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宋史·沈括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宋史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县依沫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沫”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
        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加史馆检讨。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旧出处,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沈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B.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C.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D.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时期,殿试分录取考生为三甲,世人统称录取者为进士。
        B.三司,在唐代之前,同“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唐、宋时期,则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C.加,加官,宋朝常在兼职之外给予额外“加官”,以提升其待遇品级或作为荣誉象征以示优宠,与下文“权三司使”中的“权”意思相同。
        D.天章阁,宋朝阁名,真宗时营建,以奉真宗御集御书。在天章阁接见大臣,向大臣问御边大略、军政要事,成为对大臣们最高规格的待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括精通水利,为民造福。他在担任沭阳主簿期间,不仅疏浚了水流,而且得到上等田地七千顷。
        B.沈括精于改革,成效显著。他改革郊祭之制,节省了大量的费用;大力改革天文历法,一直沿用至今。
        C.沈括长于外交,有理有节。在处理边界问题上,他通过查阅档案,确认了边界,让辽国使者感到理屈。
        D.沈括学问广博,富有成就。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他没有不通晓的,都有著作论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4分)
         
        (2)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4分)
         
        14.沈括在出使辽国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果?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D (正确标点为: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迁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11.C  (“权”是临时代理的意思,和“加”意思不同)
        12.B  (“一直沿用至今”不当。原文只是说“后皆施用”,不代表有沿用至今的意思)
        13.(1)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答对,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共4分。“以”“召对”“本末”“几”各1分)
        (2)现在你们北朝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约,用暴力役使自己的百姓,不是对我们宋朝不利。(共4分。“大信”“威”“用”“非”各1分)
        14.①预先找出相关书信档案数十件,让幕僚和吏员背熟。契丹每有问题提出,沈括就让手下吏员列举档案条文作答。②不惧威胁,以国之道义、民之根本为理由,申明寸土不让。③在沈括一行力争下,辽国最终有所退让,紧张的宋辽关系得以暂时缓解。(共3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沈括,字存中,因为父荫得官为沭阳主簿。沭阳县靠着沐水,是职方氏所写的“浸曰沂、沭”的地方。早先的河道漫衍为停滞不流的沼泽,沈括重新修筑两条堤防,疏浚水流为一百条水渠九个水坝,用来分导和节制沫水的主流和支流,得到上等好田地七千顷。
        考中进士后,沈括被派去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担任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按照旧制,每三年一次郊丘祭祀天地的制度,有关部门按照典籍记载进行,收藏起典籍的副本,官吏们因袭来谋取私利。沈括考订南郊大礼的礼制沿革,写成一部书叫《南郊式》。皇帝就下诏叫他掌管郊祀的事务,按照新的仪式举行祭礼,所节省的费用数以万计,神宗十分满意。
        升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市井间庸俗商贩,对于天文现象、天体图象和天文仪器,大多浑然不懂。沈括开始设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来卫朴修造新历法,向全国各地募集上献太史占书,参杂使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部分,这些办法后来都被采用施行。加官为史馆检讨。
        辽国的萧禧来处理河东黄鬼一带地界划分问题,留在馆舍不肯辞去,说:“一定要请求得到后才回去。皇帝派沈括前往问候致意。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得到当年商定疆界的文书,文件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作为边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上表论述了这事。皇帝在休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答对,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命令沈括把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这才感到理屈。皇帝赏赐给沈括白银一千两,让他出使。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和他商谈,沈括找到争论地界的各种文书档案几十件,预先叫吏员们记熟,杨益戎有问题提出,就回头叫吏员列举所得档案回答。另一天再问,也是这样。杨益戒无法对答,傲慢地说:“几里土地都不忍心,难道忍心轻率地断绝友好关系吗?”沈括回答说:“军队以正义为强大,以理屈为衰弱。现在你们北朝抛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约,用暴力役使人民,不是对我们宋朝不利。”总共会谈了六次,契丹知道无法改变沈括的主张,就放弃黄鬼而请求天池。沈括就回朝,在路上画了契丹的山川险要平坦的地形及道路坦直曲折的状况,记下风俗的纯朴和庞杂的情形,以及各地人心的向背,作《使契丹图抄》上。被授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沈括学识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都有著作论述。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赵瞻传》(二)《宋史·刘文质传》
        《宋史·史浩传》(二)《宋史·倪思传》(二)
        《宋史·韩琦传》(三)《宋史·胡寅传》
        《宋史·陈禾传》(三)《宋史·赵普传》(二)
        《宋史·王随传》(二)《宋史·晏敦复传》(二)
        《宋史·张旨传》(二)《宋史·姚坦传》
        《宋史·张枃传》《宋史·任福传》
        《宋史·汪藻传》《宋史·项安世传》
        《宋史·刘颖传》(二)《宋史·曾巩传》(二)
        《宋史·薛季宣传》《宋史﹒王安石传》《宋史论》《王荆公》
        《宋史·王安石传》《宋史·司马光传》《宋史·谢方叔传》
        《宋史·欧阳修传》(五)《宋史·范仲淹传》(三)
        《宋史· 赵子崧传》阅读练习衣答案(二)《宋史·欧阳修传》(四)
        《宋史·程颐传》(二)《宋史·郑獬传》
        《宋史·黎州诸蛮》《宋史·陈若拙传》
        《宋史·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宋史·宋偓传》
        《宋史·王质传》《宋史·陈咸传》(二)
        《宋史·洪迈传》(二)《宋史·刘承规传》(二)
        《宋史·彭思永传》《宋史·晏敦复传》
        《宋史·廖德明传》《宋史·张雍传》
        《宋史·太祖本纪》(二)《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宋史·张运传》《宋史·陈尧叟传》
        《宋史·石公弼传》《宋史·陆游传》
        《宋史·高登传》《宋史·王遂传》
        《宋史·刘安世传》(二)《宋史·赵与欢传》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