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轼治西湖》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苏轼治西湖
        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
        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 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遣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收其利以备修湖,取救荒余钱万缗、粮万石,及请得百僧度牒以募役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浚:疏浚 ②堰:堤坝 ③芟(shān)删除杂草。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民足于水(充足) B.为民大患(担忧)
        C.以为湖水畜泄之限(分隔) D.杭人名为“苏公堤”(称)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民以殷富 夫不能以游堕事 B.植芙蓉、杨柳其上 其喜洋洋者矣
        C.以余力复完六井 余之游将自此始D.为民大患 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 分)
        (1)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
        (2)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20.苏轼在杭州治水功绩卓著,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4分)
         
        答案:
        17.B(3分)
        18.A  D(4分,各2分)
        19.(1)又造了堤坝和水闸,以此调节蓄水和泄洪,让钱塘江里的潮水不再进入市区。
           (2)湖堤建成以后,在堤上种植了芙蓉、杨柳,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杭州人把它叫做“苏公堤”。 (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0. 善于统筹安排,关心民生;为官受百姓爱戴。  (4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2分)

        【译文】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正逢旱灾,收成不好,又有传染病流行。苏轼请朝廷免除上供的米三分之一,所以米 价没有飙涨;又请朝廷赐下可出家为僧的执照数百份,用来换取米粮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将平常仓的存米减价卖出,人民才免除饥荒的痛苦。  杭州由于地处江海之间,水味咸苦,居民不多。唐代刺史李泌才开始引用西湖的水作成六个井,人民的饮水充足。到 白居易时又疏通西湖,引水入运河,再由运河取水灌溉农田,广达千顷,地方才日渐富裕起来。但是西湖中长满水草,自唐代及钱王时代,每年都有疏通,所以湖水还够用,宋代以后废弃不管,到此时湖中尽是水草淤泥,被垦为田地的有十五万丈多,而湖水已所剩无多,运河失去了湖水,只好依赖长江涨潮,湖水混浊多淤塞,船舶要在市区航行,每三年要疏通一次,成为市民的大患。六井也几乎废弃无用。 苏轼到任后,就疏通茅山运河和盐桥河,茅山运河接受钱塘江水,盐桥河吸收西湖水,又建造水闸,控制湖水的储蓄与宣泄,于是海潮才不致于流入市区。再以多余的财力重整六井,人民因而得到好处。 苏轼利用闲暇时走到西湖,四处观察了很久,说:“挖出来的水草和淤土,将安置于何处?西湖南北距离三十里,环湖来往一趟,一天都走不完,如果把水草淤泥堆积在湖中间,形成贯穿湖面的长堤,使南北直接相通,那么既可除去淤泥,又可方便行人通行。吴人一向很珍视麦子,种植时往往在春天把野草彻底除尽,湖边的田如果开辟出来招募农家种麦,收得的利润做为修长堤及维护西湖的基金,这样西湖就不会再荒废淤塞了。”于是取得救济荒年所剩余的钱一万缗,余粮一万石,及上百份度人为僧的执照,招募人种麦,长堤完成后,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景色如画,杭州人将它称为“苏公堤”。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赵瞻传》(二)《宋史·刘文质传》
        《宋史·史浩传》(二)《宋史·倪思传》(二)
        《宋史·韩琦传》(三)《宋史·胡寅传》
        《宋史·陈禾传》(三)《宋史·赵普传》(二)
        《宋史·王随传》(二)《宋史·晏敦复传》(二)
        《宋史·张旨传》(二)《宋史·姚坦传》
        《宋史·张枃传》《宋史·任福传》
        《宋史·汪藻传》《宋史·项安世传》
        《宋史·刘颖传》(二)《宋史·曾巩传》(二)
        《宋史·薛季宣传》《宋史﹒王安石传》《宋史论》《王荆公》
        《宋史·王安石传》《宋史·司马光传》《宋史·谢方叔传》
        《宋史·欧阳修传》(五)《宋史·范仲淹传》(三)
        《宋史· 赵子崧传》阅读练习衣答案(二)《宋史·欧阳修传》(四)
        《宋史·程颐传》(二)《宋史·郑獬传》
        《宋史·黎州诸蛮》《宋史·陈若拙传》
        《宋史·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宋史·宋偓传》
        《宋史·王质传》《宋史·陈咸传》(二)
        《宋史·洪迈传》(二)《宋史·刘承规传》(二)
        《宋史·彭思永传》《宋史·晏敦复传》
        《宋史·廖德明传》《宋史·张雍传》
        《宋史·太祖本纪》(二)《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宋史·张运传》《宋史·陈尧叟传》
        《宋史·石公弼传》《宋史·陆游传》
        《宋史·高登传》《宋史·王遂传》
        《宋史·刘安世传》(二)《宋史·赵与欢传》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