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二年春正月,镇东将军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矫太后诏》阅读练习及答案

        通鉴纪事本末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二年春正月,镇东将军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矫太后诏,起兵于寿春,移檄州郡,以讨司马师。又表言:“请废师以侯就第,以弟昭代之。”俭、钦将五六万众度淮,西至项。
        司马师问计于河南尹王肃,肃曰:“昔关羽虏于禁于汉滨,有北向争天下之志。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时师新割目瘤,创甚,或以为大将军不宜自行,不如遣太尉孚拒之。唯王肃与尚书傅暇、中书侍郎钟会劝师自行。师疑未决,暇曰:“淮、楚兵劲,而俭等负力远斗,其锋未易当也。若诸将战有利钝,大势一失,则公事败矣。”师蹶然起曰:“我请舆疾而东。”戊午,师率中外诸军以讨俭、钦,以弟昭兼中领军,留镇洛阳,召三方兵会于陈、许。
        师问计于光禄勋郑袤,袤曰:“册丘俭好谋而不达事情,文钦勇而无算。今大军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锐而不能固,宜深沟高垒以挫其气,此亚夫之长策也。”师称善。
        司马师命诸军皆深壁高垒,以待东军之集。诸将请进军攻项,师曰:“诸军得其一,未知其二。淮南将士本无反志,俭、钦说诱与之举事,谓远近必应。而事起之日,淮北不从,史招、李续前后瓦解,内乖外叛,自知必败。困兽思斗,速战更合其志,虽云必克,伤人亦多。且俭等欺诳将士,诡变万端,小与持久,诈情自露,此不战而克之术也。”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隆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节选自袁枢《通鉴纪事本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B.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C.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D.毌丘俭文钦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计穷不知所为\淮南将士家皆在北\众心沮散\降者相属\惟淮南新附农民为之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移檄州郡”中的“移檄”指发布檄文。檄文指古代官方用于征讨、晓谕和声讨的文书。
        B.“师率中外诸军以讨俭、钦”中的“中外”指中原以外的地区,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
        C.光禄勋,古代九卿之一。秦汉时负责守卫宫殿门户的宿卫之臣,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名光禄勋。
        D.“此亚夫之长策也”中的“长策”即上策,与“振长策而御宇内”中的“长策”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肃认为,要趁叛军将士父母妻儿都在内地的时机,迅速出兵阻截将其击溃。司马师犹豫不决,不愿出兵。
        B.面对骁勇善战、实力强大的毌丘俭文钦叛军,司马师担心其他将领率军作战失利,最终决定亲自领兵出征。
        C.司马师问计郑袤之后,采用了周亚夫曾用过的战略,深挖壕沟,高筑壁垒,增强防卫,以挫败敌军锐气。超然客公众号
        D.司马师与各将领分析不急于出兵的原因,认为叛军被困项城,内外忧困,自知必败,一定希望速战速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关羽虏于禁于汉滨,有北向争天下之志。
        (2)而事起之日,淮北不从,史招、李续前后瓦解,内乖外叛,自知必败。
        1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司马师能够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的原因。(3分)
         
         
        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10.A“进不得斗,退恐寿春见袭”,一“进”一“退”,结构、句意均完整、适宜,据此选项。“在”和“北”构成介词短语,表示淮南将士的家所在的地方,与第三段中“淮南将士在内州”相应,据此排除C.
        11.B文中的“中外”指中央和地方军队。
        12.A.司马师伤痛未愈,有人认为司马师不应该亲自出师,而王肃等人劝其亲征,司马师犹豫是否亲征,而不是“不愿出兵”。
        13 (1)过去关到在汉本之滨俘虏了于禁,有向北争夺天下的大志。(“于汉滨”状语后置、“北向”各1分,句意2分)
        2、但起事之后,淮北地区都不追随,史招、李续又先后分裂投降,内部相互背离,外部又离心反叛,自己也明白必败无疑。( “从”“在”各1分,句意2分)
        14.①谦虚谨慎,多方问计②从善如流,善于听取③果敢绝断,沉着冷静④心思缜密,深谋远虑⑤坚毅顽强,身先士卒。(每点1分,任意三点即可)
        【参考译文】
        正元二年(255年)春季正月,镇东将军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矫称本太后密诏,在寿春起兵,向全国各州郡发出横文,讨伐司马师,又上表说:“请永朝廷废司马师的官职,以侯爵身份家居度日,让其弟司马昭接替他的职务。”毋丘俭,文钦事物五六万人马渡过准河,向西进发,到达项城。
        司马师向河南尹王肃请教平叛之策,王肃说:“过去关羽在汉水之滨俘虏了于禁,有向北争夺天下的大志。后来孙权袭击掳获了关羽将士们的家属,关羽大军一下子就瓦解了。现在淮南叛军将士的父母妻儿都在内地,只要我们迅速出兵阻戴,使他们不能继续前进,势必会有当年关羽所面临的那种土崩瓦解之梦。”当时司马师刚刚割除了眼旁的肉瘤,伤痛未愈,十分痛苦,有人认为大将军司马师不应该亲自出师、还不如派太时司马孚前往抗拒。只有王肃与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劝司马师亲征。司马师犹疑不决,使嘏说:“淮、楚之地的军队骁勇善战,毌丘俭等人依仗自己的实力一路攻来,其锋芒不易抵挡,如果各将领作战一有失利,大势一去,那么朝廷大局就全完了。”司马师一听,跃起身来说:“我躺在车上,快向东进发。”正元二年(255年)正月戊午(初五日),司马师率领中央与地方的军队讨伐毌丘俭、文钦,任命弟弟司马昭为中领军,留下来镇守洛阳,召集三方面的军队在陈县、许县会师。
        司马师向光禄勋郑袤请教平叛之计,郑袤说:“毌丘俭喜欢玩弄智谋,但不能正确分析事情发展的形势,文钦有勇力但没有谋算。现在我们出其不意迅速出兵,江淮之军虽然锐不可当,却不稳国,应该深挖沟堑,高筑壁垒,增强防卫,以此挫败他们的锐气,这是汉代周亚夫击破吴、楚的良策。”司马师认为郑袤的建议很好。
        司马师命令各军深壁高垒,以等待东面部队的集结。各将领请求进兵攻打项城,司马师说:“各位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淮南将士本来没有反叛的心思,是毌丘俭、文钦劝诱他们共同举兵,并夸口说全国都会响应。但起事之后,淮北地区都不追随,史招、李续又先后分裂投降,内部相互背离,外部又离心反叛,自己也明白必败无疑。就像被困的野兽想要挣扎反抗一样,速战速决更符合他们的心愿,虽说我们一定能够取胜,然而死伤也一定很多。况且毌丘俭等人欺骗蒙蔽将士,诡计百出,变异万端,只要相持稍久,欺诈的情况就会自我暴露,这是不需要攻战就可以克敌制胜的方法。”毌丘俭、文钦想进攻却无法与敌人交战,撤退又怕在寿春被袭击,结果无计可施,不知如何行动。所率淮南将士的家属都在北方,军心沮丧离散,投降司马师的士兵接二连三,只有淮南新归附的农民为他们所用。
         



        相关文言文练习
        《汉和帝永元四年,窦宪兄弟专权》《通鉴纪事本末·魏平辽东》(二)
        《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齐》(二)《通鉴纪事本末·裘甫寇浙东》
        《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图恢复》(二)《通鉴纪事本末·契丹灭晋》
        《通鉴纪事本末·后唐灭梁》(二)《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南夷》(二)
        《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通鉴纪事本末·司马懿诛曹爽》
        《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二)《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三)
        《通鉴纪事本末·魏博归朝》(二)《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三)
        《通鉴纪事本末·初,淮阴侯死,淮南王黥布已心恐》《通鉴纪事本末·豪杰亡秦》(三)
        《晋王病笃,立其子存勖为嗣》《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二)
        《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二)《通鉴纪事本末·陈敏之叛》
        《通鉴纪事本末·刘备据蜀》(二)《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
        《通鉴纪事本末·窦氏专恣》《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三)
        《兴元元年,朱泚更国号曰汉自称汉元天皇》《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淮蔡》(二)
        《通鉴纪事本末·匈奴和亲》(二)《通鉴纪事本末·江左经略中原》(二)
        《通鉴纪事本末·魏平辽东》《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西》
        《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江淮》《冬十月,宋金刚进攻浍州,陷之,军势甚锐》
        《通鉴纪事本末·隋灭陈》《通鉴纪事本末·武宗平泽潞》
        《通鉴纪事本末·诸将之叛》《通鉴纪事本末·朋党之祸》(二)
        《圣历二年,太后春秋高,虑身后太子与诸武不相容》《通鉴纪事本末·梁孝王骄纵》(二)
        《通鉴纪事本末·杨坚篡周》《通鉴纪事本末·宪宗平淮蔡》
        《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吐谷浑》《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二)
        《通鉴纪事本末·霍光废立》(二)《通鉴纪事本末·世宗征淮南》(二)
        《通鉴纪事本末·杨坚簒周》《通鉴纪事本末·桓温灭蜀》(二)
        《通鉴纪事本末·光武平陇蜀》《通鉴纪事本末·太宗平突厥》
        《通鉴纪事本末·武韦之祸》《通鉴纪事本末·赵充国破羌》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