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史记·齐太公世家》《韩非子·十过》阅读练习及答案

        史记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侯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郯郯禄贤能,齐人皆说。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五年,郯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沐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夫劫许之,而倍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公曰:“然则竖习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①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狱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①【注】獖,猪被阉割。引申为对人进行阉割。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
        隰朋A可B其C为人也D坚中E而廉F外G少欲H而多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北面,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君主,因此人们以“北面”指代臣子的地位。
        B.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种体裁,司马迁以其记诸侯贵族之事。
        C.迁,指调动官职,与《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的“迁”词义相同。
        D.爱,指爱护、爱惜,与《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牛”中的“爱”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桓公之所以要讨伐郯国,是因为当初桓公逃亡时路过郯国,郯子对他无礼。    
        B.桓公想杀掉曹沫,管仲认为杀人一事虽可速决,但会因此失去援手,不可取。
        C.桓公请管仲推荐治国人选,管仲推荐隰朋,认为隰朋品行正直适合辅佐君王。
        D.桓公不听管仲忠告执意任用竖刁,最后落得死后三月没人收葬的悲惨结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反鲁之侵地。”
        (2)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
        14.齐桓公为何得天下?又为何灭亡?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3分)
         
         
        答案:
        10.BDG  ①根据语境揣摩文意。画波浪线部分的意思是“隰朋可以。他的为人,心地坚贞,行为廉正,少有私欲,多能守信”。②注意句式整齐对应的特点。“坚中而廉外”与“少欲而多信”在结构、句式上形成对应。③注意虚词标志。“也”表停顿,应该断开。因此该句应断为“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
        11.C.本文中的“迁”指“变动、变更”,“政安迁之”意思是“政事移交给谁呢”。
        12.B。管仲认为齐桓公把曹沫杀了,只不过是获得一种小小的快意罢了,而不是认为诛杀曹沫一事可速决。
        13.(1)鲁国即将(与齐国)签订盟约时,曹沫拿着匕首在祭台上将齐桓公劫持,说:“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盟,结盟、签订盟约:以,用、拿;反,返还、归还。重点字词各1分,整体句意1分,注意状语后置句式)(2)虽然这样,我听说,没有比君主更了解臣子的,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虽然,虽然这样:闻,听说:若,比得上。重点字词各1分,整体句意1分)
        14.得天下的原因:①得管仲辅佐;②对诸侯讲信用。(2分)灭亡的原因: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一意孤行。(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齐桓公已经得到了管仲,(管仲)与鲍叔牙、隰(xí)朋、高傒(xī)整顿齐国的政治,制定了连五家之兵法,设置了钱制和捕鱼、煮盐法,(从中所得之利)用于救济贫穷(的百姓),俸禄给予贤良和有才能的人,齐国的人都十分高兴。(桓公)二年,(齐国)出兵伐郯,把郯灭了,郯子(郯国的国君)逃到了莒国。(因为)当初,齐桓公(小白)逃亡时路过郯国,郯子(对他)无礼,所以(齐桓公)要出兵讨伐郯国。(桓公)五年,(齐国)出兵讨伐鲁国,鲁国兵败,鲁庄公请求(向齐国)献出遂邑城来媾和。齐桓公答应了他,与鲁国在柯地相会结盟。鲁国即将(与齐国)签订盟约时,(鲁国名将)曹沫拿着匕首在祭台上将齐桓公劫持,说:“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齐桓公答应了他。过了一会儿,曹沫收好匕首,面向北坐在臣子的位置上。(后来,)齐桓公觉得很懊悔,想不归还鲁国的土地,还要把曹沫杀了。管仲说:“他劫持你时,你就答应了他,而今你违背信义把他杀了,(这只不过是)获得一种小小的快意罢了,然而(你)对于诸侯却失去了信用,(这就)失掉了天下的援助,这是不行的。”于是(齐国)把曹沫三次战败所失去的土地统统归还给鲁国。各国诸侯听说此事,都十分信任齐国而想归附它。(桓公)七年,诸侯在甄地与齐桓公会盟,齐桓公从这时开始称霸天下。    
        材料二:什么叫有过错却不听忠臣劝谏?过去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会盟,使天下安定下来,成为五霸的首领,(是因为)管仲辅佐他。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齐桓公去问他说:“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呢?”管仲说:“我老了,经不起问事了。虽然这样,我听说,没有比君主更了解臣子的,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您不妨试着按自己的想法来决定吧。”齐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竖刁怎样?”管仲说:“不行。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您忌妒而爱好女色,竖刁把自己阉割了来管理宫内事务。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君主呢?”齐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谁可以呢?”管仲说:“隰朋可以。他的为人,心地坚贞,行为廉正,少有私欲,多能守信。心地坚贞,就足以做表率;行为廉正,就可以担重任;少有私欲,就能驾驭属下;多能守信,就能亲近邻国。这是霸主的好帮手,您最好是用他。”齐桓公说:“好吧。”过了一年多,管仲死了,齐桓公便不用隰朋而用竖刁。竖刁掌管政事三年,齐桓公向南去堂阜游玩,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作乱。齐桓公被关在南门寝宫的守卫房里饥渴而死,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所以,齐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齐桓公)身为五霸之首,最终为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是不听从管仲忠告的过错。所以说:有过错却不听忠臣的劝谏,一意孤行,便是丧失好名声,被人耻笑的开始。 



        相关文言文练习
        《夏桀为虐政淫荒》《六韬·文韬》《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置酒咸阳宫》(二)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宋史·范仲淹传》
        《史记·伍子胥传》《史记·太史公自序》(二)
        《屈原列传》《屈原庙赋》《史记·封禅书》《容斋随笔·汉唐封禅》
        《史记·封禅书》《资治通鉴·梁纪三》《史记·吕太后本纪》《汉书·高后纪》
        《帝置酒洛阳南宫》《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历代论》
        《史记·陈丞相世家》《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张仪受辱》
        《史记·循吏列传》《汉书·循吏传》《史记·太史公自序·拨乱世》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二)《史记·朝鲜列传》(二)
        《史记·老子传》《老子》《史记·苏秦列传》(三)
        《史记·西南夷列传》《商鞅立木》
        《史记·伯夷列传》《说苑·指武》《孟尝君列传》《读孟尝君传》
        《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朱建传》
        《史记·南越列传》(二)《秦欲伐齐,齐楚从亲》《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齐欲伐魏》《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张仪为秦破纵连横》
        《公子闻赵有处士毛公藏于博徒》《随何难汉高祖》
        《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酷吏列传》《史记·楚世家·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
        《史记·吕嘉传》《史记·晁错传》苏轼《晁错论》对比
        《史记·端沐赐传》《史记·高祖本纪·鸿沟划界》
        《孝景崩,武帝立》《李广非大将才也》《读通鉴论》《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
        《勾践困于会稽》《史记·孟尝君传》
        《鲁仲连者,齐人也》《李牧守边》(二)
        《史记·平准书》《王安石变法》《史记·孔子世家》(五)
        《魏有隐士曰侯嬴》《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