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大全文言文大全  练习大全  作者分类


        《管子·区言》《韩非子·定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管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周书》曰:“国法废不一,则有国者不祥;民不道法,则不祥;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从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故曰“法”。
        明王之所恒者二:一曰明法而固守之,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恒也。夫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私者,下之所以侵法乱主也。故圣君置仪设法而固守之,然故堪材习士闻识博学之人不可乱也,众强富贵私勇者不能侵也。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宝用也。
        (节选自《管子·区言》)
        材料二:
        问者曰:“徒术①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对曰:“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故托万乘之劲韩十七年,而不至于霸王者,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公孙鞅之治秦也,设告相坐而责其实连什伍而同其罪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是以其民用力劳而不休,逐敌危而不却,故其国富而兵强;然而无术以知奸,则以其富强也资人臣而已矣。武王死,昭襄王即位,穰侯越韩、魏而东攻齐,五年而秦不益尺土之地,乃城其陶邑之封。应侯攻韩八年,成其汝南之封。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虽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
        (节选自《韩非子·定法》)
        【注】①术:《韩非子》有:“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设告相A坐而责其实B连什伍C而同D其罪E赏厚而信F刑G重而必。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训,动词,指教导训诫,现代汉语中的“教训”也常作名词,指从错误之中取得的经验。
        B.谲其辞,诡辩,其中的“谲”指变化、变幻,与成语“风谲云诡”中的“谲”词义相同。
        C.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为一乘。文中“万乘”指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是说韩国兵力的雄厚。
        D.却,指退,与白居易《琵琶行》“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却”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书》认为,国法如果废弛多变,国君就会有不祥的事情发生,人民不守法、官员脱离法度办事,都是不祥的。
        B.法与私是相对立的,法,是自上而下用以管理百姓的;私,是自下而上会对君主造成扰乱的,圣君要以法克私。
        C.韩昭侯时,晋国旧法没有废除,韩国新法已经公布,两套法令的存在,使行事的标准难以统一,从而贻害无穷。
        D.秦国的许多实权者都利用秦国的富强,长年攻打其他国家,用来满足自己的私利,这是秦国国君不能用法治理的结果。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者也。
        (2)故战胜,则大臣尊;益地,则私封立:主无术以知奸也。
        14.材料一、材料二都写“法”的治国理念,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
        10.BEF
        11.B    
        12.D    
        13.(1)所谓仁义礼乐,都是从法里产生的,这法是先圣用来统一人民行动的。
        (2)所以打了胜仗,大臣就尊贵起来;扩大地盘,就建立了私人的封地:这是君主不能用术去了解奸邪的缘故。 
        14.①材料一强调“法者不可不恒也”,法令要统一,不可随意更改。②材料二强调“法”与“术”的关系,认为不能只有“法”而没有“术”(或“法”“术”要兼用)。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来考察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同受罪责,该厚赏就一定厚赏,该重罚就一定重罚。
        “设告相坐而责其实”与“连什伍而同其罪”结构相似,中间B处断开;
        “赏厚而信”与“刑重而必”结构相同,单独成句,前后EF处断开。
        故选BEF。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大臣们不用礼节和法制来教育百姓。
        B.错误。“谲”指狡诈、欺诈,不是“变化、变幻”的意思。句意:奸臣仍然有办法进行诡辩。/风云怪诞,变幻不定。比喻局势复杂多变,神秘怪诞。
        C.正确。
        D.正确。句意:追击敌人再危险也不退却。/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秦国国君不能用法治理”错误,“商君虽十饰其法,人臣反用其资。故乘强秦之资数十年而不至于帝王者,法虽勤饰于官,主无术于上之患也”可知,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是“秦国国君不能用法治理”,而是“主无术于上”。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出于法”,状语后置,应为“于法出”;“所以”,用来……的;“一”,统一。
        (2)“益”,扩大;“立”,建立;“知”,了解。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国法废不一,则有国者不祥……故曰:法者不可不恒也……明王之所恒者二:一曰明法而固守之,二曰禁民私而收使之,此二者主之所恒也”可知,材料一强调“法者不可不恒也”,法令要统一,不可随意更改。
        ②由原文“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虽用术于上,法不勤饰于官之患也……主无术以知奸也”可知,材料二强调“法”与“术”的关系,认为不能只有“法”而没有“术”(或“法”“术”要兼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所谓仁义礼乐,都是从法里产生的,这法是先圣用来统一人民行动的。《周书》上说:“国法废弛不统一,国君不祥;人民不守法,不祥;大臣们不用礼节和法制来教育百姓,不祥;百官办事人员脱离法度办事,不祥。”所以说:法是不可不永远坚持的,它是国家存亡、治理好坏的根源,是圣明君主用来作为治理天下最高的标准。无论君主或群臣、上层或下层、责者或贱者,都必须遵守,所以叫“法”。
        圣明君主必须永远坚持的有两条:一是明确宣布法度而坚定地执行它,二是禁止人民行私而管束役使他们,这两条是君主应当永远坚持的。法,是君主用来统一人民行动管理下属的。私,是属下用来侵犯法度扰乱君主的。所以,圣明君主立下法度而坚定地执行着它,这样,那么所谓能干的人、懂法的人、多识博学的人们,就不可能扰乱法度了;人多势强、富贵而有私勇的人们,就不可能侵犯法度了。所以,法是天下的最高准则,是圣明君主处理事务的法宝。
        材料二:
        问话的人说:“只用术而不用法,或只用法而不用术,这样都不行,那是为什么呢?”
        韩非回答说:“申不害是韩昭侯的辅佐大臣。韩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另一个国家。晋国的旧法没有废除,而韩国的新法又已公布,申不害不专一地推行新法,不统一韩国的法令,奸邪的事就增多了。所以奸人认为旧法令对自己有利,就依照旧法令行事,认为新法令对自己有利,就依照新法令行事,他们从旧法和新法的矛盾、前后政令的对立中取利,那么申不害即使频繁地让韩昭侯运用术,奸臣仍然有办法进行诡辩,所以,申不害凭借兵力雄厚的强韩,经过十七年的努力还没有成就霸业,就是因为君主虽然在上面用术,但没有在官吏中经常整顿法令所造成的危害啊。商鞅治理秦国,设立告奸和连坐的制度来考察犯罪的实情,使什伍之家同受罪责,该厚赏就一定厚赏,该重罚就一定重罚。因此秦国人民努力耕作,劳累了也不休息,追击敌人再危险也不退却,结果使秦国国富民强;但是没用术来识别奸臣,使得秦国的富强也不过是帮助群臣罢了。武王死,秦昭襄王继位,穰侯越过韩、魏两国向东攻打齐国,经过五年,秦国没有增加一尺土地,而穰侯却增加了陶邑的封地。应侯范雎攻打韩国达八年之久,给他自己增加了汝南的封地。从那以后,许多在秦国执政的人,都是应侯、穰侯一类的人物。所以打了胜仗,大臣就尊贵起来;扩大地盘,就建立了私人的封地:这是君主不能用术去了解奸邪的缘故。商鞅纵然频繁地整顿法令,臣下反而利用了他变法的成果。所以凭借强秦雄厚的实力,几十年还没有成就帝王霸业,就是因为官府虽然不断地整顿法令,但君主在上面不能用术,结果带来了害处。”
         



        相关文言文练习
        《宋史·余良肱传》《新唐书·严挺之传》
        姚鼐《登泰山记》《管子·霸形》(二)
        李肖《萧毕顺传》《明史·张罗彦传》
        《御民之辔》《贞观政要》《六韬·文师》《管子·投度》
        《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宋史·党进传》
        《管子·小问》《管子·小问》(二)
        《宋史·卢之翰传》《管子·小匡》
        《宋史·王拱辰传》《管子·小匡》(二)
        《宋史·陈从信传》《新唐书·孟浩然传》
        曾巩《道山亭记》《明史·徐阶传》
        《马先生钧,字德衡》《史记·张丞相列传》
        《管子·轻重》《管子·牧民》
        归有光《先妣事略》《旧唐书·徐文远传》
        《子产为政》《管子·小问》《论语·为政》
        《管子·法法第十六》《春秋繁露·天道施第八十二》《管子·国蓄》
        《管子·势》《凡战,所谓势者,乘势也》《管子·重令》《吕氏春秋·离俗览》
        《管子·明法解》《淮南子·主术训》《新唐书·魏谟传》
        《管子·霸形》《明法》《有度》《原君》
        《宋史·陈恕传》《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明史·陶琰传》《孟德传》《书《孟德传》后》
        《宋史·宇文昌龄传》

        工具导航: 新华字典 成语词典 反义词查询 近义词查询 歇后语大全 古诗词大全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语文网

        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文言文翻译器  浙ICP备05019169号-2 公安备案号 :33038102330569