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天监十八年,春,正月,魏主下诏,称“太后临朝践极,岁将半纪,宜称‘诏’以令宇内”。魏征西将军张彝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削选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二月庚午羽林近千人相帅至尚书省诟骂以瓦石击省门上下慑惧莫敢禁讨遂直造其第,捶辱极意,焚其第舍。仲瑀重伤走免,彝仅有余息,再宿而死。胡太后收掩凶强者八人斩之,其余不复穷治。乙亥,大赦以安之,因令武官得依资入选。识者知魏之将乱矣。时官员既少,应选者多,吏部尚书李韶铨注不行,大致怨嗟;更以殿中尚书崔亮为吏部尚书。亮奏为格制,不问士之贤愚,专以停解月日为断,沈滞者皆称其能。亮甥司空谘议刘景安与亮书曰:“殷、周以乡塾贡士,两汉由州郡荐才,虽未尽美,应什收六七。舅属当铨衡,宜改张易调,如何反为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子谁复修厉名行哉!”亮复书曰:“汝所言乃有深致。吾昨为此格,有由而然。古今不同,时宜须异。昔子产铸刑书以救弊,叔向讥之以正法,何异汝以古礼难权宜哉!”洛阳令代人薛琡上书言:“黎元之命,系于长吏,若以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能否,何谓铨衡!”书奏,不报。后因请见,复奏。诏公卿议之,事亦寝。其后甄琛等继亮为吏部尚书,利其便己,踵而行之。魏以郎选不精,大加沙汰,唯朱元旭、辛雄、羊深、源子恭及范阳祖莹等八人以才用见留,余皆罢遣。四年冬,十月,庚午,魏平恩文宣公崔光疾笃,魏主亲抚视之,为之撤乐,罢游眺。光卒,帝临,哭之恸,为减常膳。光且死,荐都官尚书贾思伯为侍讲。帝从思伯受《春秋》,思伯虽贵,倾身下士。或问思伯曰:“公何以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时以为雅谈。 (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西将军张彝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削选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二月/庚午/羽林近千人/相帅至尚书省诟骂/以瓦石击省门/上下慑惧/莫敢禁讨/ B. 魏征西将军张彝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削选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二月/庚午/羽林近千人/相帅至尚书省诟骂/以瓦石击/省门上下慑惧/莫敢禁讨/ C. 魏征西将军张彝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削选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二月/庚午/羽林近千人/相帅至尚书省诟骂/以瓦石击/省门上下慑惧/莫敢禁讨/ D. 魏征西将军张彝之子仲瑀上封事/求铨削选格/排抑武人/不使豫清品/二月/庚午/羽林近千人/相帅至尚书省诟骂/以瓦石击省门/上下慑惧/莫敢禁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再宿而死”与“凡再变矣”(《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再”字含义不相同。 B. “收掩凶强者八人”与“收天下之兵”(《过秦论》)两句中的“收”字含义相同。 C. “以乡塾贡士”与“给贡职如郡县”(《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贡”字含义不同。 D. “书奏,不报”与“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报”字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魏太后临朝执政将近六年,因官员任用问题,武将肇事,太后只惩办了首恶分子,命令武官可按资格人选,这是北魏将要发生动乱的苗头。 B. 崔亮担任吏部尚书时,正值官员名额已经很少,可是应选的人却很多的情势,崔亮奏请制定了新的录用标准,得到长时间待选的人的赞扬。 C. 崔亮外甥刘景安和洛阳令薛琡对崔亮选拔任用官员的方法提出了反对意见,崔亮认为他们没看到古今不同,时机合适时便应当加以变革。 D. 北魏曾大加淘汰官员,留下有才能的朱元旭等人;崔光将要去世时,推荐很有品行的都官尚书贾思伯为侍讲,教授孝明帝学习《春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舅属当铨衡,宜改张易调,如何反为停年格以限之,天下士子谁复修厉名行哉! (2)诏公卿议之,事亦寝。其后甄琛等继亮为吏部尚书,利其便己,踵而行之。
答案: 10. D句意:北魏征西将军张彝的儿子张仲瑀秘密上奏,请奏修订选官的规定,以限制武将,不让他们在朝中列入清贵的官吏。二月庚午,羽林军将近一千人,一同来到尚书省叫骂,用瓦片、石块砸尚书省的大门。尚书省的官吏们都很害怕,没有人敢去阻挡他们。 古代臣下上书言事时,将奏章用皂囊缄封呈进,以防泄漏,谓之“上封事”,因此“上封事”与前面内容构成内容结构完整的一句话;且“求”应是“上封事”的目的,故应在“上封事”后断开,排除AB。 “省门”是“击”的宾语,不是“上下”的定语,应在“省门”后断开,排除C。 11. B A.“再宿而死”中“再”是“第二天”的意思。句意:第二天就死了。 “凡再变矣”中“再”是“两次”的意思,句意:总共变化了两次。两者含义不相同。 B.“收掩凶强者八人”中“收”是“逮捕,拘禁”的意思。句意:逮捕了其中八个首恶分子。 “收天下之兵”中“收”是“收拢”的意思,句意:收拢天下的兵器。两者含义不同。 C.“以乡塾贡士”中“贡”是“推荐,选举”的意思。句意:由乡间学校选拔官员。 “给贡职如郡县”中“贡”是“赋税”的意思。句意:就像郡县一样供应赋税。两者含义不同。 D.“书奏,不报”的“报”是“回复”的意思。句意:上书交上之后,没有得到答复。 “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报”是“回复”的意思。句意: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两者含义相同。 12. C C“崔亮认为他们没看到古今不同,时机合适时便应当加以变革”说法错误,从文中“亮复书曰:‘汝所言乃有深致。吾昨为此格,有由而然。古今不同,时宜须异。昔子产铸刑书以救弊,叔向讥之以正法,何异汝以古礼难权宜哉!’”这个亮给刘景安的回信中可知,文中只是对刘景安的看法。 13. (1)舅舅您恰逢担当主管铨选官员之事,应改变制度,为什么反而以停年格来作为任用的标准,这样,天下的士人谁还会再砥砺自己的名声与品行呢! (2)皇帝下诏群臣商议,建议还是被搁置。后来,甄琛等人接替崔亮做了吏部尚书,认为(论资排辈)这种办法对自己有好处,就沿袭继续奉行。
参考译文: 梁武帝天监十八年,春季,正月,北魏国主颁布诏令,宣布“太后临朝执政已经将近六年,应当用‘诏书’的名义来向全国发令”。北魏征西将军张彝的儿子张仲瑀秘密上奏,请奏修订选官的规定,以限制武将,不让他们在朝中列入清贵的官吏。二月庚午,羽林军将近一千人,一同来到尚书省叫骂,用瓦片、石块砸尚书省的大门。尚书省的官吏们都很害怕,没有人敢去阻挡他们。于是这些武士们一直攻入张家住宅,尽情地捶打侮辱,烧毁了住房。张仲瑀重伤逃脱了,张彝被打得只剩一丝游气,过了一天就死掉了。胡太后抓了八个首恶分子,杀掉了他们,其余的就不再追究了。乙亥,又颁布了大赦令来安抚他们,于是命令武官可以按资格入选。有识之士都感到北魏将要发生动乱了。当时官员名额已经很少,应选的人都很多,吏部尚书李韶停止选择录用工作,遭到很多埋怨;于是朝廷便另外任命殿中尚书崔亮为吏部尚书。崔亮奏请制定了新的录用标准。规定不管应选者是贤是愚,只以其待选的时间为依据,时间长者优先录用,因此那些长时间待选的人都称赞他有才能。崔亮的外甥司空谘议刘景安给崔亮写信说:“商、周时期由乡间学校选拔官员,两汉时期由州郡推荐人才,虽然没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但是所选的人才每十人中也有六七人是应当入选的。舅舅您恰逢担当主管铨选官员之事,应改变制度,为什么反而以停年格来作为任用的标准,这样,天下的士人谁还会再砥砺自己的名声与品行呢!”崔亮回信说:“你所说的的确有深刻的道理,但是我前不久采取的那种办法,也有它的道理,古今不同,时机合适时便应当加以变革。从前子产铸造青铜刑书来挽救时弊,但是叔向以不合先王之法来讽刺他,这和你用古代礼法来责难随时变化有什么不同!”洛阳令代京人薛琡上书说:“百姓的性命,掌握在官吏的手上,如果选拔官吏只按他们的年资,而不问他们的能力大小,怎能叫作铨选人才呢!”薛琡的上书交上之后,没有得到答复。后来薛琡又因此而请求拜见皇上,再次上奏。皇帝下诏群臣商议,建议还是被搁置。后来,甄琛等人接替崔亮做了吏部尚书,认为(论资排辈)这种办法对自己有好处,就沿袭继续奉行。北魏因为感到选拔官员过滥而不精,就大加淘汰,只有朱元旭、辛雄、羊深、源子恭以及范阳人祖茔等八人因为有才能而留用,其他人都被罢职遣送回去。四年冬季,十月庚午,北魏平恩文宣公崔光病重,孝明帝亲自去看望他,因为他生病而取消音乐,停止游玩。崔光去世,孝明帝临丧,悲痛地哭悼他,并且为此而减少自己正常的饮食。崔光将要去世时,推荐都官尚书贾思伯为侍讲。孝明帝跟从贾思伯学习《春秋》。贾思伯虽然地位尊贵,但常礼贤下士。有人问贾思伯说:“您为什么能不骄傲呢?”贾思伯说:“有了地位就骄傲,难道能保持长久吗!”当时的人把它传为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