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府志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公讳琅,号琢公。曾以《边患宜靖疏》请进剿台岛。康熙二十年,上以鲸穴未捣,终为边患,特命公专征。公选精锐、练舟楫,操演三载。以癸亥年六月十四日,官兵由铜山进发,直抵澎湖。
澎湖为台湾门户,故贼之精锐悉在焉。刘国轩①简练精兵,蜂拥于牛心湾等处,贼舟星罗棋布。公令大小战船于风蓬上大书将帅姓名,所以知进退、定赏罚也。十六早,公令七船冲锋破浪,直入贼,焚杀过当。时值南潮正发,前锋数船为流急分散,贼艘复合齐攻。公自将船冲突,杀退贼艅救出,暂收八罩驻泊。爰于二十二日与各营誓师,分为八股,每股七舟,公自统一股居中调度。将士贾勇前进,火矢交攻,焚其舟而覆其军。国轩急跳小舟逃窜,仅以身脱。
澎湖既破,公以台岛未灭,非可轻视,当为攻心之法。焚伤浮海未死者,令医治之;有欲归见妻子者,拨小舟送之回台。降卒相谓曰:“肉我白骨,矢死难报也。”归共传述,贼众莫不解体。郑克塽决计求降,时七月二十七日也。
夫东南之苦海患者且六十余年,其荼毒生灵,虚糜国计,不可胜数。公底成厥绩,宣威绝徼。稽古开拓元勋,诚不愧云。
(节选自《台湾府志·靖海侯施公记》,有删改)
材料二:
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言:“明季,台岛土番杂处,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不下万人。崇祯元年,红毛④联结土番,渐作边患。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盘踞其地。传及克塽,积数十年。一旦纳土归命,善后之计,尤宜周详。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贵盗粮也。若红毛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重以夹板船之精坚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至时复勤师远征恐未易见效。盖筹天下形势,必期万全。臣思海氛既靖,台岛断不可弃。”疏入,上命允行。
(节选自《清史稿·施琅列传》,有删改)
注:①刘国轩,掌控台岛军权。②牛心湾、八罩,均是地名。③郑克塽,郑成功之孙。④红毛,指荷兰殖民者。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重以夹A板船之精坚B沿海诸省断难安然C无虞D至时E复勤F师远征G恐H未易见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户,文中没有用其本义,而是用以比喻出入必经的要地,点明澎湖对台岛的重要性。
B.“星罗棋布”的“星”“棋”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的“云”“响”用法相同。
C.“自将船冲突”,指施琅率领船队冲袭敌船,“将”与下文“自统一股”的“统”意义相近。
D.既,文中指“已经”,与《种树郭橐驼传》“既然已,勿动勿虑”的“既”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施琅调兵有方,指挥若定。他亲临战场前线,统率将士作战,最终取得大捷。在澎湖一役中,敌人舟焚兵败,主帅刘国轩更是仓皇败逃。
B.材料一开篇写施琅挑选精练勇锐的士卒,不断操练,积极筹备收复台岛的军务,材料二引述施琅的原话,体现出其对明末以来的台岛境况颇有了解。
C.施琅运筹精当,对敌军施以招抚,收服人心,分化敌众,降卒称其恩同再造;他深谋远虑,他认为台岛关乎沿海诸省安危,其献言获君主批准。
D.两篇材料分别展现了施琅为收复台岛所做的贡献:他既率兵冲锋破浪,让贼众解体求降;又在朝会上与“弃其地者”争辩,主张“台岛断不可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东南之苦海患者且六十余年,其茶毒生灵,虚糜国计,不可胜数。
(2)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若红毛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
1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中施琅劝说清廷不可放弃台岛疆土的理由。(3分)
答案:
10.BDG(再加上夹板船的精良坚固,沿海各省一定很难平安无忧,到那时再出动军队征讨偏远的台岛。恐怕不容易见到功效。“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此句的断句,也有断为“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的形式。中间逗号隔开,从语意理解的角度来看,可断可不断。此处“虞”的理解取“忧患”之意。无虞,即“没有忧患,太平无事。”)
11. D(D项“海氛既靖”的“既”译为“已经”。原句译为“海疆动乱的形势已经平定”。而选项《种树郭聚驼传》“既然已,勿动勿虑”的“既”同样译为“已经”。全句译为“已经种完了(既,已经。然,这样)。不要再动它,不要再惦记它。”选项有误。A项“门户”,比喻出入口或必经之地。B项“星”“棋”与“云”“响”用法均是“名词作状语”。C项“将”,译为“率领”“带领”“统率”;而“统”,译为“统领”“率领”。两者意义相近,甚至可说为相同。)
12.D(D选项,施琅是上疏皇帝议论此事,并非在朝会上与持异见者争辩。A选项是对材料一原文“公令大小战船于风篷上大书将帅姓名,所以知进退、定赏罚也。十六早,公令七船冲锋破浪,直入贼粽,焚杀过当⋯⋯公自统一股居中调度。将士贾勇前进,火矢交攻,焚其舟而覆其军。国轩急跳小舟逃窜,仅以身脱”的转述。B选项前半部分是对材料一原文“公选精锐、练舟楫,操演三载。”的转述,后半部分是对材料二原文“琅言:““明季,台岛土番杂处,然其时中国之民潜往生聚,不下万人。崇祯元年,红毛联结土番,渐作边患。顺治十八年,邓成功盘踞其地。传及京壤,积数十年’”的转述。C选项前半部分是对材料二“重以夹板船之精坚,沿海诸省断难安然无虞,至时复勤师远征,恐未易见效……疏入,上命允行”。后半部分是对材料一“澎湖既破,公以台岛未灭,非可轻视,当为攻心之法。焚伤浮海未死者,令医治之:有欲归见妻子者,拨小舟送之回台。降卒相谓曰:‘肉我白骨,矢死难报也:’,归共传述,贼众莫不解体”的转述。
13.(4分)(1)东南一带苦受台岛叛贼(侵扰)的祸患,(这种情况持续)将近六十多年。台岛叛贼残害百姓,白白耗损国家的经济,(造成的危害)难以尽数。
【评分参考】关键词:“且”, 译为“将”, 1分;“胜”, 译为“尽”“完”, 1分。
句意分:“其茶毒生灵”,将代词“其”翻译正确(此处的“其”指台岛叛贼,不可理解为“东南诸省”),1分。“虚糜国计”,大意理解为“虚耗国家的经济”“白白耗损国家的财富”等,1分。
(2)(剩下的民众)逃窜隐匿山谷,这就是所说的‘借给敌寇兵器和送给强盗粮食’(的做法)。如果荷兰殖民者又趁机再次占据台岛,一定会暗中窥伺觊觎内地。
【评分参考】关键词:“乘隙”, 译为“趁机”“利用机会”等, 1分;“窃窥”,译为“暗中觊觎”等,1分。句意分:“藉寇兵而赍盗粮也”译出“借给敌寇兵器和送给强盗粮食”等大致意思,1分。将其理解为互文来翻译,如按课本译为“给敌人提供兵器和粮食”(此句在部编版教材必修下册高考必背课文《谏逐客书》出现,原文为“却宾客以业诸候,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亦可:“窜匿山谷”补充主语,并译出“(剩下的民众)逃窜隐匿山谷”等大概意思,1分。
14.(3分)①台岛历来与内地民众有关联(1分):②船只有限,无法在短时间内运载台岛所有百姓到达内地迁居(1分);③弃地迁民,可能“对沿海诸省的安全造成危害”(1分)
【评分参考】3分, 每点各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施公的名讳是施琅,号琢公。曾经凭借《边患宜靖疏》请求(君主)进军讨伐台岛。康熙二十年,君上因为(台岛)敌寇尚未捣平,终究会成为边境祸患,特意命令施公全权负责征讨(台岛)的事宜。施公选拔精练勇锐的军士、训练舟船水上作战的能力,操练演习了三年。在癸亥年六月十四日,官兵从铜山前进出发,径直抵达澎湖。
澎湖是前往台岛的必经之地,因此敌寇的精锐部队全部集中在那里。刘国轩挑选精兵,聚集在牛心湾等地方,敌寇船只像星辰和棋子一般密集分布。施公命令大小战船在船帆上用大字书写将领的姓名,用以明晓(哪艘船只)前进或是后退、确定执行奖赏或是惩罚。十六日早上,施公命令七艘船只向前冲锋迎浪进军,径直冲入贼船,焚烧杀死的敌寇超过官军的数目。当时恰逢南边潮汐涌动,充当前锋的几艘船只被急流冲散,贼寇的船只又聚合在一起,齐齐向官军进攻。施公自己率领船只冲击突袭,杀退贼船救出前锋军队,暂时收兵,在八罩岛停船驻军。于是(施公)在二十二日,跟各营的军士作战前训示讲话,分成八队军士,每队七艘舟船。施公自己统领一队兵士,居中统筹调遣。将领和军士鼓足勇气向前进发,火箭一齐(向敌寇)进攻,焚烧敌寇的船只,使敌寇军队倾覆。刘国轩急忙跳下小船逃窜,仅有他自己脱身。
澎湖岛已经被攻破,施公认为台岛敌寇还没有(彻底)消灭,不能轻视,应当实施攻心(从心理上瓦解敌人)的策略。(施公)(对于)被战火焚伤漂浮于海上还没有丧命的敌人,让医生为他们医治;(对于)那些想要回家与妻子相见的敌人,就发放船只送他们回台岛。投降的士兵互相交谈说:“(这种恩德就是)让我们白骨长肉的大恩惠,誓死难以报答。”回去后一齐(向众人)转述,敌寇将士无不人心离散。敌寇元首郑克塽下定决心请求投降。当时是七月二十七日。
东南一带苦受台岛叛贼(侵扰)的祸患,(这种情况持续)将近六十多年。台岛叛贼残害百姓,白白耗损国家的经济,(造成的危害)难以尽数。施公成就平定台岛动乱的功绩,在南方边远之地宣扬国威。考察古代开疆拓土的名臣(的功绩),(施公)确实当之无愧。
材料二:有人建言应当迁移台岛民众(至内地)、放弃台岛这一疆土,施琅说:“明朝末年,台岛上土著居民混杂而居,但是那时候内地民众暗中前往(台岛)繁衍生息,不低于万人。崇祯元年,荷兰殖民者联合当地土著,渐渐成为朝廷边境的祸患。顺治十八年,郑成功占据台岛。传到(他的孙子)郑克塽(的时候),(这种割据的情形)已经累积延续了几十年。(而如今台岛)一朝献地归顺朝廷,妥善处理台岛遗留问题的计策,尤其应当周密详尽。如果放弃台岛这一疆土、迁移台岛民众(至内地),凭有限的船只,来渡舟运载无限的民众,不经过数年,是难以完成的。如果不能把台岛民众渡舟运载完毕,(剩下的台岛民众)逃窜隐匿山谷,这就是所说的‘借给敌寇兵器和送给强盗粮食’(的做法)。如果荷兰殖民者又趁机再次占据台岛,一定会暗中窥伺觊觎内地。再加上夹板船的精良坚固,沿海各省一定很难平安无忧,到那时再出动军队征讨偏远的台岛,恐怕不容易见到功效。筹谋天下的整体形势,一定希望万无一失。我想海疆动乱的形势已经平定,台岛的疆土一定不能放弃。”施琅的奏疏呈上朝廷,皇帝下令准予施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