创作他们的言辞更容易写得好。像唐朝的刘禹锡、柳宗元在政绩功业上没有名声但文学成就卓著,但在政务上有成就的姚崇、宋璟在文章方面不能彰显才能。他们四人尚且还不能做到政绩和文学两得,更何况水平能力在他们之下的人呢!
只有简肃公在真宗时,凭借才能成为有名的大臣;仁宗年幼母亲掌权时,凭着刚毅正直担任贤明的辅相。他决断的大事,确定的大计,具有高明的经国谋略以及正直之言,均记载于国史中,然后风教和功绩在后世留传,至今还在士大夫间称颂不已。简肃公是绛州正平人,从小就凭借文学和品行在乡里被推崇,考中进士后,把他写的百卷文章呈献给相关官员们看,从此名声惊动京城上下。他一生写文八百多篇,多么盛大呀!可谓文学和政绩兼得了。简肃公的事业显赫,他在文章方面,气质纯真深厚而刚正有力,大概是因为表达自己的志向,所以说文如其人。
简肃公有个儿子叫直孺,很早就死了。没有继承人,就把他弟弟的儿子仲孺公期认作后人。简肃公的文章很多,但往往流散在民间,继子公期竭尽所能加以搜集。从简肃公自死后三十年,才得以分类收集编订为四十卷。公期可以说是能继承他的人。唉,简肃公也算是有后代了!
熙宁四年五月某日我为他作序。
(节选自《欧阳修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