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樊川文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保皋郑年传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者,自其国来徐州,为军中小将。保皋年三十,年少十岁,兄呼保皋。俱善斗战,骑而挥枪,其本国与徐州无有能敌者。年复能没海履其地,五十里不噎,角其勇健,保皋差不及年。保皋以齿,年以艺,常龌龊不相下。
后保皋归新罗,竭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其王与万人,如其请,自大和后,海上无鬻新罗人者。保皋既贵于其国,年错寞去职,饥寒在泗之涟水县。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阜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扶何如奈何去取死皋乎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遥去。至谒保皋,保皋饮之极欢。饮未卒,其国使至,大臣杀其王,国乱无主。保皋遂分兵五千人与年,持年泣曰:“非子不能平祸难。”年至其国,诛反者,立王以报。王遂征保皋为相,以年代保皋。
天宝安禄山乱,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以禄山从弟赐死,诏郭汾阳代之。后旬日,复诏李临淮持节分朔方半兵东出赵、魏。当思顺时,汾阳、临淮俱为牙门都将,将万人,不相能,虽同盘饮食,常睇相视,不交一言。及汾阳代思顺,临淮欲亡去,计来决,诏至,分汾阳兵东讨,临淮入请日:“一死固甘,乞免妻子。”汾阳趋下,持手上堂偶坐,曰:“今国乱主迁,非公不能东伐,岂怀私忿时耶!”悉诏军吏,出诏书读之,如诏约束。及别,执手泣涕,相勉以忠义。讫平剧盗,实二公之力。
知其心不叛,知其材可任,然后心不疑,兵可分,平生积忿,知其心,难也;忿必见短,知其材,益难也,此保皋与汾阳之贤等耳。年投保皋,必曰:“彼贵我贱,我降下之,不宜以旧忿杀我。”保皋果不杀,此亦人之常情也。临淮分兵诏至,请死于汾阳,此亦人之常情也。保皋任年,事出于己,年且寒饥,易为感动。汾阳、临淮,平生抗立,临淮之命,出于天子,榷于保皋,汾阳为优。此乃圣贤迟疑成败之际也,彼无他也,仁义之心与杂情并植,杂情胜则仁义灭,仁义胜则杂情销,彼二人仁义之心既胜,复资之以明,故卒成功。
世称周、召为百代人师,周公拥孺子而召公疑之。以周公之圣,召公之贤,少事文王,老佐武王,能平天下,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哉。
(选自杜牧《樊川文集》)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挟何如/奈何去取死其乎/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
B 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挟何如/奈何去取死其乎/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
C. 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皋所挟何如/奈何去取死其乎/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
D. 一日言于涟水戍将/冯元规曰/年欲东归乞食于张保皋/元规曰/尔与保舉所挟何如/奈何去取死其乎/年曰/饥寒死不如兵死快/况死故乡邪/年遂去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和:指唐文宗的年号。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用以计算在位年数。
B. 赵魏:本是属于战国七雄。这里指的是战国时赵、魏统治的区域。
C. 趋下:郭汾阳以快步下座的礼节恭敬地接待李临淮,以示其知人善任。
D. 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古代的诏书又称为圣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保皋回新罗显贵后,他能礼遇前来投靠自己的郑年。恰值国内动乱,他又能捐弃前嫌,以国事为重,分兵与郑年平定祸乱。
B. 安史之乱时,郭汾阳与李临淮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平生抗立”到“相勉以忠义”的过程。郭汾阳抛弃私念,按皇上的命令分兵李临淮,这一-义举促成平叛之功。
C. 作者认为,西周时的召公猜疑周公辅佐年幼成王成大业的一片忠心,足见其既无“仁义之心”,又“不资以明”,枉为“百代人师”。
D. 文章最后作者阐述正确任用贤人才能保证国家不覆灭的深刻道理,可谓卒章显志,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历史见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谒其王曰:“遍中国以新罗人为奴婢,愿得镇清海,使贼不得掠人西去。”
(2)年投保皋,必曰:“彼贵我贱我降下之,不宜以旧忿杀我。”
14. 本文名为“张保皋郑年传”,却又详细地叙述了郭汾阳李临淮交往的细节,评论了周公、召公之事,作者借此要表达怎样的观点?
答案:
10. B
11. B “这里指的是战国时赵、魏统治的区域”说法错误,这里指唐朝设置的赵州、魏州两个州(府)所管辖的区域。
12.C “足见其既无‘仁义之心’,又‘不资以明’,枉为‘百代人师’”分析错误,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周公之心,召公且不知之。苟有仁义之心,不资以明,虽召公尚尔,况其下哉”可知原文没有选项“足见其既无‘仁义之心’,又‘不资以明’,枉为‘百代人师’”的内容。
13. (1)(张保皋)拜见国王说:“整个中国都把新罗人当奴隶,请让我镇守清海要塞,让那些海盗不能掳掠新罗人到西边去。”
(2)郑年投靠张保皋,郑年必定说:“他地位显贵,我地位低下,我投降(投靠)他,做他的手下,他不该因原先的怨愤杀我。”
14.①知其人,知其材,不疑心;②知人必须心存仁义、头脑明智;③为国家任用贤才,贤才在国家危难时能挺身而拯救国家。
参考译文:
新罗人张保皋、郑年,从他们的国家来到徐州,担任唐军中的军校。保皋三十岁,郑年比他小十岁,称保皋为兄长。两人都英勇善战,跃马挥枪,他们本国和徐州没有人能和他们匹敌的。郑年(擅长游泳),在水中如履平地,连游五十里都不会呛一口水。较量两人的勇力与强壮,保皋稍稍比不上郑年。保皋仗着年龄大,郑年仗着武艺高,常常意见不合,互不相让。
后来保皋回到新罗,拜见国王说:“整个中国都把新罗人当奴隶,请让我镇守清海要塞,让那些海盗再不能掳掠新罗人到西边去。”新罗王同意了他的请求,给了他一万人,从大和后,海上没有再贩卖新罗人的了。保皋在新罗显贵后,郑年却穷困潦倒丢了官,在泗州涟水县忍饥挨饿。一天,他对涟水守将冯元规说:“我打算回新罗,投靠张保皋。”元规说:“你和保皋一向有嫌隙,怎么办?为何要到他手上去送死?”郑年说:“饿死冻死不如死在刀下痛快,更何况是死在故乡呢!”郑年于是离开(涟水)。到新罗拜见保皋,保皋请他喝酒,(两人)非常欢洽。酒还没喝完,新罗国使者到来,说大臣杀了国王,朝廷混乱无主。保皋就分兵五千给郑年,握着郑年的手流着泪说:“除了你谁都不能平定叛乱。”郑年到了国都,杀了叛徒,扶立新王,并上奏(保皋派他前来平乱的)情况。新王于是征调保皋做宰相,让郑年代替保皋的原职。
天宝间安禄山作乱,朔方(唐方镇名)节度使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弟而被赐死,(皇帝)下诏令郭子仪代理安思顺的职位。十天后,又下诏命李光弼持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分领朔方的一半兵力向东出兵赵州、魏州。安思顺在位时,郭、李都是牙门都将,统率万人,不相契合。虽在一起吃饭,却不正眼看对方,彼此不说一句话。等到郭子仪代理安思顺的职位后,李光弼想逃离,主义还没定下来,诏书已到,要他分领郭子仪的兵力向东平叛。李光弼入府请求说:“我本就心甘情愿(以死报国),只是请求免除我妻儿的死罪。”郭子仪疾步下座,握着他的手上堂并坐,说:“如今国家动乱皇上离京避乱,除了您没人能够领兵东讨,现在哪是心怀私怨的时候呢?”召集全部军吏,拿出诏书宣读,一切安排都遵照诏书的命令,到离别时,两人握手流泪,互相勉励对方用忠义报国。最后平定大盗,实在是郭李二人的功劳。
了解对方无背叛之心,了解对方有能力担当重任,这才不会怀疑他,可以放心将兵力分给他。(如果)一向怀有怨愤,了解对方的心就难了;心怀怨愤,必然只能发现对方的短处,要发现对方的才能就难了。在这方面,保皋与郭子仪的贤明可说是不相上下的。保皋任用郑年是由自己做主,郑年当时正饥寒交迫,容易被感动。郭子仪、李光弼,一直实力相当,李光弼的任命,出自天子,和保皋相比较,郭子仪做得更好。这就是圣贤之人做事成败的关键,没有其他的原因,每个人都是仁义之心与个人的私情杂念混在一起的,如果私情杂念超过仁义之心那么仁义之心就没有了,如果仁义之心超过私情杂念那么私情杂念就没有了,郭子仪和张保皋二人的仁义之心都超过了私情杂念,并且头脑明智,所以最后成功了。
世人都尊称周公召公为百代先师,周公辅助成王,但召公怀疑他的用心。凭借周召的圣明贤能,周公年轻时扶助文王,年老时辅佐武王,能平定天下,周公的心,召公尚且不能完全了解。如果仅有仁义之心,但没有明智的头脑,那么召公尚且如此(不能免于猜疑),更何况不如他的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