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
元衡进士登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为华原县令。 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多挠吏民。元衡苦之,乃称病去官。放情事外,沉浮宴咏者久之。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①员外郎。一岁,迁左司郎中。时以详整称重。 顺宗即位,以病不亲政事。王叔文等使其党以权利诱元衡,元衡拒之。时奉德宗山陵,元衡为仪仗使。监察御史刘禹锡,叔文之党也,求充仪仗判官。元衡不与,其党滋不悦。数日,罢元衡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拜御史中丞。持平无私,纲条悉举,人甚称重。 初,浙西节度李锜请入觐,乃拜为右仆射,令入朝。既而又称疾,请至岁暮。上问宰臣,郑絪请如锜奏。元衡曰:“不可。且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即又称疾,是可否在锜。今陛下新临大宝,天下属耳目,若使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从兹去矣。”上以为然,遽追之。锜果计穷而反。 先是,高崇文平蜀,因授以节度使。崇文理军有法,而不知州县之政。上难其代者,乃以元衡代崇文,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重慎端谨,虽淡于接物,而开府②极一时之选。 时王承宗遣使奏事,请赦吴元济。请事于宰相,辞礼悖慢,元衡叱之。承宗因飞章诋元衡,咎怨颇结。元衡宅在静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即元衡宅东北隅墙之外。时夜漏未尽,陌上多朝骑及行人,铺卒连呼十余里,皆云贼杀宰相,声达朝堂,百官恟恟③,未知死者谁也。须臾,元衡马走至,遇人始辨之。既明,仗至紫宸门,有司以元衡遇害闻。上震惊,却朝而坐延英,召见宰相。惋恸者久之,为之再不食。辍朝五日,谥曰忠愍。 (取材自《旧唐书·列传》) 【注释】①比部:唐代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②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③恟恟:议论纷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B. 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C. 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D. 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征,拜,除,授,举,出,权……。 B. 即位,指就位、入席,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古代君王的帝位按礼制应传给嫡长子。 C. 觐,朝见(君主),朝拜(圣地)。朝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是众多诸侯集中在秋天面见帝王,故属于礼节性拜访,不涉及复杂事务,这个短暂的见面就叫做“觐”。 D. 右仆射为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汉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汉献帝建安四年,置左右仆射。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宋以后废。 12.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元衡经历三朝,一直颇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而他自己的确也处事谨慎守法,忠于皇帝。 B. 武元衡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因反感权贵而主动辞职,也曾因拒绝党附而被降职。 C. 武元衡虽然不太热衷于与人结交,但他的口碑一直很好,办事公正而周到,为人们所敬重。 D. 武元衡遇刺之初,大家都不敢相信被害人是他,直到他的马被认出来,君臣才都伤心起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多挠吏民。元衡苦之,乃称病去官。 (2)元衡不与,其党滋不悦。数日,罢元衡为右庶子。
答 10. B 11. A 12. D 13. (1)当时京畿的镇军督将有人倚凭朝廷恩宠或夸耀功劳,经常侵扰官吏和百姓,武元衡颇感苦恼,便称病辞官。 (2)武元衡不允许刘禹锡充当仪仗判官,他们的朋党越发不高兴。数日后,贬武元衡为右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