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苏轼《魏武帝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武帝论
        (宋)苏轼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昔者晋荀息知虢公必不能用宫之奇,齐鲍叔知鲁君必不能用施伯,薛公知黥布必不出于上策,此三者皆危道也,而直犯之。彼不知用其所长,又不知出吾之所忌,是故可以冒害而就利。自三代之亡,天下以诈力相并,其道术政教无以相过,而能者得之。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
        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是故有所重发而丧其功,有所轻为而至于败。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
        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1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审乎计之得失  审:明白,详知
        B.则必有所格  格:纠正
        C.释此时不取  释:放弃
        D.而不可以缓图  图:图谋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是有时而穷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B.有所轻为而至于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此三者皆危道也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天下以诈力相并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作者的论述可知,曹操虽然擅长分析判断事,但他对于判断人却不在行;而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不能重事轻人,需要“权之以人”。
        B.在苏轼看来,曹操在攻打孙权的时候过于草率,在攻打刘备的时候又过于谨慎,应该趁着蜀地民心未稳的时候攻打,这样方可取得胜利。
        C.苏轼认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原因是攻打孙权时倚仗声威气势恐吓,导致自己的水军全线溃败,不得不日行三百里来逃命。
        D.全篇围绕“天下利害”这一主题展开,高屋建瓴,气势雄劲,没有简单地尊刘抑曹,而是将曹操的功过放在具体历史中评论,客观中肯。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
        (2)天下之能者举知之,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
         
         
        答案:
        14.A
        15.D
        16.C
        17.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
        18.(1)当然无法和曹氏抗衡,然而天下终于四分五裂,一直到曹魏结束,也未能统一。(2)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时胜,有时败。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审:明白,详知”错误。句意:能审察计谋的得与失。审:审查、仔细考量。
        故选A。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或不译;人称代词,他;
        B.连词,承接关系,从而;连词,递进关系,进而;
        C.代词,指代做法;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者山水”;
        D.两个都是介词,凭借。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C.“不得不日行三百里来逃命”错误。“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的意思是: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前去争利。
        故选C。
        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古人所说的有大智慧的人,他们既知道利害得失的计谋,又能根据人的特点来进行斟酌使用。因此有时敢做天下极其危险的事,而能终于成就大功,这就是根据人的特点来使用计谋。轻视敌人会导致失败,过于看重敌人往往又丧失成功的机会。
        “古之所谓大智者”中“者”表示句中的停顿;
        “而权之以人”“而卒以成大功者”中“而”均为连词,引出下句,置于句首,之前停顿;
        “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中的“是故”,因此、所以,引出结论,之前断开;
        “此以其人权之”,属于判断句,“此”一般放在句首;
        “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结构相近,之间断开.
        综合以上信息,断句为: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
        1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固”,本来、当然;“敌”,抗衡;“讫”,结束;“一”,数次活用为动词,统一。
        (2)“举”,全都;“权”,权衡、斟酌;“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状语后置句;“纷纷”,多而杂乱,情况不一;“焉”,词尾助词;“或”,有时。
        参考译文:
        世人所说的智者,能知道天下的利与害,能审察计谋的得与失,如此而已。这样的智慧,也有不能应付的时候。只做有利的事,不做有害的事,在有的时候就会无计可施,也不会尽得天下之利。古人所说的有大智慧的人,他们既知道利害得失的计谋,又能根据人的特点来进行斟酌使用。因此有时敢做天下极其危险的事,而能终于成就大功,这就是根据人的特点来使用计谋。轻视敌人会导致失败,过于看重敌人往往又丧失成功的机会。为什么呢?因为天下没有万无一失的利益,做事情总想着万无一失,必然会影响成功。所以,知道我如何战胜别人,而别人不知道如何战胜我,这种人没有谁能战胜他。
        从前晋国的荀息知道虢公一定不会任用宫之奇,齐国的鲍叔知道鲁国的国君一定不能任用施伯,薛公知道黥布一定不会采取上策,这三种做法都是非常危险的,三人却直接冒这个险。对方不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又不知道攻击我的软肋,所以,我就可以冒险取利。自夏商周三代灭亡之后,天下便凭着诈术和武力彼此攻伐,在道、术、政令、教化方面,谁也没有绝对优势,有能力的人就可以取胜。当汉室衰微,豪杰并起,争夺天下,二袁、董卓、吕布,争相攻杀,而孙权、刘备,又屈居在一个角落里,他们在用兵取胜方面,当然无法和曹氏抗衡,然而天下终于四分五裂,一直到曹魏结束,也未能统一。
        就这件事,试着发表点意见。魏武帝擅长分析判断事,却不擅长分析判断人。因此,有时做事过于慎重,丧失了成功的机会,有时做事又有些草率,从而导致失败。刘备有盖世的才能,却没有应付突发事件的机智。当他刚刚打败刘璋,占领益州的时候,蜀人没有完全归附,一日有四五次哗变,斩杀也无法控制局面。放弃这个机会不攻取他,后来就发展到不敢加兵攻打的地步,一直到死都是这种情况。孙权英勇而有谋略,这就不能依靠人多势众来攻取他。魏武帝不利用中原地区的优势,却用水军与孙权一决雌雄,一日一夜行军三百里前去争利。魏武帝犯了两个会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所以在赤壁损兵折将,而使东吴强大起来。 攻取刘备贵在神速,不应该放长线。当蜀人不信任他,民心未附的时候,卷起铠甲快速追赶他,虽然犯兵家大忌,也可以达到目的。孙权,应以计谋巧取,不能用人多势众来强攻,想用刚刚投降的荆州士兵,乘胜拿下孙权。魏武帝不是不知道这件事难,只是寄希望于侥幸孙权不敢抵抗。这种做法,用在刘备刚刚占领的西蜀,可以取得成功。
        所以说,魏武帝在攻打刘备这件事上过于谨慎,丧失了成功的机会,在攻打孙权时过于草率,从而导致失败。这不就是擅长分析判断事却不擅长分析判断人的过失吗?
         唉!事情的利与害,计谋的得与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时胜,有时败,争雄一生,却没有看到他统一天下。
         



        相关文言文练习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苏轼《答谢民师书》(二)
        苏轼《范增论》(二)苏轼《问养生》
        苏轼《贾谊论》(二)苏轼《书上元夜游》
        苏轼《留侯论》(二)苏轼《谏买浙灯状》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二)苏轼《与王定国书》
        《北人学没》《屈到嗜芰》《屈到嗜芰论》
        《猪肉颂》《缹猪肉法》苏轼《凌虚台记》(二)
        《论书》两则苏轼《游士失职之祸》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寻春》(二)
        苏轼《论范蠡》苏轼《钱塘勤上人诗集叙》
        苏轼《与章子厚书》《与王庠书》《又答王庠书》
        苏轼《天石砚铭》苏轼《宋襄公论》
        《贾谊论》《贾谊不至公卿论》苏轼《喜雨亭记》(三)
        苏轼《贾谊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滟滪堆赋(并序)》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江瑶柱传》苏轼《喜雨亭记》(二)
        苏轼《喜雨亭记》苏轼《前赤壁赋》(二)
        苏轼《日喻》(二)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二)
        苏轼《记过合浦》苏轼《教战守策》
        苏轼《前赤壁赋》苏轼《庄子祠堂记》
        苏轼《转对条上三事状》苏轼《游兰溪》
        苏轼《论范增》苏轼《韩非论》
        苏轼《晁君成诗集叙》苏轼《记游松风亭》
        苏轼《答谢民师书》苏轼《决壅蔽》
        苏轼《上韩枢密书》《张文定公墓志铭》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