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新序·善谋九》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序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孝公欲用卫鞅之言,更为严刑峻法,易古三代之制度,恐大臣不从,于是召卫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计正法之本,使民之道。君曰:“代位不亡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更法以教民,吾恐天下之议我也。”卫鞅曰:“臣闻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行之无疑殆无顾天下之议且未有高人之行者固负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①于民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治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臣闻: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今君变法不循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君熟虑之!”卫鞅曰:“子之所言者,世俗之所知也。常人安于所习,学者溺于所闻,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也,非所与论于典法之外也。三代不同道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君无疑矣。”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什不易器。臣闻之: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君其图之!”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者不相复,何礼之循?故汤、武之王也不循古,殷、夏之灭也不易礼。然则反古者未可非也,循礼者未足多也,君无疑矣!”孝公曰:“善。吾闻穷乡多怪,曲学多辩。愚者之笑,知者哀焉;狂夫之乐,贤者忧焉。拘世之议,寡人心不疑矣。”于是孝公违龙、挚之善谋,遂从卫鞅之过言,法严而酷,刑深而必,守之以公。当时取强,遂封鞅为商君。
        (节选自刘向《新序·善谋九》)
        【注释】①警(áo):诋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亟定变法之虑/行之无疑/殆无顾天下之议/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负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誓于民/
        B.君亟定变法之虑/行之无疑殆/无顾天下之议/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负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督于民/
        C.君亟定变法之虑/行之无疑殆/无顾天下之议/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负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聱于民/
        D.君亟定变法之虑/行之无疑/殆无顾天下之议/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负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警于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法,意思是政治法则,或正常法制等,后谓依法处决犯人,即“明正典刑”。文中指整顿法制。
        B.“法者所以爱民也”与“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所以”用法不同。
        C.学者,文中指求学而读死书的人,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句中的“学者”的含义不同。
        D.曲学,与文中“穷乡多怪”的“穷乡”并举,指的是学识浅薄的迂曲之士。曲,褊狭,拘泥于一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卫鞅为了坚定孝公的变法决心,就指出:如果变法能够治理好国家,给百姓带来好处,就不必沿用旧的法度,遵循旧的礼制。
        B.甘龙不同意变法,他认为只要顺应百姓习俗进行教化,用旧法治理国家,官吏就会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无事,如此则事半功倍。
        C.卫鞅为了驳倒甘龙和杜挚的言论,反复强调,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古代帝王或霸主的法度不相互因袭,所以他坚持变法。
        D.秦孝公没有听从甘龙、杜挚的意见,坚定不移地采纳了卫鞅的变法主张,秦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霸主,于是封卫鞅为商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代位不亡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2)然则反古者未可非也,循礼者未足多也,君无疑矣!
        14.与甘龙相比,杜挚反对卫鞅变法的理由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9分)
        10.(3分)   D   (原文标点应为:君亟定变法之虑,行之无疑、殆无顾天下之议。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负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謷于民。)
        11.(3分)   B   (该项中两个“所以”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所”加介词“以”,表示“用来⋯⋯的”)
        12.(3分)   D   (“成为霸主”错,原文说“当时取强”,并未提到霸主)
        (一)文言文阅读(11分)
        13.(8分)
        (1)继承君位后不能忘记国家,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实施法令务必彰显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
        (4分。大意2分,“亡”“明”各1分)
        (2)既然这样,那么改变旧法度的人不一定就要被否定,遵循旧礼制的人未必值得赞扬,国君您就不要迟疑了!(4分。大意2分,“非”“多”各1分)
        14.(3分)
        杜挚从变法功效角度提出反对理由(1分)、认为如果没有十倍百倍的功利就不要改变法度(1分),而不变法至少是“无过”“无邪”(1分)。
        (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秦孝公想采用商鞅的意见。改行严刑峻法,富易与古三代以道德礼乐治国的制度,他担心大臣们不同意,于是就召见卫鞅、甘龙、杜挚三位大夫陪侍,考虑时势社会的变化,探讨整顿法制的根本原则,寻求统治人民的方法。孝公说:“继承君位后不能忘记国家,这是国君应当奉行的原则;实施法令务必彰显出国君的权威,这是做臣子的行动原则。现在我想要通过爱更法度来教化百燥;可我又担心天下的人非议我。”卫鞅说:“我听说:犹豫不决地行动就不会成名,迟疑不定地行事就不会成功。国君应当尽快下定变法的决心,行动不要有所迟疑,不必在意天下人的议论。况且做出比他人高明的行为的人,就肯定要被世人非议;我有独到见解的人,也必然受到一般人的诋毁。法度是用来爱护百姓的,礼制是为了方便办事的。因此圣明的人如果能够治理国家,就不必去沿用旧有的法度;如果能够使百姓得到益处,就不必去遵循旧的礼制。”孝公说:“好。”甘龙说:“不是这样的。臣也听说:圣明的人不去改变百姓旧有的风俗习惯来施行教化,智慧酌人不改变国家原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应百姓原有的习俗来进行教化,不用费力就能成功;依照原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官吏熟悉礼法,百姓也安乐无事。现在您如果改变法度而不遵循原有的,要更改礼制来教化百姓,臣担心天下人恐怕要非议国君您了,希望您认真考虑这件事!”卫鞅说:“您所说的这些话,都是些世俗的人所知道的。普通人总是安于旧有的习俗,读死书的人总是局限于所学的条条框框,这两种人只能在官位上奉公守法维持旧有的秩序,却不能同他们讨论旧有法度之外的事。夏、商、周三代礼制不相同却都能称王于天下,春秋五霸法度不同却能先后称霸诸侯。国君您就不要迟疑不定了。”
        杜挚说:“如果没有百倍的利益不要改变法度,如果没有十倍的功效不要更换工具。臣听说:效法古代的法制没有什么过错,遵循旧的礼制不会有邪僻。国君应该对这件事认真考虑!”卫鞅说:“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礼制不相互因袭,又去遵循哪个礼制呢?商汤、周武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法度,殷朝和夏朝的灭亡也不是因为他们更改了旧有的礼制。既然这样,那么改变旧法度的人不一定就要被否定,遵循旧礼制的人未必值得赞扬,国君您就不要迟疑了!”孝公说:“好。我听说偏僻地方的人往往少见多怪,学识鄙陋的人常常喜欢诡辩。愚昧的人所讥笑的,正是聪明的人所感到悲哀的;狂妄的人所高兴的,正是贤能的人所担忧的。那些拘泥于世俗偏见的议论,寡人不再为它们而疑惑了。”
        于是,秦孝公没有采纳甘龙、杜挚的良谋,而是听从了卫鞅激进的建议,法律严厉而残酷,刑法重而不留余地,用公平来严守国家的法律。当时秦国很快强盛起来,秦孝公于是封卫鞅为商君。
                
         



        相关文言文练习
        《三国志·吴书·贺齐传》《三国志·袁术传》
        《梁书·刘季连传》曾巩《邪正辨》
        《后汉书·李通列传》《宋史·赵方传》
        《樊姬谏夫强国》《新序·善谋》
        秦松龄《过百龄传》《周书·长孙俭传》
        朱熹《黄子厚诗序》《汉书·天文志》
        《新序·义勇》沈复《浪游记快》
        《新唐书·鲁炅传》《贞烈墓记》
        《新五代史·周臣传》《新序·刺奢》
        边贡《县令丞簿史题名碑记》《新唐书·李愬传》
        《新唐书·郭震传》《宋史·赵瞻传》
        《楚子围宋》徐霞客《游庐山门记江西九江府》
        《资治通鉴·魏纪·司马懿诛曹爽》《宋史·徐鹿卿传》
        《旧唐书·房玄龄传》《明史·陆光祖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