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广绎志卷·江南诸省》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士性《广绎志卷》
        五、文言文阅读
        班级开展“明朝人眼中的浙江”主题学习活动,完成后面的任务。
        江南诸省
        (明)王士性①
        两浙东西以江②为界而风俗因之。浙西俗繁华,人性纤巧,雅文物,喜饰鞶帨③。多巨室大豪,若家僮千百者,鲜衣怒马,非市井小民之利。浙东俗敦朴,人性俭啬椎鲁,尚古淳风,重节概,鲜富商大贾。而其俗又自分为三:宁、绍盛科名逢掖④,其戚里善借为外营,又佣书⑤舞文,竞贾贩锥刀之利,人大半食于外;金、衢武健负气善讼,六郡材官⑥所自出;台、温、处山海之民,猎山渔海,耕农自食,贾不出门,以视浙西迥乎上国矣。
        杭州省会,百货所聚,其余各郡邑所出,则湖之丝,嘉之绢,绍之茶之酒,宁之海错,处之磁,严之漆,衢之橘,温之漆器,金之酒,皆以地得名。惟吾台少所出,然近海,海物尚多错聚,乃不能以一最佳者擅名。
        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⑦邱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大海,是为海滨之民。三民各自为俗,泽国之民,舟楫为居,百货所聚,闾阎易于富贵,俗尚奢侈,缙绅气势大而众庶小;山谷之民,石气所钟,猛烈鸷愎,轻犯刑法,喜习俭素,然豪民颇负气,聚党与而傲缙绅;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为生不甚穷,以不通商贩不甚富,闾阎与缙绅相安,官民得贵贱之中,俗尚居奢俭之半。
        (节选自《广绎志卷之四》)
        【注释】①王士性:台州临海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足迹遍布两京十三省,著有《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被视为与徐霞客比肩的地理学家。②江:指钱塘江。③鞶帨(pán tuì):腰带和佩巾。④逢掖:宽大的衣袖,指儒生或儒学。⑤佣书:替人抄书。⑥材官:武卒或供差遣的低级武职。⑦严:严州,今天的建德市、淳安县和桐庐县。处:处州,今天的丽水市。⑧闾阎:指平民。⑨豪民:指地方上没有官职,但有财势,欺压百姓的人。
        13.请根据提示,完善“鲜”的字义发展图。

        鲜(本义):鲜鱼,活鱼
        引申为“味美”
        又引申为      。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引申为      ,如“若家僮千百者,鲜衣怒马。”
        借作“       ”,读xiǎn。如“鲜富商大贾”;“菊之爱,       ”(《爱莲说》)

        14.在王士性看来,浙江有哪些人文现象和地域特色?请简要概括。
        15.“三民各自为俗”,他们在生活上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述。
        16.王士性认为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对于人的行为有决定性的影响。下面两种现象能佐证他的观点吗?请任选其中一种现象,结合选文内容分析。
        A.天下师爷出绍兴,绍兴的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戚继光从义乌(属金华市)招募农民矿工,组建戚家军,成为骁勇善战的抗倭力量。
         
         
        答案:
        13. 新鲜     鲜艳     少     陶后鲜有闻    
        14.以钱塘江为界,浙东、浙西风俗迥异;各郡邑都有全国知名的地方特产;不同地域的百姓因地理条件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人文特色(集体性格特征)。    
        15.泽国之民世俗风尚奢侈,山谷之民习惯俭省朴素,滨海之民世俗风尚在奢俭之间。    
        16.A.“宁、绍盛科名逢掖”,绍兴位于浙东,民风淳朴,崇尚古风,重气节,读书求仕是绍兴人的追求目标,因此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人才。B.“金、衢武健负气善讼,六郡材官所自出”,金华、衢州这些地区的人勇武刚健,有很多人做武卒;从地理环境上来说,他们是“山谷之民”,“邱陵险阻”形成了他们“猛烈鸷愎”的个性,民风剽悍,有的甚至敢于聚众对抗官府。
        【解析】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字词的意思。
        ①空:“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意思是:花草新鲜美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鲜:新鲜。
        ②空:“若家僮千百者,鲜衣怒马”的意思是:如果家里有几千几百个奴仆,他们也都配上鲜艳华丽的服饰和强健的马匹。鲜:鲜艳。
        ③空:“鲜富商大贾”的意思是:少有富甲一方的大商人。鲜:少。
        ④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的意思是: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因此这里应填“陶后鲜有闻”。
        14.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两浙东西以江为界而风俗因之。浙西俗繁华,人性纤巧,雅文物,喜饰鞶帨。多巨室大豪,若家僮千百者,鲜衣怒马,非市井小民之利。浙东俗敦朴,人性俭啬椎鲁,尚古淳风,重节概,鲜富商大贾”可知,以钱塘江为界,浙东、浙西风俗迥异;
        结合“杭州省会,百货所聚,其余各郡邑所出,则湖之丝,嘉之绢,绍之茶之酒,宁之海错,处之磁,严之漆,衢之橘,温之漆器,金之酒,皆以地得名”可知,各郡邑都有全国知名的地方特产;
        结合“杭、嘉、湖平原水乡,是为泽国之民;金、衢、严、处邱陵险阻,是为山谷之民;宁、绍、台、温连山大海,是为海滨之民。三民各自为俗”可知,不同地域的百姓因地理条件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人文特色。
        15.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泽国之民,舟楫为居,百货所聚,闾阎易于富贵,俗尚奢侈,缙绅气势大而众庶小;山谷之民,石气所钟,猛烈鸷愎,轻犯刑法,喜习俭素,然豪民颇负气,聚党与而傲缙绅;海滨之民,餐风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为生不甚穷,以不通商贩不甚富,闾阎与缙绅相安,官民得贵贱之中,俗尚居奢俭之半”可知,泽国之民生活富贵,风尚奢侈,而山谷之民节俭朴素,滨海之民世俗风尚处于中等水平,介于奢俭之间。
        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拓展运用。
        A.“天下师爷出绍兴,绍兴的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里体现的是绍兴有很多有名的文人。结合原文“宁、绍盛科名逢掖,其戚里善借为外营,又佣书舞文,竞贾贩锥刀之利,人大半食于外”可知,绍兴盛行科举考试,很多人读书写文章,追求功名,因而绍兴会产生很多杰出人才,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B.“戚继光从义乌(属金华市)招募农民矿工,组建戚家军,成为骁勇善战的抗倭力量”,这里体现的是义乌有很多人成为武卒,他们勇猛刚健。结合原文“金、衢、严、处邱陵险阻,是为山谷之”“山谷之民,石气所钟,猛烈鸷愎,轻犯刑法,喜习俭素,然豪民颇负气,聚党与而傲缙绅”可知,戚继光所处之地金,属于山谷之民,他们性格刚毅,身体简装彪悍,很多选择当武卒,抗击官僚。
        参考译文:
        浙东、浙西以钱塘江为界,风俗迥异;浙西民风向来繁华热闹,那里的人聪慧活泼,爱好文物,喜欢用腰带和佩巾来装饰自己。当时有很多的大家族富豪,如果家里有几千几百个奴仆,他们也都配上鲜艳华丽的服饰和强健的马匹,并不像普通老百姓那样在乎利益。而浙东民风敦厚朴实,那里的人节俭愚钝,崇尚古代的淳朴风气,重视操守和气概,少有富甲一方的大商人。而且他们那里的风俗又各自分为三种:宁、绍盛行科举儒生,亲戚邻里善于借助外部的防御力量,又替人抄书舞文弄墨,和那些商人摊贩争夺小利益,那里的人大多在外谋生;金、衢两地的人会武,身体健壮又自负,善于辩论,六郡的武卒或供差遣的低级武职都出自这里;台、温、处那里依山傍海的民众,上山打猎,下海捕鱼,自己耕种农作物,自食其力,商人不出门,以致于大家认为浙西和上国完全不同。
        杭州省会城市,很多的货物聚集在这里,各郡邑都有全国知名的地方特产,湖地的丝织品,嘉地的布匹,绍地的茶和酒,宁地众多的海产品,处地的磁铁,严地的漆,衢地的橘子,温地的漆器,金地的酒,都是凭借当地的特色而有名。只是我台地很少有出名的东西,然而靠近海边,海产品倒是有很多都聚集在这里,竟然不能凭借一个最好的东西来享有名声。
        杭、嘉、湖各地处于平原水乡,这里都是水乡民众;金、衢、严、处各地处于丘陵,地势险阻,这里都是山谷民众;宁、绍、台、温各地连接着大山和大海,这里都是海滨民众。三类的民众各自保留自己的风俗。水乡的民众,生活在船上,聚集着很多的货物,平民很容易变得富贵,世俗风尚奢侈,当官的人气势逼人,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气势;山谷的民众,民风剽悍,性格粗犷,很少做出犯法的事情,喜欢并且习惯了勤俭朴素,然而当地有财势,欺压百姓的人负气自傲,结党营私,不把当官的放在眼里;海滨的民众,风餐露宿,生活在海边,经常是死里逃生,因为有海洋的利润为生,所以不是很贫穷,因为不经商,所以不是很富有,老百姓和当官的相安无事,官民的地位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世俗风尚在奢俭之间。
         
         



        相关文言文练习
        《南齐书·虞愿传》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晋书·慕容垂妻段氏》《韩非子·二柄》
        《明史·沈鲤传》《淮南子·人间训》
        《宋史·徐的传》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侯方域《马伶传》柳宗元《永州铁炉步志》
        《资治通鉴》序·《醉书斋记》
        曹衍东《翠柳》《汉书·货殖传》
        海瑞《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明史·魏允贞传》
        《大唐新语·狄仁杰》韩日缵《甘霖亭记》
        《明史·方孝孺传》《新唐书·窦群传》
        《汉书·朱云传》《南史·裴邃传》
        边贡《县令丞薄史题名碑记》《旧唐书·程知节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